史学大家许倬云以恢宏的史家视野与饱含情感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四百年来台湾的历史脉络和荣辱浮沉:从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开始,台湾经历了荷兰殖民、郑氏集团、清政府、日本殖民和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始终未曾摆脱本土、大陆和世界三层因素的纠缠。他从地理环境、政治经济、人文社会、两岸关系等方面,分析台湾发展的优势和缺失,表达了一代学人对海峡两岸未来的忧思与期盼。 本书不是一部资料书,而是一部关于台湾人今天的精神与困境的书。 不同于许倬云的其他历史写作,他在本书中陈述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本书可谓是一部94岁老人写给两岸同胞的 热忱之作 。
河西走廊摄制组编著的《河西走廊(CCTV纸上纪录片)》内涵丰富,重新揭示了河西走廊作为国家经略的重要战略地位;它所昭示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合精神等,既是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它用文化方式诠释了陆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构想背景下更具现实意义。
王铭铭著的《刺桐城(滨海中国的地方与世界)(精)》以滨海城市泉州为对象,考察了其从公元三世纪北方汉人南下入闽的初期阶段,到1949年之间一部漫长的区域史和城市发展史,实为一部内容丰瞻的“泉州传”。作者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综合了地方文史研究、施坚雅的经济空间理论及克拉克的区域网络史分析,对泉州城的兴起、成熟、兴盛和衰落,做了线索性的宏观铺陈,并重点分析了泉州在宋元时代文化多元主义影响下的迅速发展和商贸繁盛,以及明清以来在本土主义意识形态及西方帝国主义势力的双重压力下出现的权力、经济与文化的转型。 作者意在通过自下而上地叙述一个地方的历史转型,一方面揭示域外与本土交错关系下泉州的“古今之变”,说明其演变过程是在家庭、地方社会、 与 大空间范围中的世界之间互动的历史产物;另一方面借助历
《河朔访古记》是元代学者廼贤(又作乃贤)撰写的一部记录、考察华北地区历史、古迹的著作。原书已佚,今本系乾隆时期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收入《四库全书》(现存有文溯阁、文津阁、文渊阁三种抄本)。此后刊本有《真意堂丛书》本、待学楼本、《完诚山阁丛书》本、《粤雅堂丛书》本等,均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文澜阁《四库全书》本。今传各本,均作三卷,包括常山郡部、魏郡部、河南郡部3个部分,共134部。《河朔访古记》所记重点有地名沿革、山川形势、文物古迹等方面,其中关于历史、古迹的记载 为 ,上起先秦,下迄元朝,内容丰富多彩,其中关于历代碑刻的记录数量比较可观,是元代金石学发展中结合实地考察的代表,在中国金石学 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近代以来,苏北人成为上海社会中的重要群体,他们在这座城市中努力生存,却备受争议。一个人的原籍为何会引来众多讨论,“苏北人”的称谓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基于丰富的史料,美国历史学者韩起澜以上海苏北人为研究对象,从其生活、工作、习惯,以及他者对苏北人的印象与记忆切入,试图揭示其身份、偏见和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阐述作为族群的苏北人是如何在近现代上海的社会历史情境中被反复建构和延续的。苏北既是现实存在的社会类别,又是社会建构的类别,从原籍的角度寻迹其历史,才能理解族群本身。尽管苏北人所受的偏见已逐渐消失在时代浪潮中,但其产生的根源,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是作者罗威廉关于近代汉口社会研究的第二部著作。书中深入研究了19世纪汉口的城市结构、社区状况、各阶层的处境和冲突,以及官方和地方精英对城市的控制等等。与前一部著作《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的考察焦点集中于商业精英不同,本书拓展了视野,具体分析了城市劳动阶级的心态及其行为。 为重要的是,本书尝试解释社会冲突的结构与进程,以及汉口作为一个自发的、内聚性的社会单元的城市,是如何维持其自身并不断发展的。
本书以类型学的方法为研究工具,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北京旧城胡同、四合院开展研究,试图在理论上探索历史性城市有机更新的途径和依据;在实践上寻找历史性建筑与当代城市生活相适应的改造更新的方法和模式。这两方面的探索终都归结为建筑形式的问题。所有关于旧城改造更新的政策和措施,终都将通过具体的建筑形式呈现出来,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将集中在历史性城市和建筑形态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实现丰富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方面。
《河朔访古记》是元代学者廼贤(又作乃贤)撰写的一部记录、考察华北地区历史、古迹的著作。原书已佚,今本系乾隆时期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收入《四库全书》(现存有文溯阁、文津阁、文渊阁三种抄本)。此后刊本有《真意堂丛书》本、待学楼本、《完诚山阁丛书》本、《粤雅堂丛书》本等,均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文澜阁《四库全书》本。今传各本,均作三卷,包括常山郡部、魏郡部、河南郡部3个部分,共134部。《河朔访古记》所记重点有地名沿革、山川形势、文物古迹等方面,其中关于历史、古迹的记载 为 ,上起先秦,下迄元朝,内容丰富多彩,其中关于历代碑刻的记录数量比较可观,是元代金石学发展中结合实地考察的代表,在中国金石学 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红雨--一个中国县域七个世纪的暴力史》由罗威廉所著,按照长时段理论,研究的时间段从元末农民大起义一直到场20世纪三十年代的 次 革命战争;研究的地域集中在湖北麻城。这种“长时段”和小地域的结合使得《红雨--一个中国县域七个世纪的暴力史》能挑战一般著作的历史分期,从宏观上透视中国政治社会变迁,并暗示暴力 朝代和政权的恒久。作者对麻城地方史的细致研究,还使得本书深化了前人对地方社会的认识,在叙事中凸显各阶层对暴力的感知,在 张力的氛围中给读者展示出精彩的历史画卷。
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把原本鲜为人知、偏僻落后的六盘水一下子推到了中国西部建设的前沿。几乎是一夜之间,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和英雄儿女,怀着 强盛、民族兴旺、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望,离开故土,告别亲人,从大江南北来到六盘水,开始了一段改天换地、影响深远的磅礴征程。 本书全面展现了三线建设那段峥嵘岁月,讲述了三线建设者们感人的奋斗故事和他们的青春轨迹,配合25张珍贵的老照片,将我们带回历史深处。
票据是收藏中 不起眼的物品之一。作为一种纸制品,其材质随处可见、价格低廉,其工艺大都十分简单,没有一点神秘感。与同为纸制品的邮票相比, 大多数的票据没有精心的设计,没有诱人的绘图,没有绚丽的色彩,似乎是不宜在大雅之堂出露头面的东西。本书选录晚清 建国前厦门老票据290件,分设大小13个门类:涉及房产、警费、捐税、房租、金融、彩票、水电、服务、餐饮、用品、司法等,据此而做出150则解读,方便人们进一步“管中窥豹”。俗话说,读懂一个行业的票据,就等于读懂一个行业;读透一个地方的票据,就等于读透一个地方。
本书由我国历史学家、“古史辨”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顾颉刚先生及历史地理学家、我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史念海先生合著,于193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99年又出简体版。是第一部公开问世的系统的历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