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与世隔 ,并不容易。独居在洞穴,在海拔13200尺的喜马拉雅山雪洞,为期长达十二年, 显艰难重重。 丹津·巴默完成了这项不寻常的闭关修行。而 令人意外的是,这位坚毅的修行者是英国人, 是位女士。她出生及成长于伦敦,十八岁皈依为佛教徒,二十岁到印度,二十一岁出家,成为第八世坎初仁波切的首批西方弟子。出家后,她在喜马拉雅山修行二十年之久。近年来,她奔波世界各地弘法,募捐筹建在印度的比丘尼寺院:迦萨丛林。 《雪洞》由英国 记者维琪·麦肯基执笔,平实而生动地记载了丹津·巴默的传奇悟道历程。是什么力量,令这位美丽的伦敦少女,离乡别井,跑到遥远、陌生而贫穷的喜马拉雅山?是什么力量,令这位西方现代女性,能够生活在男尊女卑的西藏传统僧团?是什么力量,令这位来自发达 的淑女,远离文明,独守雪洞
本书是85岁老人李东文的个人回忆录,详细记叙了他上半生的经历见闻、师友交谊、所感所思。他自幼遭遇抗日战争,避难他乡,饱经世事。解放战争期间,举家在两广避居直到新中国成立。建国后积极参与援建西北,曾入甘肃省干部业余大学学习四年,毕业后进甘肃省委宣传部工作多年。 文革 期间误遭批斗,后调入中学教书。改革开放后在兰州大学新闻系教书。他的上半生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反 右 、大饥荒、 文革 等重要历史时期,如今他将 这段血和泪的苦难历程 记录下来,颇具 历史注脚 的价值,尤其他在西北工作生活时间较长,对当地的历史、人文、习俗等有详细精彩的记录,具有很好的社会史料价值。 这部书可为读者打开一扇特别的窗户,从这里可以窥见自1944 年至1976 年一位普通知识分子眼里的中国。它不像史书那么理性,又不
这是一部翻译著作,主要介绍了藏传佛教密宗高僧热 多杰札巴(1016-1196年)富有传奇的一生。热 多杰札巴生于西藏拉堆南麓尼南朗,自幼聪明好学,过目不忘,少年得志。长大成人后,为了寻找吉祥大威德法,三进尼泊尔,二赴印度。学成回西藏后,四处云游,讲学布道,译经收徒,功绩卓著。他用所得到的供物修缮寺院,发展教育,制造船只,架设桥梁,布施济困,保护环境。并以自己的品德才学,调解纠纷,感化盗匪,惩戒坏人。热 多杰札巴为印度、尼泊尔和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架起了一桥梁。热 多杰札巴与米拉日巴大师齐名,与济公活佛不相上下,成为藏族历史上一个显赫的藏传佛教传奇人物。本书情节曲折,诙谐幽默,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是研究藏传佛教早期必可多得的孤本。
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弘扬佛法,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慧灯无尽照海东——鉴真大和上评传》作者李尚全凭借其深厚的佛学和史学造诣,从扬州和奈良的佛教文化传统,熏陶鉴真佛教信仰的长安、洛阳两京佛教精英,鉴真在扬州的佛教事业和在日本的传戒弘法活动四个方面,介绍和评价了鉴真带有传奇性的佛教人生。作者“以史带论,论从史出”的写法,使本书成为鉴真研究的一部力作。
萨迦派,是藏传 的重要宗派之一,其创立者是昆贡却嘉波(宝王,1034-1102年)。萨迦派是藏传 中 古老的教派之一,也是藏传 中 早传入汉地及蒙古地区的教派,在藏传 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历 ,萨迦派的祖师是 早成为帝师的,并开创了西藏“政教合一”的历史,对祖国的统一,对中华民族的缔造,以及对中华文明的发展都曾做出过杰出的贡献。本书即是对萨迦派创建者昆·贡却嘉波,萨迦五祖萨钦耿噶宁波、索南孜摩、扎巴坚赞、萨班贡嘎坚赞、八思巴,大乘法王贡嘎扎西坚赞、因明大师嘉色·陀美桑布等杰出人物为之做一略传并结集,使读者在了解各位高僧大德的传法、修身经历的同时,也了解了萨迦派的传承历史。
《玄奘/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编著者黄强。 本书以简明生动的笔调,较为系统地叙述了中国唐代著名高僧玄奘的生平事迹,包括:家庭情况、充满传奇的出生,童年时代种下佛陀因子,少年时随兄长出家,青年时立宏志踏上西天取经之路,历经千难万险,经西域到达印度一带,遍访佛教名师,辛勤求学,后学成,成一代高僧,誉满五印,载誉归来,潜心译经,创立法相宗传播佛...显示全部信息
《禅悟的实证:禅宗思想的科学发凡》从古今、中外、文理三个维度,围绕禅悟揭示真性这个出发点,依据 科学及其哲学研究的丰硕成果,特别是有关当代物理科学、心脑科学、数理科学、混沌科学等的 成就,全面深入地阐述了中国禅宗的元逻辑哲学思想、表现形式以及现代意义。在具体内容上,主要是从文理学科交叉的角度,来对深奥的禅悟境界进行系统的阐释,将东方 为深奥的禅宗思想与西方 为深奥的科学思想建立其联系,并加以相互阐发。同时,也是用现代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指出了启悟禅悟之境的途径,给出一种科学禅修途径的思想基础,为禅法的现代化做出了贡献。本书内容涉及哲学、 、科学等诸多方面,是一部典型反映文理交叉研究的著作。
本书是“藏传 五大教派名僧传”之一。噶举派形成于藏传 “后弘期”,是由玛尔巴译师开创,经米拉日巴大师的继承, 至达波拉杰大师时,才正式建立并成为一大名副其实的宗派。噶举派的教法有两大系统:一是直接从玛尔巴并经米拉日巴传承下来的达波噶举;二是由琼波南觉开创的香巴噶举。 后来香巴噶举衰微而消失了,而达波噶举则兴旺发达, 又分支发展为四大支八小支等众多支系派别,在这些支派中,香巴噶举的桑定寺的寺主是女性,这是西藏 的女活佛;帕竹噶举的首脑于公元14世纪曾以武力兼并卫藏大部分地区取代了萨迎派在西藏的政治地位,建立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达265年之久;藏传 的活佛转世系统便始于该派的噶玛噶举,噶玛噶举派于公元13世纪 了活佛转世制度。这个制度后来被藏传 的其他教派所采用,沿袭至今,成为藏传 有别于汉传 和
本书是“藏传 五大教派名僧传”之一。宁玛派是藏传 各教派中历史 悠久的一个教派,它形成于后弘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其久远的历史中,产生了诸多对藏传 有着重要意义的高僧大德,如密宗始祖莲花生大师,有“三索”之称的大索尔·释迦琼乃(1002—1062年)、小索尔·喜饶札巴、索·释迦僧格(1014—1074年),以及近代史学家格敦群培。本书即是选取这些众多宁玛派大师中的杰出人物为之做一略传结集,使读者在了解各位高僧大德的传法、修身历程的同时,了解宁玛派传播千年的辉煌历史。
本书是“藏传 五大教派名僧传”之一。噶举派形成于藏传 “后弘期”,是由玛尔巴译师开创,经米拉日巴大师的继承, 至达波拉杰大师时,才正式建立并成为一大名副其实的宗派。噶举派的教法有两大系统:一是直接从玛尔巴并经米拉日巴传承下来的达波噶举;二是由琼波南觉开创的香巴噶举。 后来香巴噶举衰微而消失了,而达波噶举则兴旺发达, 又分支发展为四大支八小支等众多支系派别,在这些支派中,香巴噶举的桑定寺的寺主是女性,这是西藏 的女活佛;帕竹噶举的首脑于公元14世纪曾以武力兼并卫藏大部分地区取代了萨迎派在西藏的政治地位,建立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达265年之久;藏传 的活佛转世系统便始于该派的噶玛噶举,噶玛噶举派于公元13世纪 了活佛转世制度。这个制度后来被藏传 的其他教派所采用,沿袭至今,成为藏传 有别于汉传 和
成鹫法师生于广州方氏文化世家,有神童之名,文武双全,力大无穷,十三岁中秀才,多才多艺,父子号称“番禺三方”;他是 诗僧,沈德潜称“本朝僧人鲜出其右者”,号称岭南佛门的旷世奇才。成鹫法师是具有代表性的遗民僧,八岁时明朝灭亡,他就随父归隐,十五岁躬耕乡野,十九岁作塾师,四十一岁出家为僧,在佛门又四十六年。他出儒入释,一生坚守志节,不仕新朝。游历、结社、著述、住持寺院,见证了明清之际的百年历史。
本书是“藏传 五大教派名僧传”之一。格鲁派产生于15世纪初。一般认为,明永乐七年(1409年)甘丹寺的建造,标志该教派的正式形成。它是藏传佛教中 出现的教派,也是 的一个教派。在其600多年的历史中,诸多高僧大德对中国近古以来的社会政治发展产生了诸多影响,如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历辈达赖喇嘛、历辈班禅额尔德尼、敏珠尔、章嘉、土观、嘉木样等,他们既有传教布道、著书立说的高僧,也有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的大德。本书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
本书是“藏传 五大教派名僧传”之一。噶当派的奠基人,是古格王朝时期从印度迎请的 大师阿底峡(982-1055年)。阿底峡的三大弟子之一的仲敦巴·嘉瓦窘乃(1005-1064年)于1056年创建了热振寺(位于今林周县境内),正式开创出噶当派。在其近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噶当派汇聚了众多的高僧大德,如开派导师阿底峡、创始人仲敦巴·嘉瓦窘乃经典支系传出者博多瓦·仁钦赛、“辩经”制度 者恰巴·却吉僧格等,对藏传 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书即是对这些噶当派大师中的杰出人物为之做一略传并结集,使读者在了解各位高僧大德的传法、修身经历的同时,也了解了噶当派的传承历史。
本书是“藏传 五大教派名僧传”之一。格鲁派产生于15世纪初。一般认为,明永乐七年(1409年)甘丹寺的建造,标志该教派的正式形成。它是藏传佛教中 出现的教派,也是 的一个教派。在其600多年的历史中,诸多高僧大德对中国近古以来的社会政治发展产生了诸多影响,如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历辈达赖喇嘛、历辈班禅额尔德尼、敏珠尔、章嘉、土观、嘉木样等,他们既有传教布道、著书立说的高僧,也有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的大德。本书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本书主要是芮陶庵先生的回忆录,记录了1949年之前他在中央大学执教以及在南京、成都、香港等地生活、工作的所见所闻。
饶家驹神父,1913年来华传教;“八一三”抗战爆发后,他发起组织上海国际救济会,并担任国际救济基金委员会委员、上海国际红十字会副主席等职务,积极从事各种慈善救济事业;1937年,提议设立“难民安全区”并正式成立。其位置在南市旧城厢北部,南市难民区又被称作“饶家驹安全区”。但由阮玛霞编著的这本《饶家驹安全区:战时上海的难民》不是饶家驹的个人传记,而是紧紧围绕安全区和难民问题展开的。过去对战争难民的研究,强调比较多的是如何救助难民,而对难民的生活尤其是难民营的生活关注得比较少。本书第七章《饶家驹安全区内的生活》,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讲述了难民营内难民衣食、卫生、教育、纪律、医疗服务等方面的生活,有利于我们加深对战争时期难民生活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