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绚烂多姿,是分工合作的产物,画师如何作画?僧侣、供养人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敦煌壁画原来是千年前的《秘密花园》般的“填色书”?敦煌壁画的画稿和后期被文人追捧的线条优美的“白描”单色画有何关系?……敦煌画稿作为画师记录创作构思的草图,是中国艺术中 罕见的直接来自生产创作过程的材料。本书是知名东亚艺术史学者胡素馨教授关于敦煌画稿的著作,书中以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纸本画稿为中心,全面分析了敦煌画稿及其相关供养人的经济社会网络,是首先系统讨论敦煌画稿与工坊中的绘画实践、供养人关系及洞窟营建之间关系的著作。本书还涉及了唐代画史画论对绘画创作的品评,分析了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等对即兴自发的推崇及其关联的书法理论、道家思想,讨论不假外物的壁画家何以成为唐代绘画的主角。本书收录100余
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文献曾经震撼了世界,其卷轴里有一些写卷是当时讲唱文学的话本,当代研究文学史的学者称之为“变文”。这类讲唱的话本,按照内容题材区分,大致可分为讲经与讲史两种——前者宣演佛经及佛家故事,后者演述我国历史传说人物事迹。这些变文,生动感人,是讲唱文学的鼻祖,也是近千年来中国俗文学的根。
本书通过对于敦煌文献中涉及女性的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和讨论,进而勾勒出在唐、五代、宋初的历史背景下,在敦煌这一一特殊地区,女性在社会、家庭、政治、宗教、教育及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生态环境,分析其生存状态,研究女性在家庭以及家庭以外所具有的地位,进而研究女性作为一种社会性别对敦煌地区乃至整个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在不同时代和地区其女性角色的不断变化。此外,本书还希望能够从女性审美的角度对敦煌文献中的女性形象予以描摹。
十位敦煌研究的一线学者,巫鸿、荣新江、顾春芳、郑炳林、杭侃、张先堂、何鄂、陈菊霞、张元林、马振颖,带领读者从“远眺”到“细读”,从历史地理、物质生活、艺术文化、美学鉴赏、文物保护等多个角度, 走近敦煌,介绍有关敦煌 基础、 全面也 鲜的一手知识。 全书分两部分,上半部以历史文化为主题,解读 初“忽现金光”的 圣地,如何变为丝绸之路上耀眼的明珠、“华戎所交”的大都会,成为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汇多元文化的典范,立体呈现敦煌独特的人文历史生境。下半部以美学艺术为面向,条分缕析敦煌石窟建筑、彩塑、壁画三位一体的综合总体艺术,在线条、色彩、造型的交错中,展陈敦煌作为 艺术宝库那洋溢而超尘的美学形态,发掘人——供养人、工匠、研究者——在敦煌艺术中留下的踪迹。 以“三联?中读”同
本书从历史、地理、艺术及保护四个方面为读者带来了一个生动多维的敦煌,轻松的文字和精美的手绘插图让一个遥远的敦煌与我们近距离产生了 多层次的连接。本书分为时光之美、空间之美、艺术之美与消逝之美四篇,随着翻阅慢慢领略关于敦煌的时空与积淀,将不同维度的敦煌展现在大众眼前,让读者对敦煌有个全面整体的认识。它不仅是一本关于敦煌莫高窟的知识读物, 是一部引导读者认识和理解中华 传统文化的图书。本书用问答的体例轻松的带出丰富的信息。 本书的出版对于推广敦煌莫高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让 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从而推动其保护和传承工作。
本书共分两部分,部分以导读的形式介绍了经典著作的写作背景及学术价值,第二部分全文影印著作首版版本。梁乙真的《元明散曲小史》作为一部断代散曲史著作,是对吴梅、任中敏、卢前等学者散曲整理研究成果的阶段性总结、拓展与深化,呈现出更为系统、专业、丰富的“散曲史”面目,对后来多部散曲史的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全书主要章节包括:散曲的开场及清丽派、清丽派的黄金时代、后期的豪放派、过渡时期的几位曲家、昆曲未流行前的豪放派、昆曲未流行前的清丽派、嘉靖后的吴江派、梁沈以外的曲派等。
本书共分两部分,部分以导读的形式介绍了经典著作的写作背景及学术价值,第二部分全文影印著作首版版本。《中国纯文学史纲》是一部专门介绍“纯文学史”的专著。作者写作主旨是“务期读者用较经济的时间,能明了中国纯文学的内幕,及其历代演进的线索”。本书除绪论、结论外,共分诗歌、词、曲及小说四章。每章均用纵的叙述法,如诗歌,自先秦的诗歌起,一直叙到清末。
本书为“雅学堂丛书”之一,收录了作者关于丝路文化、敦煌文化研究的学术短文20余篇,包括《继承传统,努力提升敦煌研究院的地位——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与传承创新研究会”上的发言》《从提出背景看“丝绸之路”概念》《打不走的“敦煌人”——我所了解的施萍婷先生》《敦煌学的珍贵历史纪录——读 》等文,展现了作者从孜孜以求的青年学子成长为当代敦煌学家的个人学术成长史,也为读者打开了一个认识敦煌与敦煌学的窗口。
敦煌石窟保存了4-14世纪700多个洞窟,其中有彩塑2000多身,壁画45000多平方米。如此数量众多、规模宏大、延续时代久远而自成体系的文化遗产,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从艺术史方面看,敦煌石窟反映了1
本书为两部记述汉朝史书的精选合集,其中,《汉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共200多年的史实,《后汉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共190多年的史实。本书精选重要篇幅,基本囊括汉朝重要的事件和人物,具有重要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纪传体、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两种主要体裁,而编年体的写作远较纪传体薄弱。《四库全书总目》卷四七史部编年类小序已明确指出这一事实:“司马迁改编年为纪传,苟悦又改纪传为编年。刘知畿深通史法,而《史通》分叙六家,统归二体,则编年、纪传均正史也。其不列为正史者,以班、马旧裁,历朝继作。编年一体,则或有或无,不能使时代相续。故姑置焉,无他义也。”①与古代历史著作的这种体裁格局相似,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写作中,也是纪传体一枝独秀,不仅在数量上已多到难以屈指,各大专院校所用的教材也通常是纪传体,这类著作的核心部分是作家传记(包括作家的创作经历和创作成就)。编年类的著作,则虽有陆侃如、傅璇琮、曹道衡、刘跃进等学者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就总体而言,仍有大量空白,尤其是宋、元、明、清、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