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6月14日,在彼时革命风起云涌的慕尼黑,一场薄暮时分的雷雨降下,最后一波 西班牙流感 收割了马克斯 韦伯的生命。在临终谵妄之际,他用一副高深莫测的语气说道: 真实就是真理。 这部传记,是韦伯研究专家克斯勒对传主求真之路的回溯,从19世纪中叶韦伯家族父辈活跃时期开始,直至他本人生命历程告终的战间期,入微的叙述,盘桓于普鲁士崛起复又衰颓的历史当中。马克斯 韦伯,这位社会学巨擘、普鲁士公民和恋母之子,他所经验的世界,他所遭遇的少年得志、丧父悲痛、精神崩溃、战争亢奋等人生跌宕,还有他所周旋的德国文化科学界,一一在书中得以呈现。 克斯勒借用大量往复书信、回忆录、影像等史料,再现了韦伯强烈的生命意志,同时选取了他所作的诸多重要的学术文本,探讨其诞生背景、运思过程以及后世影响,映照出韦伯
陈垣先生是著名历史学人,现代史学大家南(陈寅恪)北两陈的 北陈 ,北京师范大学有历史影响的老校长。以往,陈垣先生的学术历史,学界较为熟悉,也有此前已故教授刘乃和先生等编著的《陈垣图传》等著作系统介绍。 关于陈垣先生的家庭生活;以及陈垣先生广东新会的中药家世;长子陈乐素教授、长孙陈智超教授,一门三位著名史学家的家学渊源;陈垣先生生平资料补遗等。 本书资料性特征明显,因作者即是陈垣先生家人,共同生活多年,有很多陈垣先生的生活、学术、交往细节,尤为珍贵。
吕不韦是中国历史转型期的特殊人物,他主编的《吕氏春秋》虽成于众人之手,却反映了他的立场、观点、方法和主张。 本书分八章,介绍了吕不韦生活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其生平、业绩,分析了《吕氏春秋》’与诸子学说的关系,阐述了《吕氏春秋》中的政治、社会、历史观和科技、哲学思想,对《吕氏春秋》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也作了初步评断。 历代学者对吕氏其人其书的评议,毁誉不一,迄无定论。本书本着求实原则和科学精神对吕氏其人其书作了全面论定。
随着国力增强,中国对世界事务的参与愈来愈广泛和深入,中国媒体也有更多机会报道国际事务,有更多责任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在*的国际情况——战争和冲突爆发的时候,人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记者的身影。但在国内,总结和交流战地报道的新闻专著还很有限。中国的战地记者借鉴国外同行的经验,将有利于在全球化的平台上,提高国际报道的竞争力和水平。 位采访到本 拉登的西方记者;独家采访萨达姆 候赛因;全美公认越战中出色的战地记者;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人类历史上次通过电视现场直播战争者——彼得 阿内特。 本书是阿内特个学期在汕大讲课的全纪录,它既是老记者40年战地生活的剪影,又是他总结新闻前线打拼的经验、专为中国学生而作的报告。本书不仅仅是阿内特的个人尝试,也是长江新闻学院给国内新闻界的献礼。
他是旷世的天才,25岁已是哲学和神学双料博士,38岁成为医学博士,一生共获得10个荣誉博士学位。他是音乐的大师,管风琴演奏家和修复者,其巴赫传记引人进入神圣的秘境,激起现代巴赫复兴的浪潮。他是仁厚的医者,热带丛林里救死扶伤的 非洲之子 ,20世纪人类良知的代表,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阿尔贝特 施韦泽,划时代的人道主义者、神学家、哲学家、音乐家、医生。这位生于阿尔萨斯的牧师之子,青年时已饱读经卷,却立志要 直接为人类服务 。他看到政治灾难让文明化作荒野,从而提出 敬畏生命 的原则,以 文化哲学 拯救精神之迷失。作为传教士前往非洲建立热带医院只是他思索过的众多实践方式之一,一旦下定决心,他就以超人的魄力,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中行医大半生;战后更是细心周旋于多国之间,为禁止核武器奔走呼吁。挚友爱因斯坦曾说
本书辑录的改革亲历者口述文献,是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主持的中国改革资料库中选取的。资料库涵盖基础文献和口述历史两大部分,其中口述历史部分包括改革亲历者的访谈录、语音文件和摄像文件,主要反映20世纪7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部分改革亲历者所参与的中央层面重大改革措施的决策过程。 为了客观地展现中国改革开放各个阶段的具体内容,本书选取了36位改革开放亲历者的口述访谈资料。资料按照改革开放推进的历史进程和主要领域排序,以方便读者了解和把握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脉络。
该选题为 皖籍思想家文库 之一种。内容分为两部分,其一介绍方东美学术生涯,及其重点研究成果。所涉范围包括生命本体论、文化价值观、比较文化学和对中国哲学的诠释。其二围绕方东美的研究范围,集录传主有关文选。
吴梅一生致力于戏曲及其他声律研究和教学,是著名戏曲理论家和教育家,诗词曲作家。主要著作有《顾曲麈谈》、《曲学通论》、《中国戏曲概论》、《元剧研究》、《南北词谱》等。又作有传奇、杂剧十二种。培养了大量学有所成的戏曲研究家和教育家。《吴梅评传(精)》由苗怀明编著,是“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评传丛书”之一。《吴梅评传(精)》提供了一些有关吴梅的图像资料,内容包括生活照、手稿、书影等等。
湛若水是明代书院由衰转盛的重要推手。他不仅对当时广东的教育发展卓有建树,而且对明代书院的发展,乃至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都有重要贡献。本书从书院搭台、书院宗旨、书院管理、书院教学、书院办学、书院坚守等几个方面详细地阐述了湛若水的书院教育思想。这些思想不仅赋予了书院教育以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为推动明代广东乡村教化提供了思想武器,对现代教育也具有借鉴意义。
暂无内容简介。。。。。。
扬●盖尔一生为创建人性化的城市而奋斗,他的业绩遍及世界许多城市,从哥本哈根到罗马,从纽约到珀斯 他及其团队让这些城市街区以人为本,集聚人气,充满活力。本书是扬●盖尔先生的传记。本书作者采访了世界各地与扬●盖尔工作过的人,详尽地介绍了扬●盖尔的丰富实践,全面地阐述了他的深厚理论,讨论了他的工作、理论、生活和影响,评价了在将城市规划模式从技术统治现代主义转变为以人为本的运动中的作用。本书全书语言生动,图文并茂,是城市设计、规划、管理人员、政府官员及相关专业在校学生应备读物。
周有光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字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于友先生1938年参加国际新闻社,一生从事新闻工作。1978年,他参加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工作,和周有光先生结下不解之缘。 《见贤集:喜读周有光论着》里既有周老散落在有关文章中的精辟语录,也有于老的学习心得,既有周老有关精彩文章的链接,又有于老言简意赅的评说。所有的文章,折射出两位老人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睿智的思想火花,不仅有史料价值,更重要的是给当代人以启迪和思考。
内容简介 失业必然导致贫穷,努力工作就一定能改善生活吗?数百万美国人一年到头工作,却只能赚得微薄的薪水。作 者芭芭拉·艾伦瑞克,出身于美国底层,拥有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却选择成为一个洞察社会百态的专栏作家。她 决定抛弃过往的一切,去体验底层劳工是如何依靠6—7美元的最低时薪生存的,由此开启了一场“卧底”生存的冒 险之旅。 艾伦瑞克流转于不同的城市,从佛罗里达到缅因,再到明尼苏达,先后担任过餐馆女侍、旅馆房务员、清洁女工、看护 之家的助手、以及沃尔玛的售货员。在底层职场中,她遇到了诸多来自不同背景、性格迥异的上司与同事,而她预先制定的 规则与计划也在实施过程中遭遇各种挑战,“卧底”之旅波折不断。全书以细腻生动而又幽默辛酸之笔,记录下了这段汗泪
本书系《剑桥大学指南》丛书的一种,共收12篇上关权咸文章,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美国诗人旨洛斯特和他的诗歌。篇文章用大量的资料对弗洛斯特在生平进行了整理、综合,并给予中肯定评价,使读者看到了诗人以外的弗洛斯特;第二篇到第九篇文章从不同方面对弗洛斯特的诗歌风格、写作技巧以及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后三篇则从政治、经济、人文的角度分析了弗洛斯特本人及其体现在诗歌中的相关观点。为12篇文章立意新颖,角度各异,对于深层次地解读弗洛斯特的诗歌并全方位地了解这位杰出诗人,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诚实、*不自私、*有爱心、*纯洁的人生理念,对陈永龄先生事业、家庭的圆满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也是后辈学人努力追寻的方向。
他是教会大学的后一批学生,也是新中国培养的批学者 他专攻民族学,也受过历史学的训练 他曾受西方理念影响,也有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熏染 他矢志于学术研究,也始终关注现实 他屡次被边缘化,却一再回归中心 他尊重师辈,提携后辈,承上而启下 时代激荡下,一个学者跌宕曲折的一生,一个群体厚重无言的剪影 内容简介 个人是时代的影子。作为一个20世纪30年代出生的民族学学者,李绍明的一生与国家政治紧密相连。本书中,他讲述了自己七十余年的曲折经历:从考上华西大学,辗转三校完成学业,到参加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活动,在历次政治运动中三起三落,直至拨乱反正后重新焕发学术活力。沉浮之间,折射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的发展历程,描画了建国以来中国民族工作的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