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浮(1883-1967),号湛翁,晚号蠲叟,浙江绍兴人。国学大师、一代儒宗、书法泰斗。1938年至1939年,主持浙江大学国学讲座,并创作浙大校歌歌词。《马一浮交往录》以丰富的史料,钩沉国学大师马一浮一生的交游名录,叙述其与蔡元培、熊十力等诸多名家的交往故事,还原了历史细节,展现了时代风采。
人民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探讨的核心,是20世纪最负盛名、最具影响的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卢卡奇——其思想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卢卡奇以鲜明的人民立场和原则统摄其卷帙浩繁的论著,审视西方传统民主思想,批判资本主义民主,建构其社会主义民主化思想。基于此,本书以卢卡奇的人民性思想为对象,从卢卡奇的人民性转向、卢卡奇人民性的思想资源、卢卡奇的人民性与现实主义作家的渊源、卢卡奇的社会主义民主思想以及卢卡奇人民性思想在中国的接受情况等,集中探讨人民性在其理论思想中的地位,详述并解析卢卡奇文艺思想中人民性思想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通过将纵向的宏观历史考察与横向的具体理论文本剥析相结合,以人民性思想为核心,希冀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洞悉其理论话语,从学术脉络中触摸历史真实,进而审视人之存在、
内容简介 脑之水如何产生意识经验之酒?身体活动与我们对可能是我们身体的内在感觉之间有何联系? 感受问题所谓意识的硬问题激发着一代又一代哲学家的好奇心,并且仍然是当今科学的*大挑战在这本开创性的著作一个心智的历史(意识的起源和演化)中,尼古拉斯?汉弗莱依据演化史探讨了这一问题,并提出了与前人极为不同的解决之道他认为意识不是二阶的心智能力,不是基于反思的概念判断推理等,而是原生的感觉或感受他带领读者做了一次令人兴奋的旅行,穿越不为人知的生物学心理学和哲学领域,去发现所有形式的自我意识演化的起源 作者介绍 尼古拉斯?汉弗莱(Nicholas Humphrey1943-),英国著名的理论心理学家,伦敦经济学院荣休教授。曾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纽约新学院等地讲学和
让-弗朗索瓦 利奥塔是法国二十世纪下半叶*复杂、*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以《后现代状态》闻名于世。基夫 班福德以利奥塔生活的时代为广阔背景,以动人而公允的笔触,追溯了利奥塔一生的不同阶段和重大事件: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接受了精英教育;前往阿尔及利亚展开教学活动,同时思考着政治、战争和哲学问题;追随马克思的步伐又对其进行批判和反思,延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路径写作《力比多经济学》;《后现代状态》所带来的国际声望,以及由此引起的误解与争议;始终对艺术保持着极大的兴趣,策划 非物质 展览,拍摄实验电影;《签名,马尔罗》显示出其后期对文学的关注;等等。班福德抓住利奥塔思想中*重要的几个特质 歧异、漂移、迂回、断裂,通过讲述利奥塔的生平和学术纪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可以接近,进而尝试去理解的利奥塔画
丁子江所著的《罗素:所有哲学的哲学家》介绍了百科全书式的一代大哲——罗素,主体分为传记和评论两部分。从罗素作为“显赫家庭的逆子”开始,描写了罗素早期活动的轨迹、后期人生的咏叹以及他对理想人性的追求。分析了罗素与维特根斯坦、怀特海、摩尔之间的恩恩怨怨,并把罗素与杜威进行对比。罗素与中国有着很重要的情缘,《罗素:所有哲学的哲学家》从罗素引用庄子寓言开始,剖析了罗素的中华文化观和中国重建观。后,本书作者分四章,阐述了罗素在数学、语言学、分析哲学和认识论四方面的具体成就与作为。
熊十力先生(1885-1968年)是20世纪中国*有原创性的哲学思想家,也是一位特立独行、无所依傍的怪杰。他从未接受过旧式或新式的系统的正规化教育,由贫瘠的鄂东乡间,自学成才,参加辛亥革命,又弃政向学,终而执教于北京大学,曾任北京大学一级教授,全国政协委员,是现代新儒学的大师,世界著名哲学家。在熊十力的苦闷求索中,以传统批导现代,以现代批导传统,出入佛教,归宗大《易》,与梁漱溟、马一浮、欧阳竟无、蔡元培、董必武、陈毅等社会贤达、学界名流及国共两党政要相过从,有不少轶闻趣事。作者以传神之笔重现了熊先生的一生,简要阐明其学术思想的精义。 少
本书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中,神秘主义与理性之间 “对立”与“协调”的双重路径研究,深入地揭示了神秘主义在德国古典哲学发展和演绎的逻辑进程,从而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对德国古典哲学理解的理论维度。
维特根斯坦与其他分析哲学家写作的主题并无不同,都是关于逻辑的本质、语言的局限性和意义的分析,但他以一种独特的诗化风格完成了这一点,这使其作品与其他同行的作品截然不同,同时,也使如何对其作品进行阅读这一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瑞·蒙克认为,维特根斯坦思想的根源在于决心坚持我们时代的科学主义特征,坚持非科学的理解形式之完整性与自主性。维特根斯坦试图阐明,我们于哲学中所寻求的理解,与我们对一个人、一段音乐,甚或是一首诗所寻求的理解是相似的。
本书旨在梳理康德批判哲学时期的信念论题。与自然形而上学和道德形而上学的二分法,以及“真善美”的三分法不同,本书视康德批判哲学为理论哲学、实践哲学与信念哲学的有机统一。其中在理论哲学的部分,重点分析信念与知识、意见、认知的根本差异,以及康德由信念之维对至上的存在者的证成问题;在实践哲学部分,侧重考查康德之道德、信仰与既有的非理性主义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而在信念哲学部分,借助对恩典、奇迹等概念的考辨,揭示康德之于传统信仰的基本主张和立场。通过上述思想的阐释,康德批判哲学时期的信念学说在一定意义上得到了重构。
《苏格拉底评传》一书,由苏格拉底的学生色诺芬,以自己的亲身接触,真实地记录下苏格拉底的一些真实可信的言行和丰富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理解柏拉图的理想国、霍布斯的利维坦自由主义及黑格尔伦理理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端临是宋元之际 史学家,他为谋求治国安民之术,探讨会通因仍之道,讲究变通张驰之故,以杜佑《通典》为蓝本,完成明备精神之作《文献通考》。《文献通考》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方面的集大成之作,体例别致,史料丰富,内容充实,评论精辟。本书为论述马端临生平业绩,对其时代背景、家庭出身、政治理想、经济意向、史学思想、治史方法,共分九章分别进行解说, 对其《文献通考》文献学成就、写作旨趣及历代评议作了简介,如实反映了马端临的真实面貌与史学成就。
马端临是宋元之际 史学家,他为谋求治国安民之术,探讨会通因仍之道,讲究变通张驰之故,以杜佑《通典》为蓝本,完成明备精神之作《文献通考》。《文献通考》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方面的集大成之作,体例别致,史料丰富,内容充实,评论精辟。本书为论述马端临生平业绩,对其时代背景、家庭出身、政治理想、经济意向、史学思想、治史方法,共分九章分别进行解说, 对其《文献通考》文献学成就、写作旨趣及历代评议作了简介,如实反映了马端临的真实面貌与史学成就。
《生与死的智慧:记哲学家父亲任恢忠》是女儿撰写的对父亲的回忆录。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深入细微地描述了哲学家父亲充满性格、传奇的一生。全书分两部分:部分讲述了父亲如何从田间走向哲学圣殿,从小人物变为哲学家;第二部分则讲述父亲身患绝症与病魔抗争,奏响生命的绝章,令人动容。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说:“哲学家不能算是一个特定的行业,哲学家也不是一个可供他人师法的有形理想,一个哲学家存在的方式便是追求成为自己。这样的生成过程在哲学思考的广度里得到空间、可能性与彰显。”100个哲学家口中会有100个哲学的定义,从苏格拉底到康德,从笛卡尔到弗洛伊德……他们挥洒着灵感,书写了人类的思想史,他们不仅是智慧的,而且是独特的、大胆的、完全保持真我的。本书将这些极富智慧之人的生平与思想精华一一呈现,深入哲学家的趣味世界。
万斯大与万斯同兄弟世称“二万”,是清初浙东学派的双杰。本书以万斯同评传为主,附以万斯大评传。 万斯同是 的史学家和经济学家,而以史学名世。但他的一生只有断断续续的记载,他的著作也未有完整的考定,他的经学瑕瑜并存,而其史学近年来众说纷纭,评价不一。本书对他的生平作了系统的介绍,对他的著作予以全面的考述,在评论他的经学、史学,特别是史学思想、历史编纂学和史考时,尽可能发掘出他的未被人知的一些成就,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和失误的教训。 本书对万斯大的生平,他在《礼》学和《春秋》学上的贡献,其经学的特点以及在经学 的地位,也作了一定的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