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图书由央视《百家讲坛》同名讲座整理而成。由来自八家博物馆或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学者讲述自家镇馆之宝的前世今生,揭示国宝曲折的传世经历,探寻国宝背后的历史真相,带我们近距离感受国宝震撼的独特魅力。 在本书中,你将领略:越王勾践剑、越王者旨於睗剑、曾侯乙墓、客使图、鎏金银竹节铜熏炉、武则天金简的风采。
本书对玉器之悠久历史、审美价值、深厚文化意蕴作了深入浅出的诠释。从上海博物馆玉器藏品中遴选出43件珍品,通过对每一件藏品的解析,呈现中国古代玉器的全貌。书中所配的器物图片均手绘完成,秉持写实风格而又突显器物的独特之美,在每一处线条、每一个细节,读者可感悟到玉器之美及其蕴含的独特的文化内涵。
近代以来的中国,饱受列强欺凌、军阀混战之苦。逢此多事之秋,宫廷国宝作为中华数千年文明的积淀与结晶,其浮沉流转也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有多少国宝流失海外?有多少国宝毁于战火?又有多少志士仁人甘冒危险守护国宝?一部故宫国宝流传宫外的历史,既是近现代中国饱受欺凌、积贫积弱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华儿女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守护民族历史与文明的奋斗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章。 《故宫国宝流传宫外纪实》作者向斯,供职故宫博物院整整三十年,对故宫国宝流传宫外的历史进行了全面梳理、系统研究,首次破译故宫国宝绝密档案,以丰富的史料和严谨的笔法,为读者缕述千年瑰宝、皇帝御用、宫廷典籍的来龙去脉,以及国宝文物在流转迁徙过程中的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 《故宫国宝流传宫外纪实》是故宫博物院的
张俊儒编著的这本《杜岭方鼎》以考古与历史文献研究方法,结合*新科技考古成果,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河南博物院的九大 镇院之宝 之一杜岭方鼎。 杜岭方鼎中国商代中期的青铜器。1974年由一个名叫袁海军的环卫工在挖土过程中一镐挖出,地点为河南省郑州杜岭张寨前街。共两件。一件高1米,重86.4千克,方形,深腹,双耳四足,腹上部饰兽面纹,两侧及下部饰乳丁纹,形体质朴庄重,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另一件较小,高0.87米,重64.25千克,藏于河南博物院。
《云纹铜禁》以考古与历史文献研究方法,结合*科技考古成果,图文并茂地对云纹铜禁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做了深入解读。
《东方博物》由浙江省博物馆编辑,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本辑为第34辑。全书分为陶瓷纵横、科技笔谈、民俗掠影、青铜管窥等几个部分,收录了德清亭子桥战国窑址发掘的主要收获、德清古代窑业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综述、南宋官窑陶卣的修复研究等近的关于博物馆收藏的研究论文。
本书是一本有关考古、文物的研究论文集。本集包括东阳、兰溪等地宋墓出土文物研究,宜兴陶业史料研究,假山京砖制作工艺,余杭古民宅,金华指画研究,文物三维立体图像探索等考古、文物界*研究成果。
本书由台湾大学历史系艺术史研究所教授石守谦先生精心策划,于中国传统绘画里精选历代名画百余幅,就作品在美学上、研究上、断代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标准,依照时代分期排列,并参考当前的研究成果为介绍文字加以说明。同时本书也收录了石先生撰著的《中国绘画史研究中的一些陷阱》、《古代史籍中的画史与著录》等文章,对了解中国绘画精粹提供了*的导引途径。
本书是第一本全面介绍著名学者吴宓先生一生的传记。 作者通过大量资料,用生动的文笔记叙了这位中国比较文学开创者、红学家的生平经历、学术成就和诗文创作,以及他与王国维、陈寅恪、钱锺书等大学者的交往的经历,并描写了他与陈心一、毛彦文等人的情感纠葛,具有很高的价值,值得一读。
《东方博物(第49辑)》由许洪流主编,是浙江省博物馆系统阶段性成果,内容包括考古学、文物学、历史学、博物馆学、民俗学、古人类学、古生物学等各个方面。是博物馆学人的*研究成果论文集。本书主要包括《新郑铁岭墓地M1414发掘简报》、《西安市长安区西甘河村古墓葬发掘简报》、《义务柳青乡游览亭村宋代窑藏银器研究》、《仙居两座宋墓出土的文物》、《文成县苦马塘岩墓群初步研究》、《长兴出土的青铜戈与镞》、《镇江博物馆藏吴国铜剑及初步研究》、《楚国申县彭氏家族墓地出土青铜器矿料来源的初步研究》等15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