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夫是民国时期的重要人物,在100年的漫长生涯中,大体上以50岁为界,正好可以分前后两个50年。 前50年,他因为与蒋介石的家世渊源,受到重用,平步青云,与兄长陈果夫一起成为老牌国民党的掌门人,在政界呼风唤雨,权势熏天。历来有蒋家天下陈家党之说。作为政治人物的陈立夫,其具体的功过是非,还有待历史学家的进一步研究探讨。 后50年,陈立夫脱离政界,定居美国19年,自谋生计,自食其力。与此同时,潜心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著述数十种,成为著作等身的一家。他的文化观及其对某些具体问题的闸述,容或有可以商榷的地方,但有几点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自信。他对中华文化十分挚爱,殷切期盼中华文化复兴。第二、陈立夫在美国前后生活了21年,他对资本和商人统治这个世界感到忧心如焚。陈立夫呼吁人类从中国
张治中: 我于一九四九年冬开始写回忆录,是想把过去六十年一本大账清理一下,作为自我检查,好为进入新社会为人做事的体验参证。这篇回忆录是个人自述性质,只是把我亲自接触的事实写下来,其他非我亲自接触的事情,虽偶尔顺带一笔,亦极简略。 我写这篇东西,严格地要求真实。不夸张,不掩饰,更不愿稍犯自我吹嘘之嫌。我生平自律,绝不说假话;且过去已有六十年岁月在混乱、苦闷、黑暗环境中度过,错误丛生,遍体创伤,何有自我吹嘘的余地。 为求真切地表达当时的实际情况,所以对每一问题的叙述,是就当时的立场和观点写的。当然,我在解放前根本说不上以无产阶级的立场和观点来看待问题,考虑问题;只是有一事,就写这一事,至于对这一事的写法在我思想认识上是否正确,也未计及。
本书为蔡锷的年谱长编性之作。在体例上虽也依年月日纪事,但又异于一般年谱著作。首先,辑录文献不限于蔡锷本人,而力所能及地兼顾了与其史事有关的同代人之作。其次,为便于读者了解局部事件的始末,以及其他互为联系的问题,采用了专题性的时、空相结合的集中反映方式。再次,为免内容失真,所辑文献一律原文照录,并不采用由编著者以现代语言转述的通常做法。至于蔡锷史事,则对包括本书编著者成果在内的以往研究,不论史实性的研判,还是观点的阐释,均从事实出发,提出不少新见,作为后人研究的参考。此外,还新增了一批未刊档案和报刊文献,为人们继续深入了解和研究蔡锷,提供了新的视野和途径。
本书是近20年来关于罗伯特 E.李的部重要传记,向读者再现了美国历伟大、代表性的将领之一。罗伯特 李虽然不赞成奴隶制,也不赞成脱离联邦,但因为不忍心向自己的孩子、邻居和心爱的弗吉尼亚 挥剑 ,而选择为南方出战。本书全面记录了李将军在南北战争期间的军旅生涯,披露了战场上的更多细节,分析了他为战争而制定的战略,以及终失败的原因。如作者迈克尔 科达所说,李将军的自尊、勇气、领导才能和谦逊的性格让他成为 败战名将 。
时代赋予的宏伟的历史使命,落在亿万中国人民的肩上。无论是民主主义革命,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自然都是广大的人民群众的事业,都是必须依靠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智慧和努力才得以实现的宏图大业。也正是在这种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创造历史的活动中,才涌现了一大批反映群众需求、体现群众意志、凝聚群众智慧的杰出代表。如同历史上一切重大变革的时代一样,二十世纪的中国,是一个风云际会、英杰辈出的时代。正是伟大的时代造就出灿若群星的历史伟人;也正是历史伟人们坚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忘我建树的光辉业绩,才是充分地体现着潮流之所趋、人心之所向,才最深刻最生动地反映着奔腾前进的伟大时代。他们一生的业绩,恰恰构成了从旧中国到新中国这一旷古未有的历史性大变革的缩影。正因为这样,修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的一
......
......
黄旭初是桂系文武兼备重要将领,他在回忆录中以亲历者视角记述了李宗仁、白崇禧与蒋介石的恩怨离合。黄旭初的回忆录,资料主要取自他的日记,从1931年至1975年四十余年间,他都写有日记。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有黄旭初的日记和信札,是珍贵的国家二级文物。黄旭初回忆的事件,都有具体的时间和路线,所记述的战役也极为详细。这是黄旭初回忆录不同于一般回忆录的珍贵之处,对于民国历史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本书的“回忆与怀念”部分,大多是赵世炎的姐姐赵世兰、夫人夏之栩等亲属,早在60年代亲自访问、收集、整理而成的。本书的“赵世炎言论与佚文”部分,是在搜集了除《赵世炎选集》以外的、散见在各处的文章以及赵世炎在重要会议上的发言的基础上编辑而成的。
《贺龙传》根据中共中央书记处、中央军委的决定,由总参谋部组织编写,历经十余年,七易其稿,在对全国25个省、11个大军区的数百位当事人和知情者采访的基础上,搜集综合了无数珍贵的历史档案、文献资料,忠实而完整地再现了从两把菜刀闹革命到成为共和国开国元勋的贺龙元帅的一生。邓小平为本书题写了书名。 本套丛书还包括以下:《刘伯承传》、《叶剑英传》、《陈毅传》、《罗荣桓传》、《聂荣臻传》、《徐向前传》、《彭德怀传》。
《人鬼之间》 是沈醉回忆录(我的特务生涯、我这三十年、人鬼之间、军统内幕、战犯改造所见闻)中的一本,全套书主要讲述了沈醉作为国民党军统机构人员在其中的沉浮经历以及解放后的经历。本书主要记录了沈醉在军统任职十八年、解放后改造期间及特赦后的三十年,共计四十八年的时间里,与唐生明、杜聿明、溥仪、张国焘、卢汉、徐远举、周佛海等人的交往经历,同一个人,在不同时代的不同经历,对比之下恰似人鬼之间:曾经的帝王将相、助纣为虐,忽而一朝失势、顾影自怜,而有的能春风化雨、重获新生,有的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真可谓 人间正道是沧桑 。 《我这三十年》 是沈醉回忆录(我的特务生涯、我这三十年、人鬼之间、军统内幕、战犯改造所见闻)中的一本,全套书主要讲述了沈醉作为国民党军统机构人员在其中的沉浮经历以
本书由萧华上将的战友、部下、家人等70篇回忆文章汇编而成。萧华,1916年出生在江西兴国一个贫苦工人家庭,12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3岁担任共青团江西兴国县委书记,14岁被发现并安排到红四军任青年委员,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7岁任少共靠前师政委,并成为年轻的师政委。39岁成为共和国很年轻的上将。2016年1月,是萧华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这些文章,从各个历史时期和各个不同侧面,回顾了萧华同志对终国人民革命事业的很好贡献,展现了萧华同志令人难忘的精神风貌,反映了萧华同志多方面的才华,也寄托了作者们对萧华同志的深切怀念之情。
张云逸(1892-1974),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早年加入同盟会,曾参加黄花岗起义、护法战争、两次北伐、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称赞他“数十年如一日奋斗不息,是模范的共产党员”。《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张云逸传》由中共中央军委批准立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组织编写。编写组历时七年,查阅了中共中央档案馆、解放军档案馆、中央组织部档案馆及有关省市档案馆的大量资料,并深入张云逸生活和战斗、工作过的地区、单位走访,充分吸收近年来有关研究成果,较为全面、生动地再现了张云逸大将的光辉一生。
由马驰编著的《唐代蕃将》对唐代蕃将的含义、分类、历史作用、汉化过程作了全面论述和介绍。介绍了唐代蕃将21人。本书分上下两篇,内容包括唐代蕃将的含义及分类、唐朝重用蕃将原因、入朝蕃将的职守和所统兵种、在蕃蕃将的使用制度、唐前期蕃将——由军事活动中的主人到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等。本书给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使用。
李棠阶(1798-1865),字文园,谥文清,河南河内人。道光二年(1822)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五迁至侍读。道光二十二年(1842),督广东学政,擢太常寺少卿。此后因巡抚黄恩彤奏请朝廷给予乡试年老武生职衔,遭朝廷严旨责遣,李棠阶也因违例送考,议降三级调用,因此回到家乡。在家闲居几年后,又应邀主持武陟县河朔书院长达十三年(1849-1861)。《李文清公日记》自道光十四年(1834)二月起,至同治四年(1865)十月止,主要记载了李棠阶每日所读何书、所行何事、所接何人,可以说是儒家“修身、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