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本昌老师是我国老一辈艺术家,他出演的济公形象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但是绝大多数人对游老师的印象也仅限于停留在济公的形象上。很少有人知道,游本昌老师跑了半辈子的龙套,年过五十才迎来济公角色;很少有人知道,游老师至今仍以85岁高龄活跃在戏剧舞台上;更鲜有人知道,游本昌老师竟然在80岁高龄卖房创业,成立艺术团,只为弘扬艺术,教化人心。游本昌老师的故事值得当代年轻人去了解,去感动,他的思想对千千万万的当代读者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
谢晋从影60年,是一位享有国际声望的著名电影艺术家。他从成功执导《女篮5号》开始,一跃成为中国电影界新一代导演的杰出代表。 本书从谢晋导演的人生经历出发,融合了作者对于谢晋导演的个人体会与特殊经验,这对于理解谢晋、理解谢晋电影,是重要的精神和艺术索引。
《中国电影家传记丛书》首批图书,选择约20余位电影家为对象,包括从事编剧、导演、表演、摄影、事业管理等工作的电影家。通过对于他们流金岁月的回顾、生活历程的展示,描述他们的人生阅历,记录他们为中国电影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同时,也可以对一些重要的电影历史进行过滤和补正,增加电影研究史料的积累,达到以史鉴今之功效。
他是*有日本特色的导演,独特的风格被称为 小津调 。1923年,小津安二郎以助理身份进入电影行业,十年后凭借《心血来潮》被《电影旬报》评为年度*电影。此后,《晚春》《麦秋》均被列入日本电影名片200部,《彼岸花》《秋日和》《秋刀鱼之味》等名片亦获奖无数,其传世之作《东京物语》更是蜚声国际。 他的作品总是从细微之处观察生活的幸与哀,通过省略与留白让观者体会人生的无奈或明朗,始终坚持 电影以余味定输赢 的理念。 他喜欢女人却终身未娶;他亲历过战场却从未拍摄战争题材;他作品众多却始终风格如一。他无意成为艺术家,只想做一名电影的工匠。 小津安二郎的一生就像他的电影一样,余味绵绵。
在女儿黑泽和子的眼中,黑泽明是电影界特立独行的导演。对电影永远执着,小到农夫的草帽,大到雨过天晴的镜头都要穷尽细节,力求完美 更是生活中有趣而令人怀念的父亲。他喜欢登山,不喜欢吃面;脚趾受伤时会像小孩子一样哀嚎;如果没人照顾的话,就连衣服也会穿得一团糟 这些生活片段还原了生活中真实的黑泽明。他的一生都在上山的路上,他深信着:z美的风景永远在下一座山峰,z好的电影永远是下一部。
德里克 贾曼(Derek Jarman)被誉为 英国电影的天才 。他不仅是导演,也是诗人、散文家、画家、植物学家、园艺家。他执导了《卡拉瓦乔》《英格兰末日》《爱德华二世》《蓝》等多部艺术影片,曾获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泰迪熊奖等国际性大奖。 传记作者不仅是艺术史专家,也是园艺专家,恰与贾曼有着某种对称性。贾曼曾声称自己一生重要的作品是他的花园,他自己也的确成为当代艺术和文化界的一座花园。本书向人们审慎而全面地展示了这座花园,他的全部作品,以及一幅完整的人生画卷。
苏云同志长期担任长春电影制片厂和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基金会的主要领导,是长影的奠基人之一,为长影的辉煌、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献出了毕生的心血,做出了的贡献,是我国德高望重的电影事业家。在他辞世六年后,这本人生传记《云白石坚 苏云传》深情缅怀了对中国电影做出深远贡献的长影老厂长苏云。《云白石坚:苏云传》从独特的视角,以丰富详实的史料,把苏云同志的人生镶嵌在新中国电影事业发展历程和长影从创建到发展的画卷中。其中既有对长影老厂长苏云同志革命一生的概述,也是新中国电影摇篮和新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写照。
伊莎多拉 邓肯,世界上位披头赤脚在舞台上进行表演的艺术家。她没受过正规舞蹈训练,却成为现代舞创始人。她热爱读书,创作的作品却不多,这本《邓肯自传》是进入 世界文库 中,为数不多的舞蹈家手笔之一。邓肯说: 不管什么人,只要能够如实地写下自己的生活经历,都能使之成为一部杰作。但是没有几个人敢于写出自己生活的本来面目。
达里奥 福与弗兰卡 拉梅写过数百出喜剧,在世界各地上演。他们的人生跟舞台剧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七十年代的政治局势和理想主义气氛为他们创作多出喜剧提供了灵感。他们分享了结识贝克特、斯特雷勒、萨特,并和这些大师合作的难得经历。 书中也揭开了舞台剧背后的内幕,比如《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的历史政治背景,提供给身为演员的读者们一些小秘方,比如忘了台词该怎么办。达里奥 福探讨了一些印象*深刻的表演,以及观众的反应;福曾造访中国,这趟旅行很大程度上开阔了他的眼界。
在新中国电影人耀眼夺目的星辰中,有一颗影坛明星,在中国电影史上注定画上划时代的一笔,他就是福建籍电影导演汤晓丹。他的代表作有《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红日》。2004年,在金鸡百花电影节上,汤晓丹先生荣获中国电影家协会新设立的“中国电影终身成就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 人。2005年,中国百年电影来临之际,第八届上海 电影节也授予汤晓丹终身成就奖。在本书中,汤晓丹的夫人蓝为洁女士为我们讲述了汤晓丹导演的传奇人生。
深度卷入视听传播业的若干年里,无论站在研究者或是评论者的立场上,都目睹着这个行业直观的变化。这些发展,未必能用简单的价值判断来加以界定,但如大家所感受到的,眼前的时代是富于新意和突破的时代。在今天的大环境里,“影像”所负载的意义远远超乎媒介功能本身,流行影视文化正在释放出比以往任何一个阶段更多元和丰富的意义。本书选择了作者近五年来发表于主流媒体的代表性影视评论文章,从不同维度尝试对当代流行影视文化进行思考,分为个案深焦、类型启示、现象探究、文化反思四个篇章。不论短长,是为记录。
《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美术卷》是由从事电影学科专业创作、历史以及理论教学和研究的专家,突破以往史学研究的限制,对电影艺术创作、电影技术技巧、电影理论、电影美学、电影批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元化、多层次、宏观和微观的理论研究,内容涉及电影学专业创作和史论研究的各个主要方面,有所侧重,视点独特,形成一种中国电影历史学术研究的“历史语言”、“历史观点”和“历史总结”。 可作为中国的电影教学、以及打算学习、研究中国电影的学生们所撰写的专业教材。本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作为中国电影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作为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艺术学史论专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教材,亦可供全国各类高校相关的影视、传播、艺术等专业作为教学参考书使用。它们不仅可以弥补中国电影历史、理论、批
《外国影视纵横谈》共精选作者李邦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发表的学术论文20余篇,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为列宁银幕形象研究,介绍了列宁题材作品的概况、演变、成就与不足,列宁扮演者经验介绍等;中编为阿·托尔斯泰研究,着重研究其人生道路、创作倾向、艺术理念、主要作品等;下编为外国电影电视发展史中的一些理论探讨与创作成果。
本书稿是关于电影艺术的视频书。书稿以现象学之美为逻辑起点,试图从新设计影视艺术的观念格局,开拓影视艺术存在发展的理论空间。世界是影视艺术的意志,影视艺术是世界的影像。影视艺术是影视艺术哲学的意志,影视艺术哲学是影视艺术的图标。影视艺术与人性、与历史、与技术间性互动、循环互激励、生生不息,影视艺术哲学宜随体附体、不断地重新开局。本书稿意在启发影视艺术将世界“现象化”的创造能力,寻找建立对影视艺术日日新的解释能力,在哲学与影视艺术、影视艺术与人类双向回流式的对话中建构存在的意义感觉。书稿中重新阐释了影视艺术的基本问题,核心提法是:现象即本体,影视通巫术,方法须直觉,效果靠博弈,旨在使影视艺术能有自己的本体论、方法论。
这是一部关于电视创作的学术专著,同时也是一部教材。 《电视剧理论与创作技巧》内容分两部分,前5章是关于电视剧理论的阐述,所论及的问题都是圈内人较为关心的,如电视剧的艺术定位、电视剧的类型研究等,有的则是作为电视剧创俐者或爱好者必须掌握的知识,如影视语言等。其中包含着许多对影视艺术的独到见解。后13章内容的编排基本上符合电视剧的动作规则,其中第六章论述电视剧的动作程序,它谈到的很多知识对编剧来说也是有用的,譬如怎样签订剧本买卖合同等。后面的内容则是按照剧本动作的规程来排列的,譬如先选材,然后定位。再写策划,最后才是剧本写作的有关技巧。 业余剧作者及文学爱好者可先看《电视剧创作——理论·技巧·案例》,这《电视剧理论与创作技巧》相对比较浅显,包括许多影视创作的的基础知识,书中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