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事宜节略(外二种)》收录了:一、《青海事宜节略》;二、《青海衙门纪略》;三、《湟中杂记》。《青海事宜节略》记述了自清雍正三年(1725年)设立青海办事大臣署到文孚任青海办事大臣期间,共85年,青海蒙古族、藏族、回族、撒拉族的重大历史事件,就事情的起因、变化发展过程以及如何解决和善后措施,逐件加以概括整理,实际上是一部清雍正、乾隆、嘉庆时期的青海民族史纲。《青海衙门纪略》记述了自青海衙门设置到乾隆四十一年的有关事务。《湟中杂记》用志的体裁记述了青海建置、山川、职官、兵防、寺院、民族、贡赋等方面的资料。对研究青海地方史志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
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政权、文化、经济、军事和党建方面所做的开拓性实践的成果和价值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 。
本书 是城市记忆的掌故书。以 20 位福州人的人生经历剖开上世纪前半叶那个外敌入侵民生艰难的时代,用消逝的个人史 重现了一段民国社会本相 。 城市的历史*终是人的历史。 本书 精选 20 个福州民国时期的 望族 名人,或是倡言宪政、推进民主政治的著名政客,或是充满才情的知识分子,或是不畏惧战争的理想主义战士,或是名震中外的棋圣,或是商业精英 通过史料整理和采访相关人物后代、朋友等知情人的方式,激活一段民国福州的历史。
鄞江古镇在整个鄞江流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素有四明首镇之称。本书从鄞江古镇的建制阉割、山水文化、水利文化、庙会文化、桥梁文化、采石文化、古建文化、神龙文化、佛教文化、名人文化、村落文化、革命文化与风物特产等十三个方面分别探究了各文化层面的发展脉络、代表事物及相关历史事件。纵向叙述上,以史料史实为基础,呈现鄞江古镇的深厚历史文化;横向描写上,以实景实物为主体,表现鄞江古镇的新发展新局面。全书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有可读性。
本书是《老重庆影像志》丛书的《老房子》分册。领事馆、大使馆、水师兵营、别墅、剧院、银行、洋行……陪都的各个角落,经济政治的各个领域,都能见到各种各样洋楼的身影。正是它们的存在,为陪都增添了摩登、华丽的“海派”都市风情。而吊脚楼、木构房、捆绑房、穿斗房、院落、天井……老民居的特色和魅力和重庆独特的山地人居环境是分不开的。本册侧重于对个体的洋楼、民居的建筑魅力的发掘。
本书是一本关于东钱湖历史文化的大众类图书,是《宁波文化丛书(第二辑)》中的一册。东钱湖是宁波重要的水利工程,在一千两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丰富的文化。本书分 水之为利 枕湖而居 山水之约 尘世信仰 四大部分,用诗意的、饱含深情的语言,配以图片,介绍东钱湖的人文历史、风俗人情、自然山水等,结合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经世致用的文化价值观,分析知识分子的济世情怀与隐士精神,彰显东钱湖之于宁波文化的精神家园作用。
《艽野尘梦》是“湘西王”陈渠珍于1936年赋闲长沙时,回忆其1909年至1912年进出西藏的纪实文学作品。但书中关于藏地求生的惊险曲折、陈渠珍与西原的生死与共、雪域绝境的人性异化等近乎虚构,陈渠珍用字字血泪谱写出一段旷世传奇。为了让当代读者更好的阅读与理解这一旷世奇书,校注者陈继光纠正其他版本讹误30余处,新增注释277条。以1938年9月繁体无句读版为底本,参阅《陈渠珍遗著》及其他版本和相关资料,对书中的难懂字词、异体字、生僻字作了注释,为此点校注本。并保留了其他版本中没有的序言、要例、总叙以及附篇。此外,此版《艽野尘梦》由大冰长文导读,且为陈渠珍女儿陈元吉专享推荐阅读的权威版本。
灵桥作为宁波的地标性建筑,历经浮桥时代和钢桥时代,在外形和和设计上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承载着宁波人民的乡情。本书从历史的角度,结合相关史料,全面介绍了灵桥自公元283年始建至2013年大修共1190年的历史,把灵桥的建设始末和宁波的地理、社会、经济、变化、民俗等综合起来考察,如发展经略、筹备过程、公益善举、技术支撑等,巧妙地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灵桥的建构和宁波人民为灵桥建设做出的努力。有较强的可读性的文学价值,为人们认识和了解宁波提供了参考。
宁波文化丛书 (第二辑)是一套以普及、传承宁波优秀地方文化为目的的图书,通过对宁波文化中地域特色文化内容的系统整理,展示宁波文化的特色和价值。本册围绕城隍庙区域特色文化展开。宁波府城隍庙,又称郡庙,在宁波地区可谓家喻户晓。千年的历史长河里,郡庙是宁波古城文商并荣的象征。本书从挥之不去的郡庙记忆、永不褪却的城隍信仰、精美绝伦的郡庙风物、浓郁绵长的郡庙画卷四个方面,集中反映了宁波的祭祀文化、民间信仰、饮食文化、戏曲文化、建筑文化、商业文化等地域文化内容,是历史文化*重要的载体。千余年来,郡庙几经废替,历劫不亡,以其丰富多彩的市井民俗风情,为宁波古城留下了一页不朽的篇章和记忆。
永安是福建抗战时政府机构团体迁徙所在地,对东南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福建乃至全国抗战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本书从战时概况、名人志士、机构团体、学校教育、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等方面系统整理有关永安抗战历史文化,以词条的形式呈现相关内容,条分缕析,眉目清楚。
河南——中华民族的孕育地,众多王朝的建都地,农耕文明的至高地,元典思想的诞生地,兵家必争的战略地,发明的发端地,炎黄子孙的根源地,文学艺术的昌盛地。古往今来,在河南孕育和产生的众多思想学说,交相辉映,积淀升华,铸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如儒家思想、道家学说、河洛文化、佛教文化等核心文化都在这里光大。一部河南史就是半部中国史。历史为现实服务,为未来壮行,厚重的历史文化对今天河南的发展来说,是一本深刻的教材、一面明亮的镜子、一笔巨大的财富,为我们揭示了客观规律,积累了宝贵经验,带来了深刻启迪,留下了资源富矿,提供了精神支持。
暂无内容简介。。。。。。
《臆造南洋:马来半岛的神鬼人兽》以丰富的叙事和细节展现了华人在南洋的生活轨迹和文化认同,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跨域视角来审视这一地区的文化脉络和民族精神。书中不仅涉及华人从移居南洋到开拓家园的过程,还捕捉了中华与本土历史的夹缝中神话的余烬,通过书写人鬼神兽的故事, 了现实与历史的界限。同时探讨了“南洋”这个地理名词背后的多重含义,以及它在历史演变中的意义变迁。“东南亚”这一名称虽然摆脱了殖民色彩,但仍然无法避免地被二战后形成的政治国界所局限。书中强调了多元族群、文化与信仰是 宝藏,同时也是分歧的根源。
丝绸之路青海道曾是一条著名的国际贸易通道,中原丝绸、茶叶等经此道输往中亚、南亚等地,中亚、西亚及青海地区的香料、玉石、羊毛、马匹等,经青海道各干线运进中原。青海道曾发挥过重要的政治功能,中亚诸国使团、吐谷浑王国借此道与中原交好,文成公主也经此道入藏 汉族、羌族、鲜卑、吐蕃、回回(回族古籍旧称)等民族,曾在这条道路上书写下辉煌灿烂的历史。它不仅承载了过去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也是我们探索未来之路的重要资源。 本套丛书分《刻写青海道》《凝眸青海道》《风物青海道》《复兴青海道》四种,分别由青海省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院青年学人李健胜、刘大伟、李言统、张效科担纲完成。从历史学、文学、民俗学、经济学等角度研探、回眸、体味青海道,并试图从中汲取复兴青海道的人文与社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