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朝代更迭,历史风云变幻,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地理因素始终对中国历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以地理单元为轴心,通过纵向讲史的方式,对中国各大地理单元的形成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还穿插了许多历史事件和典故。通读本书,读者可轻松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
《中国地名大会》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民政部联合摄制的中国首档大型地名文化类节目。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19年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 《中国地名大会》以地名知识为载体,从地理、历史、语言、文学、民俗等各个角度全方位展现中华大地的万千风貌,引导人们发现地名背后深厚的人文底蕴、文化华彩和人生百态。 这本书在电视节目的基础上,提炼精华,条分缕析,使电视内容得到了完整呈现。书中出现的地名覆盖了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大到数省区域,小到一条街道,都能找到其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与人文故事,勾起那些既精彩又独特的乡愁记忆。
本书介绍了周公的生平与功绩。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 元圣 和儒学先驱,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本书的特点在于,作者的古文字功底深厚,能够充分利用金文等周公同时代的记录来复原周公的生平事迹及当时的政治背景,用当时人的视角来观察周公的为人、执政等情况。因此本书中展示出来的,是处于周公的时代的周公,尽量减少了后人对周公的描述。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
本图以刘子如19世纪末绘制的《增广重庆舆地全图》(迄今重庆少数尚存的、记载*为详细的古地图之一)为基本底图,用漫画笔触描绘了人物、建筑、交通工具,如打制铜火锅的匠人、手持望远镜瞭望的哨兵、江中众人奋力摇浆的船只,惟妙惟肖地重现了清末民初重庆的地理和历史面貌、风物民情。图后并附有重庆古城建设历史、重庆市重要景区分布图、古代巴渝十二景、重庆古城部分现存历史遗迹、历史地名趣谈、老重庆寻古指南、重庆歌等资料。
该著作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博览博采博爱,以文笔和镜头尽其所能地记录了古道沿线自然山川的壮丽风,二十多个民族各自的生存风貌。从热带雨林到冰峰口雪岭,路面见古道两极并沿途景致因其差异巨大而壮阔,生活其间的族群
`
本书是薛爱华*早出版的一部汉学专著。闽国(据有今福建省之地)是 五代十国 中的十国之一。从古至今专题研究这个时期的著作并不多,本书可以说是现代学者*部全面研究闽国史的专著,至今在学术界仍有影响。 本书以 10世纪时中国东南沿海的闽国为研究主题,全书采用大历史的视角,从自然环境切入,介绍了闽国的政府和政治结构、编年史、经济、艺术、信仰等诸多方面,不是单纯的闽国政治史,而是社会史、文化史、经济史的结合。在五代十国中,闽国既不强大也不显眼,但在闽地的开发和文化发展史上,闽国的历史无疑是其中*闪耀的篇章,也是我们了解五代十国史的一扇窗口。
该书是著名学者辛德勇关于中国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点的考证作品。全书共分八部分:第一部分考证了郢都在楚国内的地位,以及迁都的历史;第二部分是越王迁都琅邪之事的举证;第三部分考证了著名的垓下之战具体的发生地点;第四部分为巨鹿之战的发生过程和各阶段战役的发生地点;第五部分为秦国吞并楚国主要战役的发生地点;第六部分为项羽出师救赵,所停安阳究竟在何处;第七部分为汉武帝迁关发生在何处;以及最后一部分,考证了隋代将领史万岁出征路线。 秦汉时期的地理由于年代久远,史书记载不详,另有五胡乱华之际各种资料被毁,所以考证起来非常难,辛德勇教授经过大量史籍的查找,实地走访,发现了很多前人未曾发现的线索,也纠正了很多前人的历史错误,本书也可以看成是关于秦汉地理的一次集大成考证。
洛阳凭什么成为十三朝古都?为什么强盛的王朝一定要控制西域?刘邦为什么要定都长安而不是洛阳?为什么古代的名臣名将总是扎堆出现?《地理中的中国史(人文篇)》以“人文地理”为出发点,通过5大主题,17个专题讲述了中国两千多年历史中核心的“人文现象”,从氏族聚落、工事建筑、民风民俗等多个角度探究现象背后的人文底蕴和文化根脉,梳理其中的历史发展进程;结合城市分布、移民路线、位置示意等近二十幅地图解读一个个地理概念、区域文化的形成和影响;透过这本书,在朝代 迭中寻找共同的人文归属,看懂历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为什么说看完了河西走廊就看完了全中国?古代如何走海路从印度回到长安?秦岭为什么又被称作“中华龙脊”?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原来不止一条?《地理中的中国史(自然篇)》以“自然地理”为出发点,结合山地、高原、盆地等地形,南北方、边疆内陆等区位,共计19个地理单元专题,地形地貌、局势等近二十幅地图,讲述中国近三千年的历史演进;从空间角度解读地理条件制约与变化下,历史事件发生的偶然与B然。
在20多年田野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对茶马古道的定义、历史缘由、线路、运载主体、区域间综合环境调适和资源互补、城镇与人口流动、文化传播交流和精神价值、意义等进行了清晰深入的探究,试图说明,横断山脉与青藏高原文化带有着历史和空间的持久联系,它们的经济、文化和历史早已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形成网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自然而然融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茶马古道》以交互流动往来的“交通线”,“通道”或“走廊”来动态地、整体地贯穿横断山脉与青藏高原文化带这一区域,多方面、多角度地解读茶马古道,并将人文精神贯注其间,以熔铸对茶马古道的人文和审美理解,将学识与阅历、感情合翼,并以生动的文笔畅述,令人耳目心境一新。
明清太原复原图本图基于古太原县城的历史资料和遗址考证成果手绘复原而成。大小为全开,正面为古太原县城整个城池的俯瞰风貌图,背面为当时的民俗风情概貌以及五六个主要建筑的立体复原图。目前政府已经申请了一批启动基金在对太原古城进行复原重建,其依据就是本图正面的复原图。主要资料如下:古太原县城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源街办所在地,距市中心20公里,它是建立在晋阳古城遗址之上的明、清时期的太原县旧城。现存的古太原县城(今晋源街道办事处所在地),是坐落在晋阳古城遗址上的一座明代早期县城。它传承了2500多年晋阳古城文脉,是晋阳古城的延续。它沿用了晋阳古城 城池凤翔余 的建筑局,俗称 凤凰城 。它依托龙山,展示着古晋阳龙凤呈祥之灵气,处处体现着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和合交融,保持了我国汉唐文化与传统的地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