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乔纳森 科特受《滚石》杂志委托,先后在巴黎和纽约对苏珊 桑塔格进行了深入采访。 他们论及写作、阅读、阐释、摄影和社会思潮,也谈到性、爱、摇滚乐和当代生活的碎片 不同于以往颇具论战性的激进形象,在对话中,她展现出自我的多个分身与生命中无数私密切片, 以及桑塔格之为桑塔格的重点所在: 要平静地去爱,毫不含糊地去信任,毫无自嘲地去希望,勇敢地行动。
1920年6月14日,在彼时革命风起云涌的慕尼黑,一场薄暮时分的雷雨降下,最后一波 西班牙流感 收割了马克斯 韦伯的生命。在临终谵妄之际,他用一副高深莫测的语气说道: 真实就是真理。 这部传记,是韦伯研究专家克斯勒对传主求真之路的回溯,从19世纪中叶韦伯家族父辈活跃时期开始,直至他本人生命历程告终的战间期,入微的叙述,盘桓于普鲁士崛起复又衰颓的历史当中。马克斯 韦伯,这位社会学巨擘、普鲁士公民和恋母之子,他所经验的世界,他所遭遇的少年得志、丧父悲痛、精神崩溃、战争亢奋等人生跌宕,还有他所周旋的德国文化科学界,一一在书中得以呈现。 克斯勒借用大量往复书信、回忆录、影像等史料,再现了韦伯强烈的生命意志,同时选取了他所作的诸多重要的学术文本,探讨其诞生背景、运思过程以及后世影响,映照出韦伯
陈垣先生是著名历史学人,现代史学大家南(陈寅恪)北两陈的 北陈 ,北京师范大学有历史影响的老校长。以往,陈垣先生的学术历史,学界较为熟悉,也有此前已故教授刘乃和先生等编著的《陈垣图传》等著作系统介绍。 关于陈垣先生的家庭生活;以及陈垣先生广东新会的中药家世;长子陈乐素教授、长孙陈智超教授,一门三位著名史学家的家学渊源;陈垣先生生平资料补遗等。 本书资料性特征明显,因作者即是陈垣先生家人,共同生活多年,有很多陈垣先生的生活、学术、交往细节,尤为珍贵。
吕不韦是中国历史转型期的特殊人物,他主编的《吕氏春秋》虽成于众人之手,却反映了他的立场、观点、方法和主张。 本书分八章,介绍了吕不韦生活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其生平、业绩,分析了《吕氏春秋》’与诸子学说的关系,阐述了《吕氏春秋》中的政治、社会、历史观和科技、哲学思想,对《吕氏春秋》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也作了初步评断。 历代学者对吕氏其人其书的评议,毁誉不一,迄无定论。本书本着求实原则和科学精神对吕氏其人其书作了全面论定。
随着国力增强,中国对世界事务的参与愈来愈广泛和深入,中国媒体也有更多机会报道国际事务,有更多责任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在*的国际情况——战争和冲突爆发的时候,人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记者的身影。但在国内,总结和交流战地报道的新闻专著还很有限。中国的战地记者借鉴国外同行的经验,将有利于在全球化的平台上,提高国际报道的竞争力和水平。 位采访到本 拉登的西方记者;独家采访萨达姆 候赛因;全美公认越战中出色的战地记者;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人类历史上次通过电视现场直播战争者——彼得 阿内特。 本书是阿内特个学期在汕大讲课的全纪录,它既是老记者40年战地生活的剪影,又是他总结新闻前线打拼的经验、专为中国学生而作的报告。本书不仅仅是阿内特的个人尝试,也是长江新闻学院给国内新闻界的献礼。
他是旷世的天才,25岁已是哲学和神学双料博士,38岁成为医学博士,一生共获得10个荣誉博士学位。他是音乐的大师,管风琴演奏家和修复者,其巴赫传记引人进入神圣的秘境,激起现代巴赫复兴的浪潮。他是仁厚的医者,热带丛林里救死扶伤的 非洲之子 ,20世纪人类良知的代表,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阿尔贝特 施韦泽,划时代的人道主义者、神学家、哲学家、音乐家、医生。这位生于阿尔萨斯的牧师之子,青年时已饱读经卷,却立志要 直接为人类服务 。他看到政治灾难让文明化作荒野,从而提出 敬畏生命 的原则,以 文化哲学 拯救精神之迷失。作为传教士前往非洲建立热带医院只是他思索过的众多实践方式之一,一旦下定决心,他就以超人的魄力,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中行医大半生;战后更是细心周旋于多国之间,为禁止核武器奔走呼吁。挚友爱因斯坦曾说
本书辑录的改革亲历者口述文献,是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主持的中国改革资料库中选取的。资料库涵盖基础文献和口述历史两大部分,其中口述历史部分包括改革亲历者的访谈录、语音文件和摄像文件,主要反映20世纪7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部分改革亲历者所参与的中央层面重大改革措施的决策过程。 为了客观地展现中国改革开放各个阶段的具体内容,本书选取了36位改革开放亲历者的口述访谈资料。资料按照改革开放推进的历史进程和主要领域排序,以方便读者了解和把握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脉络。
该选题为 皖籍思想家文库 之一种。内容分为两部分,其一介绍方东美学术生涯,及其重点研究成果。所涉范围包括生命本体论、文化价值观、比较文化学和对中国哲学的诠释。其二围绕方东美的研究范围,集录传主有关文选。
吴梅一生致力于戏曲及其他声律研究和教学,是著名戏曲理论家和教育家,诗词曲作家。主要著作有《顾曲麈谈》、《曲学通论》、《中国戏曲概论》、《元剧研究》、《南北词谱》等。又作有传奇、杂剧十二种。培养了大量学有所成的戏曲研究家和教育家。《吴梅评传(精)》由苗怀明编著,是“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评传丛书”之一。《吴梅评传(精)》提供了一些有关吴梅的图像资料,内容包括生活照、手稿、书影等等。
湛若水是明代书院由衰转盛的重要推手。他不仅对当时广东的教育发展卓有建树,而且对明代书院的发展,乃至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都有重要贡献。本书从书院搭台、书院宗旨、书院管理、书院教学、书院办学、书院坚守等几个方面详细地阐述了湛若水的书院教育思想。这些思想不仅赋予了书院教育以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为推动明代广东乡村教化提供了思想武器,对现代教育也具有借鉴意义。
蔡少卿教授是中国**的社会史家之一,对于那些有抱负的社会科学家来说,他辉煌的学术生涯意义重大,堪称典范。因此,张异宾主编蔡少卿自述的《社会史家的学术春秋/南京大学名家传记丛书》这部信息宏富、引入入胜的回忆录,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领域的一份珍贵礼物。
章学诚是清代著名的学者、思想家。他一生坎坷,却能在学术文化方面取得杰出的成就。特别是在史学、方志学、校雠学等方面,提出了一整套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真正做到了集古之大成,成一家之言。他在社会政治、哲学、文学、教育学、谱牒学等方面,也都提出过许多富有时代意义的独到见解。 本书系国内部全面系统地论述章学诚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思想成就的专著。全书共分11章,分别阐述了章学诚生活的时代背景、生平事迹和著述、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史学理论、方志学理论、校雠学理论、谱牒学理论、文学理论、教育思想以及与浙东学派的关系等等,并对章学诚在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本书资料翔实,论点有据,行文流畅,颇多精彩之处。
《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评传丛书:何其芳评传》是*南京大学新文学研究中心酝酿多年的一个课题计划,它的主旨就是要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认识现代社会以来中国文化在极其复杂的语境下是怎样孵化出一大批文人名流的窗口,从而回到历史的现场,更真切地从历史的脉络和缝隙中识别那个时代的文化真实,体悟那个时代里名人的心路历程。近三十年来,海内外陆续出版了许多文化名人的传记和评论著作,可谓十分繁多,其中亦不乏可圈可点之佳作。但总起来说,其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要么就是注重文本的传记特征,凸显其文学性,而淡化了史料性和学术性;要么就是从纯学术性人手,只注重对传主遗留文字内涵的学术性发掘与剖析,而忽略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揣摩,对其工作与生活事件的叙述以及对文本艺术性和文学性的追求。从技术层面上来看,这似乎只是
陈确(1604-1677)是明清之际屈指可数的重要思想家之一。其著作绝大部分过去未曾刊刻,故其学久晦而不彰。1979年乾初集排印行世。此后。其学始显于世。今之学者言明清之际思想,鲜有不论及乾初者。《陈确评传》本“知人论世”之意,对乾初的家世、生平作了较细致的考察、记述,从“辨章学术”的原则出发,对乾初的思想作了较全面的论列、剖析。 本书发掘不少新资料,对一些事实作了澄清考辨,同时留意揭示了乾初在其坎柯的人生之旅中的生命体验,展现他作为一个儒者所特有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风范,关于乾初的思想,本书力求在客观、真实了解的基础上作出实事求是的衡定,审慎地提出一些新看法。“偏霸形态的心学”是本书研究乾初思想所得出的基本结论。
“口述历史”一方面以个人生活为中心,突破了文献史料多记载大事件的范围,拓展了历史的广度;一方面从事件进人到人的情感与心灵,开掘了历史的深度。这套《南京大学名家传记丛书》是口述历史的有益尝试,引导我们感同身受地了解南京大学人自强不息的奋斗历史。《八五述往》为其中之一,系统地回顾了茅家琦八十多年来的人生经历和治学经验。《八五述往》由黄雪垠、魏晓锴编撰。
本书是*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酝酿多年的一个课题计划,它的主旨就是要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认识现代社会以来中国文化在极其复杂的语境下是怎样孵化出一大批文人名流的窗口,从而回顾历史的现场,更真切地从历史的脉络和缝隙中识别那个时代的文化真实,体悟那个时托里名人的心路历程。《穆旦评传(精)》由易彬主编,对穆旦的人生作了详细的评述,供读者阅读。
这本传记再现了张恨水的一生,从家庭给予他的影响、少年读书求学、“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北上北京的办报生涯,到《春明外史》轰动京城、以写作为生、承担养家责任、成为北方zu有影响的小说家,再到抗战爆发引起思想“左”转、独守南京、在重庆《新民报》的激进形象、北平《新民报》时期……一直写到1949年以后的生活和写作,同时写出张恨水的情感历程以及他在新旧文化的夹缝中、新旧时代的 迭中权衡折冲的心路历程。这本传记再现了张恨水的一生,从家庭给予他的影响、少年读书求学、“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北上北京的办报生涯,到《春明外史》轰动京城、以写作为生、承担养家责任、成为北方zu有影响的小说家,再到抗战爆发引起思想“左”转、独守南京、在重庆《新民报》的激进形象、北平《新民报》时期……一直写到1949年以后的生活和写作,同
这是一本非常独特的文化类传记图书。概述了梁漱溟、钱穆、沈从文、金克木、华罗庚的人生经历及学术成就。为什么把这五位放在一本书里?因为他们都是卓有成就的文化大师,但他们又同时是学历很低的自学成才者。梁漱溟、钱穆、华罗庚是中学毕业,沈从文、金克木只上过小学。在常人眼中,很难想象他们能在文化上有大的建树,但他们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就,早成为世所公认的中国*的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文博专家、语言学家和科学家。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成功之路显得非常艰难而又独具特色。他们的传奇经历相信会引起许多人的兴趣,他们自己探索出来的治学之路又会给许多人以启发。作者将全书分为多个专题来写,分别为: 年老时 、 年少时 、 家庭影响 、 学校教育 自学之路 、 他们是如何成为大学老师的 、 讲学与著述 、 他们对学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