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纽:3000年的中国》核心是要回答一个问题:究竟 何谓中国 。 施展在这本书中以问题为导向,超越具体学科的限制,调用地理、历史、哲学、经济、财政、货币、军事、人口、社会、法律、国际政治等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对中国几千年的复杂历史,以及百年来的成败兴衰给出了一个统一的解释框架。在古代史的阐述当中,施展突破了常见的中原本位视角,也突破了草原本位视角,在中原、草原、西域、高原、海洋等多个亚区域彼此互动、相互依赖、相互塑造的过程中,发现了超越于各个亚区域之上的一个统一的历史进程,从而将中国史还原为一部体系的演化史。施展克制了任何方向的价值偏好,用中国的超大规模性这一线索,连贯地解释了中国能够维持一个大一统帝国的原因、中国在近代陷入落后的原因,20世纪伟大的中国革命史也因此获得了全新的意义
《上海史》是用英文写成的*部翔实记载19世纪上海租界历史的著作,其*特点是资料扎实。书中资料来源于工部局档案、《北华捷报》等报纸,还有当时人的记载。书分两卷,本书为第二卷。本卷叙述了上海英租界、英美租界到1900年为止诸多方面的历史沿革,大致展现了这块年轻城区快速却又曲折甚至有点苦涩的成长过程。作者的主要关注是以工部局职权范围为中心的市政建设、城市发展及其管理,诸如道路、桥梁、码头、交通、排水、供水、消防、治安、公共卫生、医院、公墓、教育等。而在对这些内容、尤其是重大决策的过程陈述中,相关利益各方的博弈及其规则或者制度安排,往往占据突出地位。这对深入理解上海租界制度及其运行特征是有相当有益的。卷末附索引及译名表。
《上海史》是用英文写成的*部翔实记载19世纪上海租界历史的著作,其*特点是资料扎实。书中资料来源于工部局档案、《北华捷报》等报纸,还有当时人的记载。兰宁、库寿龄两人都在上海生活多年,对上海有比较广泛的了解。书分两卷,上卷包括两个部分,*部分主要是历史大背景资料,第二部分从上海开埠前的时代背景写起,写到上海本地,如何开始有租界,以及租界各方面的情况,叙事截至1857年。下卷叙述1857至1900年的上海历史,既有按时间先后排列的,也有按事件类别划分的。
本书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出发,以历史文献、考古材料及实地考察相结合,借鉴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调查报告和地图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分不同的层次,对周代南阳盆地、淮河上中游地区各诸侯国的族属来源、历史发展、地理变化和文化特色进行系统分析,弄清他们各自汇入楚民族的不同时期和为后来楚文化的形成、发展所提供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进而探讨这两个地区在楚国历史发展和文化演进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及楚国在这两个地区的长期开发、经营中所作出的贡献,对正确认识秦统一前我国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途径和意义,认识楚文化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影响,深入探讨中华民族及其光辉文化的形成过程和规律,奠立一块科学的基石。
为使社会各界全面了解我国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创新状况,推进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创新发展,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编辑、出版了测绘地理信息蓝皮书《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创新报告(2012)》一书。本书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徐德明局长主编,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之“测绘地理信息蓝皮书”的第四本,以测绘地理信息创新为主题,邀请有关领导、专家和企业家撰文,对近年来我国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创新状况进行系统和深入分析。 《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创新报告(2012)》包括前言、主报告和专题报告三部分。前言总结了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创新取得的重大成绩,指出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创新面临难得发展机遇,提出了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今后推动地理信息创新发展的举措。 主报告对近年来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创新发展的格局、
《上海史》是用英文写成的第一部翔实记载19世纪上海租界历史的著作,其优选特点是资料扎实。书中资料来源于工部局档案、《北华捷报》等报纸,还有当时人的记载。兰宁、库寿龄两人都在上海生活多年,对上海有比较广泛的了解。书分两卷,上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历史大背景资料,第二部分从上海开埠前的时代背景写起,写到上海本地,如何开始有租界,以及租界各方面的情况,叙事截至1857年。下卷叙述1857至1900年的上海历史,既有按时间先后排列的,也有按事件类别划分的。
孙靖国著的《桑干河流域历史城市地理研究》对桑干河流域这一农牧交错地带两千年间反复层累、叠加的城市地理进行研究,通过对比秦汉、北魏、唐辽、明代、清代五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城市分布规律,复原区域内人地关系演变的历程,进而揭示城市格局变迁背后所折射的宏大历史背景。作者认为由于居统治地位的民族、经济、文化、军事审制度等差异,导致了同一个区域内部。不同历史时期城市体系呈现迥然不同的面貌。城址分布和城市空间格局,是由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共同塑造,在各种因素中,建造、使用城市并居住其中的人,至为关键。
《上海史》是用英文写成的第一部翔实记载19世纪上海租界历史的著作,其优选特点是资料扎实。书中资料来源于工部局档案、《北华捷报》等报纸,还有当时人的记载。书分两卷,本书为第二卷。本卷叙述了上海英租界、英美租界到1900年为止诸多方面的历史沿革,大致展现了这块年轻城区快速却又曲折甚至有点苦涩的成长过程。作者的主要关注是以工部局职权范围为中心的市政建设、城市发展及其管理,诸如道路、桥梁、码头、交通、排水、供水、消防、治安、公共卫生、医院、公墓、教育等。而在对这些内容、尤其是重大决策的过程陈述中,相关利益各方的博弈及其规则或者制度安排,往往占据突出地位。这对深入理解上海租界制度及其运行特征是有相当有益的。卷末附索引及译名表。
本书首先对开封城市发展生命周期做了划分;其次通过对黄河泛滥的地理过程、重大河患事件的地理复原及其环境变化进行分析,阐释了黄河泛滥对开封地理环境的塑造;再次,提出开封城市形态,包括地表景观(“护城堤-城墙-城湖”洪涝适应性景观)和地下景观(古城“城下城”景观)是对黄河泛滥的景观适应;最后,从地层学角度揭示了现今开封城地下存在“三座半古城”。
本卷依据各种政府公报、全国行政区划表、内政年鉴等官方资料及各省年鉴、新旧方志、地图、文集等对中华民国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与行政区划的变迁过程进行了详尽的考述。 全卷分为三编,注重全面掌握手的原始资料,并充分吸收的研究成果。 绪编简述民国时期对行政区划变化产生过影响的各个政权从产生至消亡的过程。 上编阐述民国时期各种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过程及特点。 下编分述各个行政区划个体,包括由国民政府划定的各省、直辖市、地区从清末到民国末年的具体变迁过程,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与日本扶持的伪政权统治地区的政区变化。 本卷对辛亥革命爆发后南方各省的行政区划改革与变动,民国初年黑龙江省呼伦贝尔地区“自治”对当地行政区划的破坏,直隶、山东、河南等省的县佐设置过程
本书详细记载了:明代南京各佛寺的历史沿革、殿堂分布、房田公产、山水古迹、名僧事迹、寺租赋税、僧规制度等,是一部十分珍贵的明代佛教史著作,对于中国佛教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书稿分五编,每编围绕一个主题,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向。一、针对黄土高原复杂地貌带的研究。共选取了黄土高原风沙过渡区、农牧交错带、黄土塬梁区、秦岭北麓山原交错区等区域,研究了这些边缘区的环境与社会关系,多数围绕这一区域的市镇体系的形成过程开展工作,主要考虑城镇是区域社会的骨架,是分析区域社会结构*基本的空间单元。二、环境事件的研究。选取较典型的环境事件进行生态与环境互动关系的探讨,重点解析黄土高原作为环境脆弱带,在全球气候背景作用下,人群的适应与扰动,应对自然环境变化与社会近代化过程中的社会变迁。三、制度与环境关系研究。黄土高原是环境脆弱带,它的发展受国家政策与制度环境的影响较其它区域更加突出,在地方的表现也较为敏感。本部分重点分析了制度与政策环境对黄土高原地方经济的影响,其改
黑河流域人类活动的历史十分悠久,其垦殖绿洲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发生了显著而又复杂的变化。本书以多源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手段和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技术,在多次野外实地考察基础上,将历史文献信息、历史遗迹、文物考古资料相结合,对历史时期主要人类活动的方式和范围进行了复原,以朝代为单位对各时期垦殖绿洲的时空范围进行了重建,对不同时期绿洲演变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对主要驱动因子进行了辨识,并对绿洲开发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本书所得出的基本认识对现代绿洲的开发、管理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