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当选第一任总理,任职二十六年多。 在这二十六年多的时间里,周恩来总理国务,主管内政外交,为建设一个崭新的中国呕心沥血,他的思想和实践为我们今天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本部书稿的两位作者均来自原中央文献研究室,长期从事周恩来等领袖人物研究。他们在原文献研究室工作的三十余年中,曾经参加了由金冲及主编的《周恩来传》和力平等主编的《周恩来年谱》的写作,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资料。由于工作性质所致,他们还有机会采访两三百位曾经在周恩来领导下工作的老同志、周恩来身边的工作人员和亲属。这些经历为他们写好本部专著奠定了重要基础。 本书以丰富详实的史料,客观而深情的笔触,还原出一位鞠躬尽瘁、一心为民的 人民总理 形象。通过本书,读者既
梁启超说: 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从中可以看出李鸿章对近代社会的影响。 本书记述李鸿章的一生:早年落拓,后镇压太平天国,创办洋务运动使其声望达到顶点,但甲午战争撞碎其强国梦,*后只能周旋于列强的外交舞台直至死去。梁启超解读了李鸿章在晚清内外交困的大变局下,对军事、洋务、外交以及政治等方面进行的改革。 作者把李鸿章与曾国藩、张之洞、诸葛亮、俾斯麦等人进行比较,认为李鸿章怀着忍辱负重、死而后已之心为清政府 修修补补 ,但他缺少长远的政治眼光,不懂得现代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国民的地位,终未能扭转王朝颓势,在国际竞争中处处落下风。 总之他的失败也就是晚清政府的失败,是晚清政府不了解世界大势的必然结局。
汪精卫,国家公敌,民族敌人,早已盖棺定论。然而人之初,性本善,奸雄并非生就,也更非戴着奸雄的面谱。秦桧尚以忠君出现,汪精卫成为民族的敌人,同样抱着“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儒家经典,扛着“救民于水火”“和平路线”的大旗。 这个民族敌人,饱读儒家诗书,其可怜的野心也只不过是求取功名以光宗耀祖;风云舒卷,改朝换代,留学日本的一介儒生却成了推翻满清的孙中山得力助手;他功成名就,却唾弃曾经向往的高官厚禄,效仿古代隐士隐居法国;他是民国四大美男之一,却不赌不嫖不抽,忠于爱情,修身养性;他一介书生,却雄心万丈,刺杀摄政王,“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可是,在国家民族的灾难面前,这个曾经的民族英雄,砥砺品格的儒生志士,曾视功名为粪土的人,却踏上了万劫难复的不归路…… 那是一代
《周恩来传》是由外国知名学者迪克·威尔逊撰写的周恩来传记,是周恩来传记中最全面、生动和畅销的版本之一。《周恩来传》作者自1960年第一次与周恩来见面后,便开始收集该书的写作材料,其中包括周恩来的同事们的广泛回忆及国内外可供查寻的文献资料。他以详实权威的资料为基础,再现了周恩来具有传奇性的一生,分析了他的性格、气质和他的工作作风,以及他给新中国成立和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是一部全面、深刻又不失独特见解的著作。
《邓小平传(图文珍藏版)》是西方邓小平研究专家、英国前驻华大使理查德·伊文思(Richard Evans)三十年心血之作。作者与邓小平多次面对面接触,独家掌握材料,真实再现重大历史事件,全方位揭秘鲜为人知的邓小平,是一部公观公正的纪念碑式传记作品。 20世纪50年代中期,作者来到中国,担任英国驻华代办处的政治参赞。他为邓小平在中共八大上所作的报告所吸引,并对邓小平本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4至1988年,他担任英国驻华大使,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和邓小平。 作者耗时多年,搜集资料,潜心研究邓小平本人和他的著作,最终完成《邓小平传(图文珍藏版)》,目的是讲述一个故事里的故事——20世纪中国历史大故事中的邓小平生平故事。他站在独特的立场,以平和的眼光看待并展示邓小平波澜壮阔的一生,也带着读者重温20世纪中国的跌宕历史。
张謇不是革命家,然而却与辛亥革命发生密切联系。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张謇选择了实业与教育,欲以实业与教育救国。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等多家企业,并创办通州师范学校、南通博物苑、女红传习所等,他所有与政治有关的活动,都从实业和教育救国的前提出发。辛亥革命前,他参与发起立宪运动;辛亥革命后,他任南京临时政府总长;1913年出任袁世凯政府农商总长;袁世凯称帝后辞职南归。1926年病逝,给世人留下一个号称全国模范县的南通。本书详尽描写了这位状元实业家、教育家艰难而不平凡的一生。
《大国海图人物志:蓝色波涛里的帝国梦寻(李鸿章与北洋水师)》侧重描写李鸿章海洋观念的逐步形成与发展,他把建立海防、海军的这一理念投射在实业、军队建设中去。他经营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说服朝廷购买引进洋人舰船、聘请洋教官,组建北洋水师。但是整个北洋水师还是沿用封建制度的官僚体系,种种人事、技术问题频繁出现,不过又一一被李鸿章忽视,他在封建体制下的变革是不可能成功了。甲午战争战败后,他作为海洋战场上的主要领袖,签署了《马关条约》,落下遭众人唾弃的骂名。全书以清廷内的海陆之争为中轴,前面探讨李鸿章海洋、海防观念的形成,结尾处把李鸿章作为一个时代的悲剧人物处理。
民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与德国( 主要是指纳粹德国)的关系是民国外交史上重要的一页,就其合作规模及范围而言,战前的中德关系实可与战后的中美关系相比较,只不过由于当时国际政治等诸多原因及后来的战争关系,中德间的这种友好往来基本处于较为秘密的状态而鲜为人知。
这是一部有关孙科的人物传记。军阀混战的黑暗时代,在父辈高扬的旗帜下,向着真理的曙光,坚毅前行。孙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军阀们有枪杆子,有笔杆子,有资金有实力有派系有圈子,孙科游离于军阀派系之间,有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想方法,聚手段,向着目标,拆除挡在前行路途上的栅栏,搬开石头,冲向*。一次又一次失败,没有灰心,没有失志,用心力用智慧,在国民党高层,在国民政府顶层,摇旗呐喊。孙科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成功,一次又一次登顶,然而,在*之上,遭遇更大的狂风更强的雷击,人生事业理想信念,一次又一次被洗礼。民国时期的政治官场是如此的险恶,民国时期的政治人物,是如此的命运多舛,后人不禁拍案惊奇。
《刘英自述》是张闻天夫人刘英“口述历史”的精选本,分“自述”、“附编”两部分。“自述”讲述了她1979年以前的坎坷经历;“附编”汇集了她对于几位老革命家、老战友以及中共七大的回忆。全书真实地再现了党和国家历史上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深刻地记述了、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张闻天、陈云、胡耀邦、杨尚昆、胡乔木、王震、李立三、潘汉年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性格特征,生动地展现出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德和坚强党性。《刘英自述》语言生动,内容权威,融思想性、史料性于一体,堪称“口述历史”之精品,对于了解和研究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朱德的一生曲折而传奇,他参加过科举考试,加入过同盟会,投身过护国运动,留学过德国和苏联,经历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直到建立和建设新中国。他被视为 红军之父 ,被西方人称为 红色拿破仑 。*称赞 肚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周恩来称赞他的一生是 20世纪中国革命的里程碑 。他还是新中国*任中纪委书记,*早提出 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 构想。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陈独秀为何拒绝他的入党请求?他在德国留学期间为何两次被捕?在遵义会议上他为何流泪?为何说长征中他走过的路*长?他如何将南泥湾变成了 陕北江南 ?抗战时他与国民党高级将领卫立煌亦敌亦友的关系是如何建立的?庐山会议上他为何被*批评为 隔靴搔痒 ?他为何严词拒绝家乡为他修建纪念馆?为何临终前他仍念念不忘 革命到底 ? 作者历时多年,深
左权 (1905 1942)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将领。黄埔军校一期生,曾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是抗日战争期间牺牲的中共高级将领之一。湖南醴陵人。曾任中国工农红军军官学校*分校教育长、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参谋处长、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作战科科长、红十五军军长兼政治委员、粤赣军区司令员、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局局长、红一军(团)参谋长、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八路军副参谋长、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朱德赞誉其是 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 。
齐燕铭(1907-1978),青年时代投身革命,是党内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自四十年代起,他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领导下,积极勤奋,忘我工作,鞠躬尽瘁,长期担任政务院、国务院副秘书长、总理办公室主任,还担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政协秘书长、全国政协机关党组书记,文化部党组书记等职务,为国家政府建设、统战工作、文化工作和全国政协的筹备和召开等等,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齐燕铭同志学识深厚、才华横溢,诗文、书法、篆刻均齐名家之列。本书史料丰富,内容详实,对于了解当年历史情况颇有助益。
本书以大量历史资料为依据,论述民国上层人物谭延闿的一生。谭延闿的水晶球人生,是在民国这一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民国是一个天下大乱、群雄纷争的时代,北京政权像走马灯似的交替不停,南方各省也不断地变换新主。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氛围中,谭延闿游走官场,长期屹立不倒,何其不易。清末大变革年代,他是立宪派谘议局长;军阀混战年代,他夹缝求存,三度督湘;辛亥革命时期追随孙中山倾心革命;蒋介石叛变后,他摇身一变成为国民党政府主席、独裁者的帮凶。谭延闿也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他的书法、枪法、骑术都是名震一时,他交游四海,人脉关系广,为人宽容大度,因而树敌少,在政坛能够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这一切都铸造了他政坛不倒翁的传奇人生。谭延闿的人生经历,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味的人生启示。本书后几章叙
戴季陶(1891-1949)清末留学日本,归国后作为孙中山的心腹、机要秘书兼日语翻译,始终活跃于近代中日关系*线,后成为中国国民党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并且,他还以其一部《日本论》闻名于世。《戴季陶一生》讲述了国民党理论家戴季陶的传奇人生。戴季陶早年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追随孙中山,参加了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历任大元帅府秘书长、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宣传部长,后任黄埔军校政治部长等职。先后发表《孙文主义的哲学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等文章,是国民党右派的 理论家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历任国民政府委员、考试院院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等职,长期充当蒋介石的谋士。他被称为 国民党的理论家 ,他被冠名为 蒋介石的谋士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1924年,陈诚跟随邓演达进入黄埔军校当教官,是为他一生的新起点。随后,操场得遇蒋介石,成为陈诚日后依靠蒋介石、追随蒋介石的发端。革命军“东征”时,陈诚当炮兵连长,率部攻克淡水城,初露锋芒。接着,棉湖大捷使他声名远播,由此青云直上…… 作为一名军人,陈诚战功卓著,立功沙场;作为政坛人物,他勤勉努力,恪尽职守;作为蒋介石的嫡系,他忠于蒋氏,至死追随。在名人如云、战将如雨的黄埔人里,他凭借什么能脱颖而出,深受蒋介石器重一生,生前信任有加,死后哀荣备至呢? 本书在尊重历史事实、还原历史真相的原则下,客观、真实地解读陈诚其人其事,其功其过,力图让读者看到一个比较真实的黄埔名将陈诚的一生。
在五光十色的中国近代史中,在百余年当国者的公私生活和政治成败的记录上,多姿多彩的领袖人物,“少帅”张学良将军,应该是独占鳌头了。他那带有浓厚传奇性和高度戏剧化的一生,在民国史上老中青三代的领袖中,真没有第二人可与其相比。尤其是他政治生涯中后一记杀手锏的“西安事变”,简直扭转了中国历史,也改写了世界历史。只此一项,已足千古,其他各项就不必多提了。 本书基于史实,以客观公正的视角,通过整理当前*研究资料及成果,向世人展现了张学良将军的戎马生涯。全书共分十一章,前五章探讨了张学良的生平和处世,他与日本人、蒋介石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接下来五章涉及张学良扣押蒋介石(“西安事变”)及后果;后一章叙述了张学良被幽禁的情形。结论部分分析了张学良对中国现代史所作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