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在新郑市东南部白庙村发现有大量带有铭文的铜戈、铜矛和铜剑等 ,在学界引起巨大轰动,有着重大的学术意义。郝本性先生对出土 进行整理研究,系统介绍了这批 的出土情况、形制、铸造特点,并对铭文进行了考释。本书图版部分,经过排比整理,公布了几乎所有新郑出土的有铭韩国铜 ,大部分为 发表,并且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大部分器物重新拍照,公布了高清彩色的器物图和铭文图,大大提升了该书的学术性和资料性。
大盂鼎是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自清代道光年间(公元1849年)出土之后,历经坎坷,颇多传奇,为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该鼎内壁铸有铭文19行,为研究西周奴隶制度、分封制度的重要史料,向为史学家所重视。其书法体势严谨,结字、章法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端严凝重,雄壮而不失秀美,布局整饬中又见灵动,十分精美,是西周前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加之器形巨大,造型端庄堂皇、浑厚雄伟, 呈现出一种磅礴气势和恢弘的格局,从而为世人所瞩目。本书分前篇与再篇一部分:前篇详细介绍并辨析了上海博物馆所藏的五种大盂鼎旧拓本以及早期大盂鼎拓本的流传与”二白”本,同时考稽梳理了”全形拓”的相关知识、大盂鼎的出土和归藏历史以及有关”小盂鼎”的知识。再篇从清仪阁铜器拓本着眼,考稽了早期”全形拓”的
本书以春秋时期许公墓青铜编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02年发掘的许公墓中纽种、甬钟、鎛钟等三十余件出土乐器的研究,旨在揭开周初许国历史的面纱。本书以许国在春秋时期的地理特点和其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所处的地位为背景,借助考古发现和仅存的少量古文献记载,针对许公墓编钟进行 、系统综合性研究。
......
《历代铜鼓文学文献集成》的编撰目的,即从文学的角度,对历代以来有关铜鼓的诗词文赋作品进行统一的编排与结集,目的在于秉持中华 大文学 观念,将极富南方少数民族特色的铜鼓文化纳入中华文学版图,从一个独特的视角,以展现 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同源共生的本质 ,通过铜鼓文化,透视 中华各民族文学汇聚、融通的历史过程,再现中华文学的整体风貌。 中国自古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学亦是中华文学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在构建中华文学理论话语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本书以春秋时期许公墓青铜编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02年发掘的许公墓中纽种、甬钟、鎛钟等三十余件出土乐器的研究,旨在揭开周初许国历史的面纱。本书以许国在春秋时期的地理特点和其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所处的地位为背景,借助考古发现和仅存的少量古文献记载,针对许公墓编钟进行 、系统综合性研究。
。。。
......
所谓青铜时代,在中国即指上古的夏商周三代。以青铜冠名,可见青铜器是贯穿三代文化的核心内容。从青铜器的产生到大量制造与使用,再到逐渐消失,构成了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的青铜时代。它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视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