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画像砖是古代艺术的璀璨明珠。作为建筑构件,汉画像石、画像砖完成了构造与装饰的功能,形成建筑、雕刻、绘画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 汉画像石、画像砖因其特殊的石、砖质地,与用于构筑地下墓室的用途得以流传至今。其分布地域之广阔、数量之众多,艺术表现力之丰富,迄今为止我们所见到的汉代的帛画、壁画、漆画等其他艺术形式所难以相提并论。可以说,汉画像石、画像砖是汉代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艺术发展的*,对汉代以后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汉代是民族文化的奠基期,汉画像石、画像砖凝聚着中华民族本土艺术精神,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汉画像石、画像砖,一方面具有充足的图像资料,另一方面学界对于图像进行了翔实的考证,形成了丰富的文献研究成果,建立了中国艺
瓦当,俗称瓦头,是指筒瓦下垂的特定部分,形状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表面多装饰有花纹和文字。瓦当既有遮护免受风雨侵蚀、延长建筑物寿命的作用,又有美化屋檐的装饰功能,是我国古典建筑中一种特有的装饰物。它就像一串美项链整齐划一地横列在建筑物的上部,极富装饰效果,使建筑物更加绚丽、辉煌。瓦当,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瑰丽一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不但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其图案、文字不助于我们了解古文化渊源、习俗好尚,同时对古代地理建筑、思想意识的研究亦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正因如此,瓦当引起了不少好古者的 重视。清代,随着金石学的兴盛,瓦当收藏之风大盛,出现了像陈介祺、罗振玉这样的金石学家皆倾心于瓦当的搜集与研究。 战国图案瓦当以半圆形为主,主要以现实生活中的树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绝不可忽略的一次农民运动。表面上,义和团运动是由洋人在中国的胡作非为引起百姓不满而导致的一场“暴乱”;实际上,义和团运动是中国百姓、在中国的洋人和清政府三种台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三种力量的不断消长,进而在中华大地上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而整个天朝无一例外地参与了这场狂欢。 在中国百姓方面,天灾和人祸使得他们信奉和使用超自然的力量和方法来强身健体;传教士的不被接纳和某些传教士的为非作歹,使他们成为这些中国百姓的攻击目标。另一方面,清政府多年以来受到洋人的压迫。心理承受力早已经超出底线,他们把这些百姓当作是反抗洋人的一个不光明的手段,纵容过度。本书正是通过剖析这三
陈介祺字寿卿,又字酉生,号伯潜,因得曾伯黍簠而号簠斋,晚年自号万印楼主人,山东潍县(今潍坊市)人。生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道光二十五年(1845)三甲第三名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咸丰四年(1854)致仕,光绪十(1884)卒于潍县故居。 陈介祺是清代的金石学家、收藏家、鉴赏家。他一生经历的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朝正是中国自宋以来的传统金石学空前发展的繁盛时期,陈介祺在这一时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陈介祺出身名门,自幼便随父亲陈官俊在京城读书,年轻时即嗜古好学,曾以小门生的身份向当时的金大家阮元求教,从此便养成了收藏古物的癖好,常倾其家资,广为搜罗,集数十年之功,终于成为名副其实的藏古大家。 作为当时无所不收、无所不精的古物收藏大家,他的藏品年代久远、种类齐全、数量巨大。所藏器物
战国燕下都瓦当为我国古代瓦当系列之一。与战国秦瓦当、齐鲁瓦当鼎足而立。它以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形制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受到世人的瞩目。拜成为当今热门收藏品。对它的遗存、形状、纹饰、内涵等进行深入探索,无疑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金陵古迹名胜影集/南京传世名著》由317张照片展现南京及周边地区从六朝到近代的古迹名胜,是一本南京城的城市记忆,这些照片大多数是朱偰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耗费2、3年时间考察南京古迹期间拍摄,也有部分是采用航空队的航拍图和朱偰先生友人所拍摄的照片。
《国闻备乘》共4卷,记述了清末掌故、轶事,叙事翔实,为研究清末政治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史料。
这是一套并非历史书的历史书,虽然它未有史乘的涵盖性与理论体系,但真诚的追忆所展开的生动细节,必将促使我们去思考史乘所叙述的“然”背后的“所以然”,或者这“然”是否确实“然”,从而引发我们对现有种种史学构架的审视与修正。
本书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尽管贺书自述“本书不是对六朝都城的全面研究”,但他能独辟蹊径,以六朝瓦当的发现,阐明与六朝都城的关系,并据此“对六朝都城做复原性研究”,我认为这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二、六朝瓦当过去虽有发现,但较零散且多为采集品,故不如秦汉瓦当和北朝及唐代瓦当那样受人重视。近年来随着南京城市迅速开发与建设,大量瓦当出土,且有地层依据,因此逐渐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热点。我注意到,作者近年已经发表了数篇有关六朝瓦当研究的文章,本书能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整理,是开六朝瓦当系统研究的先河。 三、本书对六朝都城复原性研究,除用瓦当为主要依据外,还以“人工河流的因素”,突出其对六朝都城规划的影响;同时除对都城和宫城本身的阐述和考证外,还以较多篇幅阐述都城内的主要礼制建
本书主要论述明清时期江南文士的治生活动、治生途径、治生用途及促使文士从事治生的原因。全文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探讨文士的治生途径、治生的用途和治生原因,将江南作为一个整体,来综合考察文士的治生活动和特点,并用一些代表性的实例来加以说明和验证,并在相应篇章附以个案研究,选择的个案主要是处于不同时代从事不同治生行业的代表性人物的治生活动。上篇之所以用大量的篇幅详述了文士治生的这三个方面,是因为上篇综合论述江南文士的治生状况,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下篇着重考察和探讨文士在江南的几个重要区域,如南京、扬州、苏州、杭州、上海、徽州的治生状情况。因为这几个区域是文士从事治生*集中、*明显的区域,其中对文士在上海治生情况的考察,主要将焦点放在在晚清时期,因为虽然在晚晴以前,上海一带也存在着文士治
战国燕下都瓦当为我国古代瓦当系列之一。与战国秦瓦当、齐鲁瓦当鼎足而立。它以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形制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受到世人的瞩目。拜成为当今热门收藏品。对它的遗存、形状、纹饰、内涵等进行深入探索,无疑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战国燕下都瓦当为我国古代三大瓦当系列之一。与战国秦瓦当、齐鲁瓦当鼎足而立。它以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形制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受到世人的瞩目。拜成为当今热门收藏品。对它的遗存、形状、纹饰、内涵等进行深入探索,无疑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奠定时期,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都展现出波澜壮阔的景观。李靖莉和陈虎编著的《一本书读懂春秋战国》分上下两编,上编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大势,对春秋战国时期五百五十余年的重要历史事件做了提纲挈领的介绍;下编为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专题,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制度、社会经济、社会思想、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社会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内容。《一本书读懂春秋战国》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各个方面做了较为全面的描摹,能够给读者比较完整的印象。同时,“大事年表”、“相关链接”等,使得历史常识和背景知识的交代清晰而丰富。
本书主要论述明清时期江南文士的治生活动、治生途径、治生用途及促使文士从事治生的原因。全文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探讨文士的治生途径、治生的用途和治生原因,将江南作为一个整体,来综合考察文士的治生活动和特点,并用一些代表性的实例来加以说明和验证,并在相应篇章附以个案研究,选择的个案主要是处于不同时代从事不同治生行业的代表性人物的治生活动。上篇之所以用大量的篇幅详述了文士治生的这三个方面,是因为上篇综合论述江南文士的治生状况,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下篇着重考察和探讨文士在江南的几个重要区域,如南京、扬州、苏州、杭州、上海、徽州的治生状情况。因为这几个区域是文士从事治生*集中、*明显的区域,其中对文士在上海治生情况的考察,主要将焦点放在在晚清时期,因为虽然在晚晴以前,上海一带也存在着文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