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著作为国家 十三五 重点图书规划项目《中国古代文献文化史》丛书中的一种,作者将物质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古代文献的特殊形态 石刻文献的研究中,从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等视角,立足于文化史的宏观鸟瞰,对古代石刻文献和它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进行深入的考察分析,展示了古代石刻文献的丰赡和魅力,丰富、完善了古代文献的广阔内涵,揭示了石刻文化和石刻文献独特的文化史价值和审美价值。主要章节包括:从物质文化角度看中国古代石刻;宋前及宋代刻工和刻石文化;元明清刻石工、刻石业及文化交游;拓本生产与流通;秦始皇东巡刻石的传统、礼仪与文本文化;汉碑、社会网络与礼物;汉末三国石刻;石刻的空间与文本景观;永州摩崖石刻的产生与演绎;朱熹对石刻文化的作用;晚清笺纸与石刻文献;晚清士风和碑拓流通;附录还
《金石录》是宋代赵明诚所著的一部采用录目与跋尾体例写成的金石学专著,由于收录北宋以前传世钟鼎碑版铭文宏富与考证精当,以致与欧阳修所著的《集古录》齐名,世称“欧赵之学”。清代初年,杭州藏书家冯文昌意外获得一部宋刻本,虽残存十卷,但可算 无仅有的幸运,特意镌刻了“金石录十卷人家”印章一方,钤盖在所藏各种书帖之上,引以自豪,一时传为佳话。自是以后,该本经大藏书家鲍廷博、江立、赵魏、阮元、韩泰华、潘祖荫等递相收藏,书上印章累累,斑斓绚丽; 学者江藩、顾千里、翁方纲、姚元之、洪颐煊、沈涛等先后赏鉴,或题咏,或写跋,金薤琳琅,殊可宝爱。
本书是杭州飞来峰现存摩崖石刻最新的系统性、集理性成果。杭州飞来峰造像是中国南方石窟艺术的代表,其全山330余处造像记及摩崖题刻,如唐源少良等题名、唐卢元辅诗刻、宋贾似道等龙泓洞题名、元永福大师造像记等,前后历经千年,是江南一带摩崖题刻最为集中的区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编者用近5年的时间对飞来峰摩崖题刻进行深入调查,以近400张图片,全面反映了飞来峰摩崖的整体面貌,并在此基础对石刻文字进行了释读,对其内容、涉及人物生平、时代背景及其艺术特色进行了综合研究,是目前为止对飞来峰摩崖石刻最全面的记录。
本书主张在地理环境与人文景观中,对中国摩崖文字开展综合研究。本书将摩崖文字纳入先秦至现代两千余年的书作发展史,详细讨论了东汉到盛唐的四组摩崖案例——汉中石门石刻、山东郑道昭题刻、山东北朝刻经及泰山唐代石刻,对中国文字景观的历史脉络与视觉意义做出 建设性的观察。 作者既强调书法内部的形式与技术分析,也注意关联书作内涵、尺度、媒介、赞助人、书写者与其政治、文学或 等文化语境,重视文字的现场观看与阅读方式,同时对石刻可视性提出谨慎的审思。作者认为,仅通过文字便可改变自然世界,在人群、文字与精神领域之间建构联系的观念牢固地占据着古代中国人的内心,摩崖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公共艺术形式在中古走向高峰。
本书是 部系统研究甲骨 学的大型学术专著。作者结合出土资料与传世文献,以甲骨之上的非文字资料为视角,重构了甲骨 制度之全貌。本书梳理了甲骨的选材、攻治、钻凿、烧灼、卜兆、文字的书契、卜后的处理等 流程,简述了对贞卜问、二人共贞、一事多卜、三卜制、习卜制、选卜制、卜筮并用等卜法制度。本书的面世,可以满足广大甲骨学者及爱好者的需要,以期将甲骨学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蜀石经肇始于后蜀广政间,毋昭裔在成都主持将儒家经典刻石,共计十种:《孝经》《论语》《尔雅》《 》《毛诗》《尚书》《仪礼》《礼记》《周礼》《左传》(前十七卷)。入宋后,续刻《左传》卷十八至三十,又补刻《公羊》《穀梁》及《孟子》三经。蜀石经碑石在宋代以后开始湮没,至明清时仅有拓本流传,已属罕见。现仅存《毛诗》、《春秋》三传、《周礼》残拓以及近代新出土残石拓本。本书即以 图书馆藏刘体乾旧藏《春秋经传集解》卷十五襄公十年至十五年、卷二十昭公二十年残拓为底本原大原色影印。附录文和解题。
《碑证望都》重在一个“证”字,就是要从碑刻文字中找出望都发展的历史证据,还原历史面貌;从中找寻历史的发展规律,揭示文化发展脉络,以史为鉴,深入思考望都未来的发展道路;进而,以小见大,深入探寻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如何贯彻执行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歌唱祖国,礼赞英雄”。 本书是一部集地域性、文学性、文化性、史料性为一体的碑拓合集,全书共编著元代至民国的碑文80余篇,多为历代官府为历史文化名人树碑立传所作的碑文,也有当地百姓为纪念廉能之吏自发集资建设庙宇所留的碑文,是编著者几十年搜集、整理、考证、注释的研究成果和智慧结晶。
中国在由汉至清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里,孔子及其儒学与社会不断互动、相互影响而不断发展,曲阜历代碑刻就是其具体体现。本书以时间为序,详细梳理了曲阜儒家碑刻文献,集中诠释了独特的儒学发展史。通过这一历史的梳理,我们对如何认知儒学的独 值和现代意义,如何对待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以便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必将获得有益的启发意义。
许生根著的《英藏黑水城出土社会文书研究:中古时期西北边疆的历史侧影》是一部系统研究英国藏黑水城社会文书的学术著作,通过挖掘、分析英国藏黑水城出土社会文书中的珍贵史料,从地理环境变迁、边疆开发和经略、丝绸之路上的商贸活动等方面,深刻阐述了中古时期中国西北边疆的演变历史。
“金薤留珍”指存放在黑地漆金袖珍木箱里的珍宝。本书为1926年故宫博物院古物馆将馆藏清乾隆时期捜集的古铜印1291枚辑拓编就而成的印谱。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后,其下属古物馆传拓了大量的宫藏鼎彝铜器、印谱等,传拓品中规模 的就是《金薤留珍》古铜印谱。乾隆帝下令整理,古物馆集中精干力量,历时3月才钤盖完成。全本分东、壁、图、书、府五集,庄蕴宽题端作序,书口署书名,背下署“故宫博物院古物馆”。印谱分类编排,注明钮制。五函共辑拓二十四部。从距今3000余年前的商代藏品到明代的珍藏,各印玺均为铜制,每一枚背后都有一段历史,都是体现着汉族与游牧民族关系的文物。
《名碑百华(西安碑林经典石刻书法艺术赏析)(精)》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对西安碑林一百方名碑进行简要文史资料介绍,对名碑书法进行艺术分析,并配西安碑林名碑整体及局部高清图片,给读者提供碑林名碑书法图片欣赏和文字分析。
本书是对甘肃陇东地区蒲河流域**发掘出土田园子石窟和调查新发现的薛李石窟、柳州城石窟及申家山石窟等几处石窟寺遗存的考古报告。基于传统石窟寺考古方法,运用数字化模型重建的技术来记录石窟寺,综 合展现石窟寺建筑和 艺术的内容,并通过对相关石窟寺遗存及出土佛 造像的对比研究,从宏观上探讨蒲河流域石窟及造像 艺术的交流和传 播及丝绸之路东段北 古道支线交通等问题。
该系列系房山地区文物工作者、知名的文史专家杨亦武1982年以来,在房山各乡镇调查、拓印、抄录、整理、考证、分类、编目的北京市房山区现存或留有碑刻拓片的碑刻文献资料汇编。作者以乡镇街道为单位,按照村落分布来整理,并力图通过碑刻录文、碑刻说明、碑文考释,对各碑刻史料进行解读。 本卷收录房山云居寺碑刻106件,其中隋代1件、唐代32件、辽9件、金5件、元2件、明16件、清35件、民6国件,包括舍利碑铭、刻经题记、石经碑幢、塔铭塔记、造像题记、朝山题刻、寺院碑刻、僧人碑刻、功德碑刻9类。 本书是一部难得的地方碑刻文献史料,为房山乃至北京地区史地研究,特别是北方佛教史的研究提供了扎实且较为准确的史料。
《碑证望都》重在一个“证”字,就是要从碑刻文字中找出望都发展的历史证据,还原历史面貌;从中找寻历史的发展规律,揭示文化发展脉络,以史为鉴,深入思考望都未来的发展道路;进而,以小见大,深入探寻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如何贯彻执行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歌唱祖国,礼赞英雄”。 本书是一部集地域性、文学性、文化性、史料性为一体的碑拓合集,全书共编著元代至民国的碑文80余篇,多为历代官府为历史文化名人树碑立传所作的碑文,也有当地百姓为纪念廉能之吏自发集资建设庙宇所留的碑文,是编著者几十年搜集、整理、考证、注释的研究成果和智慧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