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生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卒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在这个世界上,仅停留了短短二十四年。从一个穷困喇嘛的儿子,到至为尊贵的活佛,身居清静庄严的布达拉宫圣地,却向往自由率性的凡间。种种奇妙又无奈的际遇,使他看到了权势斗争下人心的险恶、扭曲,也懂得了人世间真正的纯朴、安宁,饱尝了俗世情爱的悲欢离合。他是活佛,也是温柔的情人和出色的诗人,爱情被他写成动人的诗歌,在藏汉各地代代流传。 《仓央嘉措》以评传体小说的形式,再现了仓央嘉措充满矛盾、痛苦,却因爱情的照耀而华彩灿烂的一生,并以其行事为中心,向读者展示了当时西藏风云变幻的政治局势,以及哺育诗人成长的西藏民间文化广阔图景。
这是一部翻译著作,主要介绍了藏传佛教密宗高僧热 多杰札巴(1016-1196年)富有传奇的一生。热 多杰札巴生于西藏拉堆南麓尼南朗,自幼聪明好学,过目不忘,少年得志。长大成人后,为了寻找吉祥大威德法,三进尼泊尔,二赴印度。学成回西藏后,四处云游,讲学布道,译经收徒,功绩卓著。他用所得到的供物修缮寺院,发展教育,制造船只,架设桥梁,布施济困,保护环境。并以自己的品德才学,调解纠纷,感化盗匪,惩戒坏人。热 多杰札巴为印度、尼泊尔和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架起了一桥梁。热 多杰札巴与米拉日巴大师齐名,与济公活佛不相上下,成为藏族历史上一个显赫的藏传佛教传奇人物。本书情节曲折,诙谐幽默,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是研究藏传佛教早期必可多得的孤本。
本书是85岁老人李东文的个人回忆录,详细记叙了他上半生的经历见闻、师友交谊、所感所思。他自幼遭遇抗日战争,避难他乡,饱经世事。解放战争期间,举家在两广避居直到新中国成立。建国后积极参与援建西北,曾入甘肃省干部业余大学学习四年,毕业后进甘肃省委宣传部工作多年。 文革 期间误遭批斗,后调入中学教书。改革开放后在兰州大学新闻系教书。他的上半生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反 右 、大饥荒、 文革 等重要历史时期,如今他将 这段血和泪的苦难历程 记录下来,颇具 历史注脚 的价值,尤其他在西北工作生活时间较长,对当地的历史、人文、习俗等有详细精彩的记录,具有很好的社会史料价值。 这部书可为读者打开一扇特别的窗户,从这里可以窥见自1944 年至1976 年一位普通知识分子眼里的中国。它不像史书那么理性,又不
《良心反抗暴力》记述的是十六世纪宗教改革时期发生在日内瓦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一场“蚊子抗大象”的力量悬殊的战斗,描写人文主义者卡斯台里奥不顾个人安危,孤身一人反抗势力强大教会 卡尔文的感人故事,歌颂这位英勇无畏的人文主义者的精神和品质。
书名“不一不异”取自龙树菩萨造、鸠摩罗什译《中论》:“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这句 的“八不中道”是佛教哲学的精华,阐释了 根本的甚深妙法。 此处俗用其二,缘起万物既不相同亦非不同,每篇小稿谈论的内容也都存在着“不一”“不异”的隐性观照,可供参寻玩味,权当是这本“佛系”学术随笔集的特点之一。 本书收录了笔者近年来研习佛教的心得体会、与国外师长的往来对谈、对亲友故人的追忆缅怀以及走访日本等佛教 所见闻之信仰现象,试图探讨一个问题:以佛教为对象的学术研究对佛教本身的发展有何意义?
书名“不一不异”取自龙树菩萨造、鸠摩罗什译《中论》:“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这句 的“八不中道”是佛教哲学的精华,阐释了 根本的甚深妙法。 此处俗用其二,缘起万物既不相同亦非不同,每篇小稿谈论的内容也都存在着“不一”“不异”的隐性观照,可供参寻玩味,权当是这本“佛系”学术随笔集的特点之一。 本书收录了笔者近年来研习佛教的心得体会、与国外师长的往来对谈、对亲友故人的追忆缅怀以及走访日本等佛教 所见闻之信仰现象,试图探讨一个问题:以佛教为对象的学术研究对佛教本身的发展有何意义?
本书是“藏传 五大教派名僧传”之一。宁玛派是藏传 各教派中历史 悠久的一个教派,它形成于后弘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其久远的历史中,产生了诸多对藏传 有着重要意义的高僧大德,如密宗始祖莲花生大师,有“三索”之称的大索尔·释迦琼乃(1002—1062年)、小索尔·喜饶札巴、索·释迦僧格(1014—1074年),以及近代史学家格敦群培。本书即是选取这些众多宁玛派大师中的杰出人物为之做一略传结集,使读者在了解各位高僧大德的传法、修身历程的同时,了解宁玛派传播千年的辉煌历史。
书名“不一不异”取自龙树菩萨造、鸠摩罗什译《中论》:“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这句 的“八不中道”是佛教哲学的精华,阐释了 根本的甚深妙法。 此处俗用其二,缘起万物既不相同亦非不同,每篇小稿谈论的内容也都存在着“不一”“不异”的隐性观照,可供参寻玩味,权当是这本“佛系”学术随笔集的特点之一。 本书收录了笔者近年来研习佛教的心得体会、与国外师长的往来对谈、对亲友故人的追忆缅怀以及走访日本等佛教 所见闻之信仰现象,试图探讨一个问题:以佛教为对象的学术研究对佛教本身的发展有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