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选取的是古代进出福建四条陆路通道上的各个地点,及古道上的关隘亭桥等建筑遗存。这四条线路分别是东线福温古道、北线仙霞分水、西线闽客间关、南线福广通津,曾经是素称 东南山国 的古代福建与外面世界进行物资与信息交流的通道,承载着福建肩挑马驮的交通历史。书中建筑说明部分,由专家细致梳理出古道上各个地点的主要线路与历史形成,而散文部分,则由作家从一个或数个遗存的古建筑出发,追溯漫漫古道漫长历史中的故事遗留与人间冷暖,二者点面结合,勾画出一幅幅福建先民自古以来努力向外探寻生存通道的生动图景。
本书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了若干进一步的补充调查和分析,以通俗而不失专业水准的笔触,本次再版对原书进行了全面修订和图片增补工作。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前身清漪园的建造过程、历史背景、整体山水构架、建筑布局和庭园的风光,以及造园的意境和手法。下篇包括颐和园重建过程、帝后生活空间,及至现今名胜景区的概况,作者跟随颐和园的历史,笔调转为沉重,湖光山色、亭台楼阁、砖石土木亦散发着人文气息。
收录福建古建筑中以外筑城垣为特征,具有行政建制与军事防卫功能的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遗存。包括4类39 处古建筑:府县古城 9 个,卫所、水寨、巡检司 17 个,镇村城堡 9 个,炮台4 个。全书以 建筑说明 散文随笔 图片 形式进行系统梳理:建筑说明部分从专业的角度全面介绍各座城垣的筑城历史与历代沿革及建筑形态特征,散文随笔部分则以轻松好读的笔调,讲述每座城垣背后的历史细节与相关人物故事,二者相辅相成,配以大量古建筑图片,全面展现出福建各类古城的筑城史及在海防史上的重要历史意义和建筑艺术价值。
在《唐长安城考古笔记》这本书中,有着20年考古工作经验的何岁利带领我们涉过时光的千山万水,走进中国历史上璀璨耀眼的大唐盛世,遇见唐长安城的前世今生。从充满腥风血雨的玄武门到辉煌壮丽的大明宫,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专业的视角,呈现了真实生动的考古故事。你还将看到专业的考古学者如何工作,以及考古的魅力和价值。
北魏云冈石窟规模宏大,气势雄浑,这样的大型工程在当时如何规划设计,又如何施工开凿,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书通过考察石窟外部的山体崖面、斩山遗迹,石窟内部的空间层次、壁面龛像,分析各类工程遗迹的空间关系,探讨云冈石窟的营造工程。 研究表明,云冈石窟所在的武州山南麓,原为两级阶地地貌,阶地后缘分布有自然断崖,石窟工程利用了山体上部的自然断崖,并向下斩山局部改造了山形。进入到洞窟开凿阶段,靠前期工程主要为大像窟,依就大像头、身、腿的设计高度,从上往下分层施工,对大像以外的壁面控制力度较弱,允许民间势力进入开龛造像。而第二期工程逐渐采用了室窟设计,强调洞窟室内空间,壁面平直,多无凸出石壁的大像,逐渐流行统一施工,加强了壁面控制力度,分栏开龛造像,营造出规整完善的洞窟空间。可以说,云
山西古建筑之多、之美令人目不暇接。这个项目就是解决初识古建者看什么、怎么看这两大问题。本书以山西省发展文化旅游所做的旅游公路规划为主线,按照长城公路、太行公路、黄河公路这三大线及汾河干流沿线布局,从古建筑艺术的角度切入,在浩如烟海的古建筑中,选择其中 有建筑艺术价值的珍品100处,用高清而 观察视角的图片从艺术、构造上梳理出这些古建筑的看点,加以细节呈现。同时书中在每一个大区域开篇,有这些古建筑的分布地图,以及作者进行考察时的行进线路,这给普通游客带来一定的参考实用性。
燕下都乃春秋战国时期燕国都城之一,近百年来出土了大量半圆瓦当。《燕下都瓦当》作者吴磬军在长期的收藏研究中,通过此书向读者呈现目前所见燕下都瓦当不同纹饰类别的基本风貌。使读者对燕下都瓦当的产生与使用、基本特征、文化内涵和历史地位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既具审美观赏性,又具学术研究性。《燕下都瓦当》从“真、奇、美、稀”四个角度考虑,选择一百二十余品,并配以相关的建筑构件,构成该书的主体内容。为我们深入研究其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深刻认识燕下都的历史地位以及燕文化的发展脉络,提供了完整而系统的实物资料。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 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编的这本《中国石窟云冈石窟(2)》以高质量的图片呈现了云冈石窟,适于研究及收藏。
本报告是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哈密市文物局、哈密博物馆、伊吾县文物管理局共同编著,是对2004~2005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哈密市文物局等单位联合考古发掘的拜其尔墓地资料的全面公布。全书分为以下几部分。 章前言,概括了拜其尔墓地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介绍了墓地发现、发掘、资料整理、报告编写过程,以及报告的体例说明。 第二章墓葬综述,介绍了墓地的总体情况。该墓地处于天山山系东端莫钦乌拉山南麓的戈壁台地上,是拜其尔聚落遗址的组成部分。共发掘墓葬92座,形制结构基本一致,地表多有石圈或低缓石堆标识,墓圹均为竖穴土坑,以石块、原木及木板、土坯等构筑葬具或不使用葬具。以单人葬为主,也有多人合葬,流行侧身屈肢葬和扰乱葬的葬俗,墓内常见动物牺牲。随葬遗物包括陶器、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 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编的这本《中国石窟云冈石窟(2)》以高质量的图片呈现了云冈石窟,适于研究及收藏。
《土遗址保护方案案例》是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继《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方案案例辑》(第一辑)(第二辑)后对院内设计人员所从事的土遗址类文物勘察保护设计方的一次全面总结。杨予川编的《河南省土遗址保护方案案例辑(精)》共收录七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勘察设计案例,主要以土遗址、城墙及墓葬为主,这些案例除陕西梁带村M27的勘察为实习项目外,其余方案均原则通过了 文物局的审批。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 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编的这本《中国石窟云冈石窟(2)》以高质量的图片呈现了云冈石窟,适于研究及收藏。
【新华书店总店自营】 榆林石窟艺术,文物出版社 作者 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 著 原价 ¥298.00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4-04-01
《正仓院考古记》是作者傅芸子20世纪30年代赴日考察奈良正仓院所藏藏品,对这些古物,尤其是中国文物所作的详细记录与考证。正仓院所珍藏的古物系日本圣武天皇(701~756)生前最喜欢的贵重物器,其中包括大量我国唐代东渡的文物珍品,大部分在我国已佚,此书是部中国学人研究正仓院的专著,在考察中国唐代历史文化、工艺美术史以及中日文化交流史方面均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此次出版《正仓院考古记》在原版的基础上,增加了百余幅正仓院藏品的精美插图,以飨广大艺术及考古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