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总结不同时期中国电影发展概况,梳理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发展概貌,在呈现中国电影与电影表演艺术发展脉络的同时,分析中国电影表演观念、电影演员概念、电影演员素养、电影表演问题、电影人物塑造等理念和观点的发展变化,进而探讨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守正创新的发展进路。
《豆腐匠的哲学(精)》是一本电影豆腐匠的人生况味书。 他是 有日本特色的导演,独特的风格被称为“小津调”。1923年,小津安二郎以助理身份进入电影行业,十年后凭借《心血来潮》被《电影旬报》评为年度 电影。此后,《晚春》《麦秋》均被列入日本电影名片200部,《彼岸花》《秋日和》《秋刀鱼之味》等名片亦获奖无数,其传世之作《东京物语》 是蜚声 。 他的作品总是从细微之处观察生活的幸与哀,通过省略与留白让观者体会人生的无奈或明朗,始终坚持“电影以余味定输赢”的理念。他喜欢女人却终身未娶;他亲历过战场却从未拍摄战争题材;他作品众多却始终风格如一。他无意成为艺术家,只想做一名电影的工匠。 小津安二郎的一生就像他的电影一样,余味绵绵。
本书无敏感的、政治的或宗教的内容。 本书总结了一个世纪以来动画片的技术、主题和不同的视野:日本的动画、“3D”电影、作者电影。 作者试图把不同的观点汇总起来,更清晰地展示动画的潜力,由于广告、宣传、特殊效果、试验电影、传统虚构、雕塑和实用艺术通常被分别开来,这种潜力因而被忽视了。 这种潜力既是叙事的、造型的又会是哲学的。因为电影的想象力是没有界限的。这又是经济的潜力,但是有把动画想象单一化的危险。从D’Emil Cohl 、Norman Mclare和迪斯尼到 Shrek, 展现在观众和电影史学家面前的是五彩斑斓的世界
中国电视艺术的发展,用突飞猛进来形容不算为过。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半叶,戏剧与电影何等兴旺。但是随着电视连续剧的引进、播出,随着电视文艺晚会的蓬勃兴起,戏剧与电影的辉煌日渐暗淡,以至于圈内人连年呼喊戏剧危机、电影危机。究竟应该如何认识电视冲击戏剧、电影这一现象?我以为,这是一次历史性的革命:新的媒体向传统媒体宣战。这也是一次推进:把人类生活导向崭新的阶段。这场革命不是毁灭性的革命,而是整合性的革命。它把人类的艺术智慧、艺术能力与艺术活动整合到一个全新的平台上。网络的出现,更赋予这个平台以无限的能量。因此,以乐观的态度来迎接这场挑战,以好学的精神来研究掌握新生事物,才是正确的选择。
对于一个学习电影或从事与之相关工作的人来说,不知道弗拉哈迪简直就是不可饶恕。对于一个热爱电影、对电影史略知一二的人来说,没有看过电影《北方的纳努克》也是匪夷所思的事情。弗拉哈迪是谁?纪录片大师、天才、探险家、艺术家、漫游诗人、演说家……但这一长串头衔除了让那个名字变得扑溯迷离、令人难以捉摸之外,恐怕再也找不到什么功能了。纪录片的开山鼻祖?但是这个“祖师爷”对于纪录片这个概念似乎不大了解,而且从未表现过探究的兴趣。当研究者们因为他的作品而吵得不可开交时,他自己却仿佛置身事外。这是全球公认弗拉哈迪研究最权威的版本,书中娓娓道来他的传奇探险经历,并从他所拍摄的电影《北方的纳努克》、《摩阿拿》、《土地》、《路易斯安那州的故事》等视角来评析弗拉哈迪其人及其对记录片的贡献。“在那些表现
《蛤蟆的油》内容简介:日本民间流传有一种蛤蟆,外表特别丑,将其放在镜前,蛤蟆看到自己丑陋不堪的样子,就会吓出一身油。这种油是治疗烧伤烫伤的珍贵药材。成为大师后,黑泽明回首往事,自喻是一只站在镜前的蛤蟆,发现自己从前的种种不堪,吓出一身油。童年时代,他是爱哭鬼,以“少年剑士”自居,却被别人称为“酥糖”;入学时脑子不灵光,被远远安排在教室一角,立川老师启迪他生出自信,结束蒙昧;意外跨入电影界,找到真正想干的工作,他全心投入,一拍成名。《蛤蟆的油》不是一代电影大师黑泽明站在俯瞰众生的故事,而是他讲述如何积攒实力,从山脚一步一步攀向山顶的往事。海报:
本教材为修订版,大量吸收近年来外美学理论的新成果,兼顾学术前沿性与教学实用性,留有相当的余地以供任课老师发挥和学生思考,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可作为戏剧与影视学类、传播学及相关专业本科生使用教材。
进入21世纪,以《指环王》《哈利波特》为代表的西方魔幻电影在世界掀起了一股“魔幻风潮”。受到西方的影响,中国也开始跟进世界电影的发展潮流,尝试发展本土魔幻类型片。近几年,《捉妖记》《妖猫传》《西游伏妖篇》等中国魔幻电影大量进入观众视野。然而,与市场巨大的观影需求和高票房成绩相比,观众的低口碑和创作的不济成为中国魔幻电影发展的严重阻碍,“中国魔幻片”的概念从被提出到普及应用也经历了近十几年的发展,却一直存在着有“名”而无“实”的质疑之声。 该著作在分析、梳理、整理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创作实践,一方面溯源中国魔幻电影的文化根源与民族审美心理,另一方面立足当下电影数字技术语境,从东方神怪美学与数字技术两个维度,对中国魔幻电影的类型进行双维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