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透过地理看历史:大航海时代》是一本以地理为视角,以将各大文明联结一体的大航海时代为切入点,解读世界历史的通俗读物。本书以15世纪中后叶至17世纪末欧洲人航海线路的开拓为行文脉络,通过地形图和航海图,对航线经由地区的地理、气候、季风、洋流作了简练介绍,对它们和航线走向及人类历史进程的关系作了得当分析。本书也梳理了大航海时代的推动者与波及者的文明形态,分析了各个文明的特性及其背后的地理因素,解读了面对外来文明冲击时,各个文明所做的不同选择,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同命运。颠覆了一些习以为常的社会发展认知,为理解人类历史提供了独特视角。 《透过地理看历史》中国的史书卷帙浩繁,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要读通几千年的史书,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本书使我们认识到,不管朝代如何更迭, 风云如何
《透过地理看历史:大航海时代》是一本以地理为视角,以将各大文明联结一体的大航海时代为切入点,解读世界历史的通俗读物。本书以15世纪中后叶至17世纪末欧洲人航海线路的开拓为行文脉络,通过地形图和航海图,对航线经由地区的地理、气候、季风、洋流作了简练介绍,对它们和航线走向及人类历史进程的关系作了得当分析。本书也梳理了大航海时代的推动者与波及者的文明形态,分析了各个文明的特性及其背后的地理因素,解读了面对外来文明冲击时,各个文明所做的不同选择,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同命运。颠覆了一些习以为常的社会发展认知,为理解人类历史提供了独特视角。 《透过地理看历史》中国的史书卷帙浩繁,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要读通几千年的史书,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本书使我们认识到,不管朝代如何更迭, 风云如何变幻,地理因
苏州地处江河湖海间,湖塘密布、河汊纵横,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和著名的 东方水城 。千百年来,苏州依水而建、因水而兴,水是城市最鲜明的特质。为了进一步梳理苏州水文化资源,做靓江南文化的水文章,特编纂本书。本书着眼苏州全市域,从多个方面制作水文化地图若干张,标注相应的文化资源点位、游览线路及注意事项,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包括地图、古地图、手绘地图、照片、老照片、文字介绍等元素),在文化展示、文化科普、文旅推广、生态环保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涵育人人爱水、护水、亲水的良好社会氛围。
本书的*卷写北京城建筑的“象天法地”,以古城建筑、天神地祇坛庙遗迹为主,配以相关的天文、星象实拍图片,以为“天”卷;第二至四卷,写京畿地理山川的前世今生,配以实拍地理景观图片,以为“地”卷;第五卷主要写北京地区古人类文化遗址与历史上的民族构成,配以历史遗迹实拍图片,以为“人”卷;自第六卷开始,则按历史年代划分,以京畿内地理、历史人文遗迹景观为索引,发掘背后的历史事件、人物、民俗、神话、传说、故事等文化内涵。书中的篇什都各自成章,是为一套碎片化的历史读物。
《中国历史地图集》(以下简称《图集》)按历史时期分为8册:册: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第二册:秦?西汉?东汉时期;第三册:三国?西晋时期;第四册: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第五册: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第六册:宋?辽?金时期;第七册:元?明时期;第八册:清时期。按年代分为20个图组,共有304幅地图(不另占篇幅的插图不计在内),549页。地图上的内容包括:已知原始社会遗址和其他时期重要遗址的分布,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建立的政权的疆域政区或活动范围、民族分布,秦以前见于记载的全部可考地名,自秦
由周勇、程武彦主编的《重庆抗战图史(上下)/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分为政治、文化、经济三个部分,以重庆抗战史为学术基础,整合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和其他文博、研究机构保存的历史图片,以及海外搜集到
“ 案”后,谭广濂先生对美国、菲律宾等 的仲裁法庭罔顾事实,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裁定 愤怒。作为海运世家,其家族多年来一直有收藏海事地图的习惯。谭先生说服族人,将散落世界各地的 古今中外老地图整理出来,包括中国、日本、葡萄牙、美国、德国、东南亚 等 早可上溯到日本中世纪的老地图。清晰地证明太平岛是岛不是礁,东海、南海自古就在中国版图内。作者将每张地图的背景和地图的珍贵数据融入历史事实中,用古今中外老地图来证明我东海与南海的主权并无争议
《地图上的中国史》重点向读者展示了各段历史时期的疆域版图,结合专业地图和珍贵图片阐述了该历史时期的重大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事件,同时还介绍了读者感兴趣的历史名人、趣事、地名、文物等等内容。力争根据史料典籍,用地图以客观的角度为读者真实地还原各段时期的历史。《地图上的中国史》用地图重现中国历史的变迁,用文字追溯中国历史的底蕴,用图片记录中国历史的沧桑。让读者能够了解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内容丰富而庞杂,是研究上古社会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自问世以来,评论、研究、校勘、注疏者不乏其人。本书作者马来西亚华裔丁振宗先生,将近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运用于《山海经》研究之中,提出以非传统的方法研究《山海经》,“让它脱离荒诞的神话,明了主要传达的真正信息,并且(若被证实)纪正被误解的中国古代历史”。
成一农汇编的《中国古代舆地图研究(精)》以长期被忽视的古籍中收录的舆地图为主要对象,并结合各图书馆已经公布的绘本、刊本以及刻石的舆地图,共收录清代之前的地图500余种。书中首先对收录舆地图的古籍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以此为基础,通过比照分析,按照谱系将具有渊源关系的舆地图分类列出,并简要说明各谱系所属地图之间的关系和重要差异。 部分则以舆地图为主要材料,对古地图研究中被忽视或者有着错误认识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书是兰克名著《宗教改革》的续篇,记述了从1555年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到1618年三十年战争爆发前的历史。第一部分讲述奥地利的斐迪南一世和马克西米利安二世,第二部分讲述鲁道夫二世及其统治时代,作者详细论述了1575—1619年历次雷根斯堡宗教会议,以及德意志各个教派的联盟等一系列问题。全书是研究德国16世纪下半期到17世纪初的重要著作。特别是对皇帝鲁道夫二世、马蒂亚斯的宰相克勒塞尔枢机主教等人的描写尤为精彩,在政治上新旧教双方在法理上的争执也尤为激烈。
《透过地理看历史》中国的史书卷帙浩繁,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要读通几千年的史书,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本书使我们认识到,不管朝代如何更迭,风云如何变幻,地理因素的作用始终至关重要。本书以地理单元为轴心,通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内容丰富而庞杂,是研究上古社会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自问世以来,评论、研究、校勘、注疏者不乏其人。本书作者马来西亚华裔丁振宗先生,将近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运用于《山海经》研究之中,提出以非传统的方法研究《山海经》,“让它脱离荒诞的神话,明了主要传达的真正信息,并且(若被证实)纪正被误解的中国古代历史”。
成一农汇编的《中国古代舆地图研究(精)》以长期被忽视的古籍中收录的舆地图为主要对象,并结合各图书馆已经公布的绘本、刊本以及刻石的舆地图,共收录清代之前的地图500余种。书中首先对收录舆地图的古籍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以此为基础,通过比照分析,按照谱系将具有渊源关系的舆地图分类列出,并简要说明各谱系所属地图之间的关系和重要差异。 部分则以舆地图为主要材料,对古地图研究中被忽视或者有着错误认识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塞尔登的中国地图》是知名海外汉学家卜正民力作,2014年《经济学人》图书。一幅被称为“塞尔登地图”的中国航海图:它凝聚着明代中国制图技法不为人知的精华,却流落他乡而长久被人忽视和遗忘。2009年,这幅罕见的中国地图在牛津大学图书馆揭开尘封已久的面纱。这幅地图被人们遗忘在图书馆浩瀚的文献中近几个世纪,无论是汉学家还是制图专家,都未曾见过这样的一幅地图。它偏离了中国古代的制图传统,以至于专家们宣称这幅地图是伪造之物,尽管根据记录显示这幅地图确实是于1659年被辗转送到牛津的。这幅被称为“塞尔登地图”的珍贵文物由此成为待解之谜。究竟是谁绘制了这样一幅地图?它又是怎样远渡重洋,并在数百前被西方人解读的?卜正民通过大胆的猜想与详尽的考证,为我们揭示出藏在这幅地图的惊人秘密。《塞尔登的中国地图》以一
《中国抗日战争地图集》以时间为序,以地图为平台,系统反映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约14年中各阶段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政区等方面内容。全书共编辑设计了81幅地图,收录照片288幅,精炼史料文字7万余字。通过精心设计,从时间和空间上展现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历程,让广大读者直观了解中华民族经历的这段从抗争至最后取得全面胜利、由陷入深重危机走向复兴的历史,具有很强现实意义和创新性。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