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碑帖集联:汉祀三公山碑集联》是《中国历代碑帖集联》的一种。 《汉祀三公山碑》全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俗称『大三公山碑』。碑文起首为『□初四年』,清翁方纲考为东汉元初四年(公元一一七年)。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一七七四年)为元氏县令王治岐在元氏县城外访得'今立于河北省元氏县西北封龙山下。王昶《金石萃编》记:『碑高六尺九寸五分,广二尺五寸。』书体在篆隶之间,碑文十行,行十七字至二十字不等。
《中国名画名家赏析》,辑入自东晋至当代三百多位画家的五百余件卷轴画精品,每人精选代表作品一至四件不等。 中国绘画的历史是流动的、发展的,考虑到艺术精神中的创造性原则,编者在选择画家及其作品时,首先注重其革新创造精神,注重个性化风格,注重其时代代表性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也重视对作品赏析文字的安排:先有“怎样欣赏美术”的导言,有对中国美术史的总论,然后有每个时代的艺术发展概说,逐一介绍所选画家的生平和艺术,重点放在对其作品的评析。在总体框架上具有循循善诱、引人入胜的特点。参与全书文字著述的二十几位作者,多系活跃在当代中国美术史论界的专家学者,主要是来自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员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的教授。他们热情投入,认真严谨,以多年的潛心研究作基础,写通俗可读的普及性文章,为
《晋王羲之尺牍》所载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二谢帖 得示帖”、“远宦帖”、“何如帖 奉橘帖”、“平安帖”等六幅墨迹。
《势道曹操:曹阿瞒的造势、借势、运势之道》分上、下两篇,内容包括:跻身名流,造一个高贵的身份、想驾驭别人,先抬高自己、时势出英雄,我的青春我做主等。
中国书画的鉴定历史,从十二世纪到今天,几个重要的关键人物分别是:米芾、赵孟頫、董其昌、梁清标和乾隆等五人。他们每个人都有主张,正误并存,特别是乾隆,他是书画鉴定误区的集大成者。然这正是权力使然,清朝取代明朝,势强力大,使得收藏圈从江浙地区北移到清官内府,从散落于民间的收藏渐渐向皇宫集中,其间变化颇大,真迹赝品并过,过程藏者秘辛,往往被人忽略。作者刘金库长时间研究远方面,从藏家到伪作,从鉴定到调包等,爬梳资料,交叉考据,为“南画北渡”的移转过程拔云见日,值得一探究竟。
《势道曹操:曹阿瞒的造势、借势、运势之道》分上、下两篇,内容包括:跻身名流,造一个高贵的身份、想驾驭别人,先抬高自己、时势出英雄,我的青春我做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