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是北宋时期集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于一身的思想巨人、文化巨匠和政治精英。近千年来,世人大多聚焦他在文学艺术上的非凡造诣与杰出贡献,而对作为官员的苏东坡,及其致君尧舜的抱负、济世安民的理想、为民务实的作为和清正廉洁的品德,往往缺少系统关注与深入的探讨。汪维宏创作的《千载浩然苏东坡》即由此入笔,以清晰的逻辑,翔实的史料,自然而严谨的文字,对苏东坡跌宕起伏的仕宦生涯,做了生动、传神的刻画,再现了他作为有追求、有坚守、有建树的官员的立体形象。 《千载浩然苏东坡》为苏东坡传评作品,以丰富材料、严谨笔触书写了苏东坡从政40年的曲折经历。在朝任职7年,先后担任吏部、兵部、礼部尚书;在地方做官33年,曾任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8个州的太守等职;从政28年,被贬谪12年。书中
本书作者以史铁生的挚友、知青、女性等多重身份,真情回顾了史铁生多舛而又昂扬的一生,深刻展现了史铁生人格的光辉与不屈的精神。史铁生的文字触动着人的灵魂,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人们去探索生命更深层的意义。相信每一位读到史铁生故事的人,都能得到心灵的洗礼与共鸣。
他是才华横溢的故事家,也是有史以来极负盛名、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众多读者的作家,然而,在赛琳娜 黑斯廷斯这部里程碑式的传记问世之前,萨默塞特 毛姆(1874 1965)的真实人生从未被完整讲述过。 凭借前所未有的大量私家档案、扎实研究和强健的笔力,黑斯廷斯在本书中揭开了毛姆的神秘面纱,其生平交往与文学创作令人着迷的复杂真相也得以水落石出。书中生动讲述了毛姆经历的早年坎坷、中年显达、暮年背叛,他的多段秘密恋情,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谍报工作的传奇生涯,以及更重要的,一位天才艺术家如何将充斥着矛盾痛苦的私生活转化为苦心孤诣的创作激情。正是毛姆丰富多面的 大写人生 ,激发他创作出《人生的枷锁》《英国特工阿申登》《寻欢作乐》《刀锋》等杰作。 毛姆在戏剧舞台和出版界取得了同时代无人能出其右的巨大成功,财富
大江健三郎,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本书可以说这是他写的唯1一部自传,讲述了自己从河谷的森林里的少年时代到成为诺贝尔奖作家的今天。在这部书中,大江健三郎谈了自己的童年、森林中的故乡、亲人;谈到了流传在故乡人口中的历史故事和森林中的精灵;谈到民间文化对他文学创作的滋养。与此同时,他还讲述了自己学习外语的经历,谈到爱伦坡、艾略特等外国诗歌对自己小说创造技法和叙述手法的影响。此外,他还对但丁的《神曲》,《哈克贝利 费恩冒险记》以及米兰 昆德拉、加西亚?马尔克斯等人的作品进行了严谨的分析,介绍了他对上述作品的研究和学习。在本书中,大江健三郎详细记述了自己寻找小说创作的方法论的过程和成为小说家的体验,并解答了有志于从事小说创作的文学爱好者的一些疑问。
本书是著名旅法作曲家陈其钢个人自传,深刻勾勒了这位音乐家的丰富人生经历与音乐事业。从他年轻时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学习,到前往法国深造并成为音乐大师梅西安的关门弟子,再到担任2008北京奥运会音乐总监以及为电影《山楂树之恋》《金陵十三钗》和《归来》创作音乐,陈其钢的生活充满了精彩与挑战。他以坦诚的笔触,深入剖析了音乐与音乐之外的故事。这是一部深刻而坦诚的回忆录,读者将在其中看到是什么造就了这位广受赞誉的艺术家的音乐成就和精神视野。几乎与共和国同龄的他,以这几十年来的音乐创作和生活经历,深入探讨了对“音乐”与“人生”的领悟,传达出了深邃的智慧与真挚的情感。音乐是陈其钢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他的音乐之外的故事同样令人深思。这本自述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了一个音乐家的人生,他的挫折、梦想、坚
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 沈从文两手空空走出湘西,闯荡更宽广的世界的时候,他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携带着一个积蓄了丰富信息和能量的顽强自我。这个自我在此后与周围世界的不断摩擦中逐渐显现,重要的是被他自己发现并且确认,进而以此成就独特的文学事业。这个自我也在与时代的碰撞和冲突中遭遇挫折和危机,在严峻的考验中调整、坚持、扩充,一次又一次重新发现和重新确认。 这部沈从文前半生的传记,在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变动的时空中叙述他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叙述他的辗转流荡,他的 传奇 与他的平常,他的 人格放光 与他的精神痛苦,他与时代密切相连却持续强韧地保持紧张的 对话 这是一个人自己的故事,也是牵涉各种社会关系,承载文学、思想和感情的重量,交织进现代中国复杂纹路里的故事。
对读者来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每一部长篇巨著都是一次终生难忘的阅读体验。作家的一生也和他的小说一样,从内到外充满了戏剧性,令人为之扼腕。安德里亚斯 古斯基这部传记作品是25年以来德语文学界的部陀氏传记。 在书中,他生动地描述了作家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坎坷的一生:27岁因涉嫌政治被捕,在临刑前后一刻被赦,侥幸拣回了性命;在流放西伯利亚10年后浴血重生,重新返回文坛;为躲避债主的纠缠逃往国外,因生活窘迫而染上赌瘾。 古斯基用流畅的文字,回顾了陀氏从反叛到反动的政治立场变迁,以及为了靠写作谋生而付出的无数心血:他创作了《罪与罚》,这部托马斯 曼口中 有史以来伟大的悬疑小说 ;他以戏剧性手法,犀利而细腻地揭示了人类心灵中黑暗、隐秘的心理活动;他对现代社会本质的深刻揭露,使他成为 20世纪伟大的预
作为战后日本的法国文学介绍人、翻译家、小说家、散文家和选集作家,涩泽龙彦在日本文学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作者礒崎纯一作为涩泽作家生涯晚期的编辑之一,与其有直接接触,也因此有机会收集到许多涩泽亲友提供的、此前未曾公开的资料,了解到不少鲜为人知的往事。 书中,作者通过大量的信件、文章及相关人士的证词,追溯了涩泽龙彦这位奇才的一生:从出生到经历战争的少年时期,再到从到东大法文科毕业、投身法语文学翻译与文学创作的青年时期;从遇见第一任妻子矢川澄子、经历 萨德审判 、担任《血与蔷薇》的主编,到与第二任妻子龙子的相遇以及平静的晚年的生活,全景式地还原了作家的成长经历。同时,通过穿插讲述涩泽与同时代好友三岛由纪夫、种村季弘、生田耕作、土方巽、松山俊太郎等人交往的细节与趣事,呈现了当时日
切斯瓦夫 米沃什,1911年生于谢泰伊涅,波兰诗人、翻译家、散文家和外交官。1951年他离开波兰,旅居法国,1960年移居美国。198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世纪90年代,他返回波兰定居。2004年逝于克拉科夫,安息于波兰的国家圣殿瓦维尔大教堂。 约瑟夫 布罗茨基,1940年生于列宁格勒,1964年以 社会寄生虫罪 被流放。1972年被驱逐出境,在诗人奥登和其他支持者的帮助下定居美国。198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96年逝于美国,葬于威尼斯,终其一生没有返回祖国。 本书着眼于这两位20世纪最著名的流亡诗人,以布罗茨基流亡美国收到米沃什写的第一封信为开端,深入探索他们的人生与创作,他们的诗歌与爱情,一直写到他们最终的死亡。这既是他们的友谊之书,也是一本切入点独特的双人传记。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是艺术上的全才和天才。苏轼的一生,起起伏伏,充满波折。他晚年曾以“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总结自己的一生,这是他对自己长期贬谪生涯的自嘲,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其诙谐的个性和坦荡的胸怀。苏轼通达时入居中枢,为帝王师,为文坛领袖;落魄则屡遭迁贬,以致万里投荒,潦倒无依。这本传记以苏轼传世作品为依据,结合对宋代历史文化的分析,忠实而生动地叙写苏轼的人生轨迹、政治作为、文学创作,以及他领悟人生的思想升华过程,为我们展现了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安徒生把他的一生看作是童话。他来自小镇欧登塞的底层社会,十四岁时去了哥本哈根,在那里闯出了自己的路,成为了国王和王子的朋友。在他的自传中,他生动地描述了他小时候熟悉的丹麦的市井生活,以及之后他接触的丹麦的贵族圈子和欧洲上流社会。他还生动地叙述了他和那个时代的重要作家、作曲家、歌唱家的交往,他是那个时代旅行*广泛的作家之一,他的旅行把他带到了远东的君士坦丁堡和北方的洛蒙德湖。他对这一切的描述堪称是一幅十九世纪欧洲的风俗画。
《当卡夫卡迎面走来 :一本回忆录》是弗朗茨 卡夫卡的朋友、亲戚和熟人对他的回忆,这些文字时而令人惊讶,时而相互矛盾,但共同构成了一副多姿多彩的画面。本书试图通过卡夫卡亲友的视角来揭示这位神秘作家的真实面貌。本书主编汉斯-格尔德 科赫精心挑选了那些能够反映卡夫卡个性和真实生活的文章,同时排除了那些撰写者过于自我中心或与事实不符的记述。本书的特色在于,它不仅仅是对卡夫卡生平的再现,更是对他人格的探索。通过这些文章,读者可以窥见卡夫卡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与周围人的复杂关系。
我们找寻的梭罗不在任何一本书中,所以我才写下这本。当梭罗走在康科德的街道时,他和其他人完全不一样,梭罗属于我们的时代和所有的时代。 劳拉 达索 沃尔斯 亨利 戴维 梭罗(1817-1862),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诗人及思想家。生前鲜为人所知,20世纪后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美国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来自于日记,绝大部分都在死后才出版,生前只出版过两本书 《瓦尔登湖》与《河上一周》。 梭罗的一生,见证了美国从一个充满农民和工匠的社会,转变成了熙熙攘攘、相互联结的商业国度。而梭罗的形象从未被之前的传记完全捕捉,他过于天马行空,过于特殊且多面。本书对梭罗大量已出版和未出版的作品进行整理,追踪了他生命的全部轨迹,通过梭罗所有的奇特与矛盾之处,复活了他完整的一生。
契诃夫是世界一流的小说家,戏剧史上的重要剧作家,他的作品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戏剧均有较深影响。作为契诃夫的抬棺人之一,扎伊采夫自少年时代起便崇拜契诃夫,与之有过交往。在这部《契诃夫传》中,扎伊采夫以文学的笔法和诗意的格调,立体展现契诃夫所处的时代背景、家庭生活、情感与创作历程。与后世的诸多传记相比,扎伊采夫的《契诃夫传》基于作者的亲身观察,更贴近传主,也更能传达出契诃夫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是所有契诃夫研究著作中不容忽视的一部。 扎伊采夫是俄罗斯白银时代的代表性传记作家,他按自己心目中的日神型标准,选择茹科夫斯基、屠格涅夫和契诃夫为之作传,构成独具个人特色的俄罗斯经典作家传记三部曲。本书是这三部曲中的一部。
米兰 昆德拉是当今极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多次荣膺国际文学大奖。他生于捷克,一生跌宕起伏,极富传奇色彩。对于潜心文学创作、刻意回避公众、 遮掩 个人历史的昆德拉,有着各种矛盾的理解与评说;对他的小说,也有着各种悖论性的解读。 传记作家布里埃倾力写就的这部里程碑式的昆德拉传记,将昆德拉个人的艺术、文学、政治与精神历程置于大写的历史中加以考察,同时借助与昆德拉有着直接交往的作家、翻译家、评论家提供的一些公开的和迄今尚未发表的资料与谈话内容,深入探寻昆德拉的写作人生,为读者展现了一个鲜活与完整的米兰 昆德拉。
本书是一部关于陶渊明的传记,以他的生平经历为主线,将其家世渊源、少年青年时代、为官生涯直至归隐田园度过晚年的人生轨迹完整呈现,其间融入宏大的历史背景和史实,为读者展现了这位田园诗派鼻祖的境界、才华与傲然风骨。本书的特点是不单按时间顺序叙述陶渊明的一生,而且将其融入历史的大背景去讲述,也包括对陶本人相关的古人的叙述。作者将陶本人的经典诗文与创作诗词的背景穿插其中,并收录了古今文人学者对于陶渊明的思考和评价。从中,足见作者搜集资料的广泛,令本书内容显得颇为丰富。本书集阅读、赏析于一体,帮助读者了解真实的陶渊明,他不仅是才气满满的田园诗派鼻祖,不只有 不为五斗米折腰 的风骨,进而带领读者进入 桃花源主 的精神世界。
《梁晓声自述》是即将步入古稀之年的梁晓声的首次推出自己的人生图文自传体力作。收入本书的文字,共分为两部分:部分收入梁晓声追思父母的文章,梁晓声满怀深情地回忆了父母的从小到大对自己的关爱,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和点点滴滴的人生琐忆诠释了血浓于水的人间大爱;第二部分主要是梁晓声的人生自述文章,内容以梁晓声个人成长经历为主,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这些成长片段多少能折射出六十多年来社会变革的细枝末节。这也是梁晓声记录下这些片段的初衷。本书的图片和文字,都是梁晓声精心梳理出来的人生成长轨迹,勾勒出他完整的一张人生简历,记录了他六十多年来内心深处难忘家国记忆。
塞林格第一次心碎,是在剧作家尤金 奥尼尔的女儿乌娜离开他时(后来乌娜嫁给了喜剧大师查理 卓别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痛苦经历,一生中都在不断困扰着他。巴黎解放的时候,塞林格与作家海明威戏剧性地相遇,此后两人一直保持书信联系,直到海明威自杀身亡。最初他的生活非常痛苦,写作之路也不顺利。直到1951年《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一举获得惊人的胜利。塞林格的一生因《麦田里的守望者》而成为传奇,又因避世隐居而成为传说。塞林格就是这样一位独一无二的作家,全篇令人难忘的故事任何一位文学爱好者都不容错过。
《悲欣交集:弘一法师李叔同全传》是学界前辈金梅先生研究弘一法师李叔同生平事迹、艺术成就、佛学思想的结晶,是一部史料可靠、重在呈现思想和精神变化的独特传记。全书真实、细致地再现了李叔同从朱门子弟、风流才子、艺术先驱到律宗高僧弘一法师的巨大转变过程,深入剖析和解读了弘一法师李叔同的全部人生历程和思想变化。作者观人入微,挖掘深层隐藏,甚至极具挑战性与性地分析了他出家前后的经历和佛学思想的形成与变化。《悲欣交集:弘一法师传》“始于写真,终于传神”,是一部一丝不苟、视野广阔、学养深厚的集大成之作。
电影《黄金时代》独家授权原型人物传记!导演许鞍华郑重推荐! *激情*美的萧红传记!亲近萧红热烈而寂寞的灵魂! 我一生*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 萧红 这是关于天才中国女作家萧红的传记。 萧红一生追求爱与自由。为了反抗父亲指定的婚姻,她弃家出走,从此开始了漫长、曲折、艰苦备尝的流亡生涯。她先后坠入爱情的陷阱,在贫病中极力挣扎,*后客死于南方孤岛香港,年仅三十一岁。 唯有文学,忠实地陪伴着萧红。本书把萧红置于现代中国广阔的背景之上,重现了她的生活、写作和精神世界,多层面地见证了她的苦难和伟大。
这是一部影响深远的鲁迅思想传记, 代表了20世纪十年代知识界努力冲破启蒙话语, 力图回到“鲁迅本身”, 从个体生存的心理结构和思想困境的角度去重新解读鲁迅的重要尝试。作者以鲁迅的人生历程和思想发展为经纬, 以其三次努力抵抗自己的“鬼气”和“绝望”为主轴, 把鲁迅思想气质中的怀疑、矛盾、阴郁乃至黑暗刻画得深入骨髓, 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 都会在情感和心理的共鸣中, 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鲁迅那巨大的精神痛苦和思想悲剧。作者曾解释如此理解鲁迅的原因, 是“想要打破那一味将鲁迅往云端里抬的风气, 想要表达对鲁迅的多样的情感, 不仅仅是敬仰, 是热爱, 还有理解, 有共鸣, 甚至有同情, 有悲哀; 我更想要向读者显示生活的复杂和艰难, 不仅仅是鲁迅, 也是我们自己, 不仅仅是过去, 也是现在和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