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幅员辽阔,地名众多,许多地名穿越千年流传至今,在潜意识中影响、塑造着当今的中国人。通过地名,过去与现在、先人与今人相互交汇,形成中华文化的滔滔洪流。 地名,不只是地理学符号,更是古人与山川湖海、日月星辰、历史社会深度交流后留下的人文印记。地名所承载的内涵是中华大地上一笔宝贵的遗产。本书从地理、历史、语言、文学、民俗等多个角度探究地名背后的人文底蕴、文化根脉,清晰梳理了中国地名的历史渊源和演变规律,浓墨重彩地记载下一种让国人潜移默化沉浸其中的中国精神。
本书上起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下讫公元280年三国归晋,以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串连起近百年的三国历史,涉及几十个影响深远的战争、战役和众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地理讲述三国历史故事,并随文编绘了88幅全彩历史地图,全方位直观展现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理背景,以地形地貌、自然条件、水文气候等地理因素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这些地理因素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这是一本关于苏州这座城市的时尚旅游口袋书。本书力图用最性情、锐的文字,最独特的视角,展示最独特的苏州风物,把最苏州的一面呈现给来苏游客,为游客打开一扇不同以往的,能在不经意间心里微颤的、触摸苏州的新窗口。
《东线》系列丛书,由 军事作家朱世巍先生撰写。它全面而详细地讲述了二战中苏德战争的整个过程。全书以丰富的地图、表格和图片资料,以及洗练、洁净的文字表现,展示了苏德战场上震撼人心的浴血大搏击与攻防力量的大转换。 《东线(巴巴罗萨与十八天国境交战)》主要介绍了苏德战争的基本历史背景,苏联和德国各自的战争准备,巴巴罗萨计划以及苏德战争 初的十八天边境交战。
朱玉麒编著的这本《徐松与西域水道记研究》是以徐松和《西域水道记》为中心,对嘉道之际传统学术的发展和西北历史地理学的兴起诸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的专著。 本书从“徐松生平考论”“徐松著作叙录”“《西域水道记》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性的考据研究,认为徐松不仅是传统实学的继承者,也是经世学术的开拓者;其《西域水道记》是乾嘉时期质实求证的考史风气、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潮、西域开辟的政治环境、边危四伏的时代隐忧、西学知识的引进利用等多种因素因缘际会的时代产物,是西北史地学的开山之作。
《东线》系列丛书,由 军事作家朱世巍先生撰写。它全面而详细地讲述了二战中苏德战争的整个过程。全书以丰富的地图、表格和图片资料,以及洗练、洁净的文字表现,展示了苏德战场上震撼人心的浴血大搏击与攻防力量的大转换。 《东线(巴巴罗萨与十八天国境交战)》主要介绍了苏德战争的基本历史背景,苏联和德国各自的战争准备,巴巴罗萨计划以及苏德战争 初的十八天边境交战。
本书入选文章12篇,均为与近代“海域”主题相关的文章,每篇主题不同,触及了很多海域史中的重大、前沿问题,也不乏学术界以往未注意到的细节论题。涵盖与近代中外海域有关的海上贸易、沉船研究、海关沿革、近海人
这本论文集的文章多数是围绕汉唐长安城的地理尤其是水陆交通等问题作探讨,除了关涉城坊的已见《隋唐两京丛考》外,还旁及唐以后西安城和其他交通要道,对重要文献如《水经注》等也有所考订,初版面世后为研究历史地
《中国历史地理论集(英汉对照)》主要收录了侯仁之从事城市历史地理、沙漠历史地理、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研究的代表作,同时收录多篇追溯求学经历的文章,展现一代学人的思想与风采。侯仁之的学术工作一方面与 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一方面又与国际的学术前缘相接轨,《中国历史地理论集》的出版力求突出侯仁之作为研究者和文化交流使者的双重身份。收录的大部分中英文稿均为侯仁之撰写,其中有几篇为 发表。
朱玉麒编著的这本《徐松与西域水道记研究》是以徐松和《西域水道记》为中心,对嘉道之际传统学术的发展和西北历史地理学的兴起诸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的专著。 本书从“徐松生平考论”“徐松著作叙录”“《西域水道记》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性的考据研究,认为徐松不仅是传统实学的继承者,也是经世学术的开拓者;其《西域水道记》是乾嘉时期质实求证的考史风气、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潮、西域开辟的政治环境、边危四伏的时代隐忧、西学知识的引进利用等多种因素因缘际会的时代产物,是西北史地学的开山之作。
世事变化如浮云,山和水却是相对恒定的自然物,是可以寻找与感知的。它们塑造了一方水土的物质文明,又建构起一地人文的精神世界。纵使表面的物象已面目全非,我们依然能够从山水格局中,找到通往《诗经》时代的入口。孔子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所涉及的题材,无论婚恋、战争、农事还是祭祀,都流露出一种真挚、单纯的情感。《诗经》形成的阶段,正是中国文化的奠基时期。如今流淌在我们血液之中的东西,可以在《诗经》中找到它们的基因密码。通过对山、水、植物的考察,我们得以透过那层仿佛古物表面因岁月形成的“包浆”,无限接近那段古老文明的纯真年代。
里海之畔的阿布谢隆半岛曾经是拜火教的圣地,这里地缝中不断泄露出燃烧着的天然气。19世纪中期以降,石油成为了工业的血液,逐渐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这里的巴库油田也变成了世界上 的油田,石油产量一度占到世界产量的一半,于是一条“黑丝路”成为了横跨欧洲、滋养欧洲的能源大动脉。但你可曾想过,在能源的产地和沿线,那些命运与油田管线相系的人,是因此致富还是饱受其苦?在复杂的政治、 、经济、种族的混合因素下,到底是谁在掌控着能源的命脉? 十多年的研究,五千公里的追寻,从里海的油井、高加索山区的小村庄、地中海的渔村到欧洲的重要都市,循着马车、管线、铁路、轮船,这趟旅程不但穿越了空间,也穿越了时间。詹姆斯·马里奥特、米卡·米尼奥-帕卢埃洛著的《黑丝路(从里海到伦敦的石油溯源之旅)》是 次有人追溯源头,
本书主要讲述与《诗经》相关的山、水、植物三个方面的话题,配有100余幅图片,视觉呈现效果较好。全书的特点是,以《诗经》这部经典传世文献记载为线索,以其中提及的地理要素作为切入点,将先秦时代的历史与文献记载相结合,同时又不断切换镜头,从历史走进现实,从现实反观历史。各篇文章均来自周刊记者的采写,既有记者的视角,也有受访者的观点,较为客观生动地展现了“诗经地理”这一主题。
“海峡两岸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17年10月在北京联合大学举办,本文集遴选部分会议论文结集出版。作者是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论文内容主要包括海峡两岸地方学理论思考、实践探索、地方历史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