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有着独特的价值,它也丰富了“中国电影人”的图谱,纠正了新闻纪录电影人长期处于中国电影史边缘化的状态,也提供了更个人化的、更感受性的、更多姿多彩的社会史角度。 高汉,电影事业家,1949年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原北平电影制片厂),1986年在副厂长任上离休。他用电影创作表达热爱,用诗歌书写人生。他的人生即如一篇史诗,让我们看到一颗炽热的灵魂。
《十年一觉电影梦》是导演李安以人称“我”口述的方式,讲述自己电影生涯少有十年的追梦历程。这不仅是一个坚持“理想不死”的电影人的成长告白,更是一部探究“如何面对磨难和荣耀”的自我对话。美国《时代》周刊
尘世之中,感人的东西是什么?不是金钱,不是权力,而是爱情!每个人的一生都有爱人与被人爱的经历,爱是人世间美好、纯真的东西,不论是异性之恋还是同性之恋,在漫漫人生路上,都会如同流星一般,留给当事人一抹永不磨灭的回忆。
萨蒂亚吉特·雷伊是印度 声望 高的电影导演,是印度新电影运动的创始人,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二十世纪伟大的十一位导演之一。《萨蒂亚吉特·雷伊电影创作研究》以雷伊及其影片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社会和历史背景,透过电影文本的分析与解读,展示他丰富而深刻的精神世界。该著作以雷伊及其影片作为研究对象,在充分掌握一手资料的情况下,以电影作者论、电影意识形态批评、女性主义和精神分析理论等作为理论支撑,以社会、历史、政治、文化背景作为参照,通过分析和解读电影文本,展开对雷伊独特、丰富、复杂而又充满魅力的精神世界的研究。
他是《封神榜》中仙风道骨的姜子牙,是《渴望》中温文儒雅的王子涛,是《茶馆》中丰神俊朗的秦二爷,是《家》中虚伪道学的冯乐山,是《甲子园》中饱含家园之情的黄仿吾……蓝天野,这位在舞台上活跃至今的老艺术家,人生真是应了曹禺《原野》里的一句话——大地是沉郁的,生命藏在里面。 蓝天野、罗琦在《烟雨平生蓝天野》这本厚重的回忆录里回顾了蓝天野走过的八十多年,娓娓道来:一个执著绘画的少年如何阴差阳错地走上戏剧之路,又如何在表演和导演艺术上钻研了一辈子,直至 仍然难舍舞台,仍然不忘绘画初心。书中以真挚平实的口吻,讲述国难家灾中的坎坷经历,传达艺术创作理念、表演和导演经验,坦陈在艰难和动荡时期的为人准则。书中收录剧照与生活照片总共170张,不仅是个人工作、生活的珍贵记录, 折射出新中国话剧事业摸索
《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叙事模式的现代转向》是在王跃副教授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扩充而成的一本理论专著,书稿主要考察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叙事模式的转变,作者认为:一方面,在新时期初期的叙事探索中,谢晋、吴永刚等老一辈电影人在遵循传统叙事模式的基础上,开始渐进式的叙事探索。他们以中西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对话的观念重新思考谢晋电影叙事的可贵之处,理应视作现代电影叙事模式进程中的一个面向。另一方面,在追求“电影语言现代化”的过程中,西方的电影观念深刻地影响着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叙事模式的现代转向。中国电影在叙事形态上不断突破,其反叛性的激进姿态与现代性叙事的追求是不谋而合的,它确实为中国电影叙事模式突破传统单一的戏剧化模式奉献良多。书稿导向正确,逻辑严密,语言规范,对相关人员有参
《复数的观看:影像美学导论》尝试综合运用影像形式分析、现象学直观描述与诠释学意义解读来探讨“影像美学”。作者将“影像”向“观看”还原,将“美学”向“感觉学”还原,以主体之“观看的建构”为思考的主轴,在“形而中”的层次上对影像的本体与影像的意义予以反思。
本书是一本论文集。收入了两位作者各自关于电影音乐、电视与戏曲结合、电视观念的演革、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创作特点与语言特色、民间节日活动专题片的拍摄、制作与保存、高清晰影视技术带来的理念革新初探、社会群体传播思想、运动摄像在戏曲电视剧中的运用、人物专题中的个性表达手法等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并结合工作实际,面向当前影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现实影响力做了反思和实用的介绍研究,有学术价值和实践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