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简帛出土古书颇多,有关一些古书的学派判定是许多思想研究者关注较多的问题。然而对于相同篇章,诸家说法差异较大,甚至有多达二三十种意见者。这显然不是简单的诸家说法的问题,而是我们的研究方法有问题。诸家说法之所以看似都言之有理、持之有故、成一家之说,却相去万里、互相矛盾,是因为我们在用同样的几种研究方法作推导、得结论,而论者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或故意立异,标为新说,多不能涵摄诸家,圆融无间。探本寻源,其实恰恰是论者作为根据的那些研究方法本身有问题。 《出土文献的学派判定》大体按照问题出现的先后,选取信阳楚简、简帛《五行》、帛书《二三子问》、帛书《易传》、秦简《为吏之道》、郭店楚简《穷达以时》、上博简《子羔》诸篇、上博简《鬼神之明》、上博简《慎子曰恭俭》几篇学界讨论颇多的古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研究员、 甲骨文 学者许进雄老师,在研究工作中,他提出了甲骨钻凿型态断代法,在甲骨文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被誉为“甲骨学 有贡献的二十五名学者之一”。在本书中,许老师经过严谨的研究和考证,从商代甲骨文字出发,以图解演示说明各个文字的来由和演变,以大量图例佐证甲骨文的发现,从甲骨文说明当时的生活风俗、社会制度与祭祀卜辞等环境。全书以十三堂课的形式讲解甲骨文的发展和文字的创意解析,内含近千个甲骨文字,教会读者如何从甲骨文中洞悉古人的秘密和思维,即使是非甲骨文学研究者的读者也能领略其中乐趣。另外特别撰写其与加拿大博士合作的过程,揭密甲骨烧灼后以裂纹来 的神祕性,其如何以现代科学来解释。
......
本书是作者多年从事简帛研究的结晶之作,涉及云梦秦简、里耶秦简、张家山汉简、天长纪庄木牍、尹湾汉简等诸批重要简牍的专题研究,以及简帛学的学科分支、中国简帛学体系的构建、出土简帛整理的理论与实践、简帛学史的理论总结与研究等有关简帛学理论与学科建设问题的系列前沿思考。该书研究既专注于中国境内出土的简牍帛书资料,亦涉及中国以外世界其他 出土简牍的整理研究与 合作;既关注东亚范围内汉文简牍的出土,亦留意我国古代民族文字简牍的价值与意义,具体研究实践与理论凝练提升并重,立足中国与 视野并举,基本代表和反映了作者各时期简帛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展和认识,以及长期以来从事简帛研究的学术心路历程和思考努力,对推进当前我国简帛学的学科建设乃至 简帛学体系的构建等,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学术价值
天回医简中的书体大致有:《疗马书》中的篆隶、《脉书·上经》《犮理》《脉书·下经》《治六十病合齐汤法》中的古隶,以及《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刺数》中较为接近八分书的隶书。就目前出土的简帛文字情况看,像天回医简这样,在同一墓葬中兼见篆隶、古隶及八分三种字体的竹简,是较为少见的。可以说,天回医简中的字体变迁,是秦汉之际汉字隶变的缩影,为我们研究秦汉时期字形演变提供了宝贵的一手材料。
文书,中国古代各王朝维系统治的要件之一,至迟在秦汉时期便已高度成熟。王充《论衡》即有言曰:“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在唐代文书体系中,奏敕——臣民上报的奏事文书与皇帝颁下的命令文书,居于核心地位。它们是朝廷日常政务信息往来的主要载体,紧密关系着王朝的统治。奏敕处理流程,实际上就是唐王朝日常政务运作与中枢权力运行的过程。 本书从公文形态与政务运作联动关系的角度入手,对唐代奏敕体系的变化与中枢政务运作机制的演进加以研究,既丰富了唐代文书运作与制度变迁的若干面相,也可以为认识中国古代 治理体系提供参考。
在对《肩水金关汉简》五卷十五册进行全面研读的基础上,《肩水金开汉简释文合校》对《肩水金辟汉简》的疑难字词进行了细致的考释,并以按语的形式进行注解。校对错误文字,提出新的释读看法,全面搜集已有成果,梳理学界意见,并进行汇总点评,考订各家观点,涉及1400多条简文。 《肩水金关汉简释文合校》提供了全面、准确的西北漠简的释文,有助于加深对简文的理解,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解决一些字词含义争论难定、分歧太大的问题,既是对《肩水金开汉简》的一次学术梳理和总结,也能够推动西北汉简及秦汉史的研究。
本书为系列学术论丛,旨在推出有关甲骨文、金文、简帛、碑刻及敦煌文献等出土文献研究的 新学术成果。全书收集论文17篇,有关出土文献研究的学术成果包含诸多学科的研究内容,部分论文是 社科基金的阶段性成果,其观点鲜明,材料扎实,论证严密,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及出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