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完整收录了诺奖得主、科学顽童理查德 费曼的61篇经典自传文章,经过费曼的忘年密友拉尔夫 莱顿的精心编排,我们得以沿着生平时间重走费曼的冒险旅程:在麻省理工学院捉弄同学,在普林斯顿大学与爱因斯坦对话,研发原子弹的同时开遍保险柜,学敲鼓并加入桑巴乐队,在诺贝尔奖晚宴的趣事,学画、卖画、办画展,靠冰水和夹子解密航天飞机事故 费曼的这些文章,展现了他对科学、教育和人生的独特观念和态度,也告诉我们:做一个有趣的人比获得诺贝尔奖更难,也更重要。 作为费曼的好友,编者拉尔夫 莱顿为本书增加了新的注释,这些着意补充的细节为费曼的叙述增添了别样的色彩;同时收录包括费曼的照片、绘画作品、手稿在内的的30多张图片。此外,本书还特别收录著名物理学家、数学家弗里曼 戴森所作的前言,并以知名演员、导演艾伦 艾
我们迫切地需要一部以奥本海默科学成就为叙述核心的传记 一本全新的奥本海默传记 shou次翻译出版 继《维特根斯坦传》《罗素传》后 瑞 蒙克 又一倾力之作! 深入奥本海默的核心 满足所有读者对奥本海默物理学事业的好奇心 J.R.奥本海默是20世纪具争议性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担任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领导期间,负责了第一颗原子弹的制造,这项工程帮助盟国击败了纳粹。原子弹的诞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永久性的影响,奥本海默也被称作 原子弹之父 。奥本海默兴趣广泛、智识超群。他的才华与激情,让自己与玻尔、波恩、狄拉克、爱因斯坦等人一道,跻身20世纪物理学名人之列,他也在各种实验室和课堂中发挥作用,以此不断改变着世界。但是,奥本海默的生平,并非一段简单、重复着科学成就和世界性声誉的故事。作为一个复杂而脆弱的
伽利略生于意大利,是科学史上做出划时代贡献的伟大科学家之一,是科学革命中的重要人物。其成就包括改进望远镜和其所带来的天文观测,以及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被誉为 现代观测天文学之父 现代物理学之父 科学方法之父 科学之父 现代科学之父 。 本书作者用丰富的材料(其中包括大量伽利略本人的书信和手稿)和流畅的叙述还原了作为天文学家、工程师和作家的伽利略,并给读者呈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该书出版后,在相关领域内取得极好的反响,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伽利略传记之一。 相关评论或推荐: 伍顿的传记有很多值得推荐的地方。它写得引人入胜,为伽利略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见解。 《立场杂志》(Standpoint Magazine) 伍顿 在这本研究充分的传记中,令人
本书系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之一。本书旨在呈现一幅全景式、立体化的窦国仁 画像 。本书共分15 章,其中第一到三章讲述了窦国仁的家世背景、童年生活经历和留苏时期的学习与成长;第四到十一章讲述了窦国仁回国后的工作历程,以水利、港航工程和水流、泥沙研究为主线展开,从射阳河口、钱塘江河口、上海吴淞口、武汉青山运河到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小浪底工程,再到黄骅港、长江口深水航道、木兰溪治理,窦国仁将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融为一体,在服务国家建设的同时也构建了恢弘的泥沙理论体系;第十二到十三章讲述了窦国仁在宏观战略方面表现出的远见卓识,在推动泥沙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突出贡献;第十四到十五章讲述了窦国仁用心经营的 泥沙之家 ,家人既是他事业中的 战友 ,又是他生命的温暖慰藉,在临终之际,家
本书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之一 五十年代归国北美留学生名录 项目的成果,由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承担采集和编写任务。全书采集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归国的北美留学生,主要是科学家,共一千七百余人,其中一千三百多人有比较完整的个人资料,大致可以反映他们的人生轨迹和事业成绩。本书为列传性质,时代为新中国刚刚成立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有非常特殊的历史意义。同时,该书资料翔实可靠,研究扎实专业,是学术界对那个时代的那群特殊科学家资料的首次收集研究,从中还可以深切体会到新中国对知识分子的巨大感召力以及知识分子的深厚的爱国情怀。
《钱三强往来书信集注》收录与钱三强有关信件近300封,绝大多数为首次出版,信函往来对象包括小居里夫妇、鲍威尔、李约瑟、梅贻琦、郭沫若、胡适、林家翘、杨振宁、李政道等诸多科学、文化界名人,不少信函见证了中国科技的发展,颇具史料价值。 钱三强(1913-1992)原名钱秉穹,生于浙江绍兴,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是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创始人、"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一生阅历丰富,交往甚广,亲历过许多科学、政治、社会的重要事件,有的还身处一些关键性的历史节点。 钱三强祖父钱振常为清同治进士,曾在绍兴龙山书院教导蔡元培,父亲钱玄同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锋和健将。 本书编者葛能全曾长期担任钱三强的秘书,业余进行科技史和科技人物研究,与老一辈科学家多有交往,彼
从“向科学进军”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创新驱动发展”到“建设科技强国”,党领导我国科技事业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自立自强之路。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难,敢为人先,勇攀高峰,“上天、人地、下海”,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大国重器……一项项“国内首个”打破国外封锁、夯实自主创新之基,一个个“国际首次”突破科技前沿、彰显中国创新贡献。如今,这些成果有的仍在开枝散叶,有的早巳尘封于世,但那些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创新故事,那些矢志不渝、科技报国的科学家们,以及他们在我国科技自立自强之路上留下的闪光足迹,必将永远镌刻在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本传记基于科学发展的视角去研究张钹院士追求科学,成为人工智能领域大家的成长历程。本传记主要按照时间顺序,以张钹院士人生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为节点进行创作,对从张钹院士出生一直到2023 年的各时间段都有所涉及。对不同的历史时期,重点描写了张钹院士的科研之路与任教生涯,并将家庭生活与之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张钹院士的学术成长历程,客观呈现张钹院士的人生轨迹。意在表现与张钹院士同时代的中国科研工作者的奋斗历程,以及他们身上表现出的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品质。借此希望张钹院士的精神可以激励更多的人投身科学事业,共同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重任。
朱伯芳院士是水工结构和固体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生从事水电设计、建设、科研工作,参与设计了我国*批三座混凝土坝--佛子岭、梅山、响洪甸拱坝,为我国掌握现代高坝设计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并有重要创新。朱院士在世界上创立了四个新学科:混凝土坝温度应力理论体系,拱坝优化,混凝土坝仿真分析,混凝土坝数值监控,都已在实际工程中广泛应用。根据国家发表的统计资料,朱院士是中国水利水电方面科技成果*多的一位专家。他在我国水电界有着重要影响。本书为朱院士的传记,通过走访和调研,收集了大量资料,用平实的手法和笔触,总结朱院士的一生。
本书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征镒的学术传记,是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 的一种。该书通过访谈、实物采集、录音录像等方法,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吴征镒的学术成长历程的关键事件、重要节点、师承关系等内容。 书中行文严谨,引用资料真实可信,并配有大量珍贵的老照片。大中学生及青年学者可以从书中获取学术成长的经验和启迪,科技史及科技文化工作者可从本书获取大量独有的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