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遗传学界,孟德尔是如神一般的存在。作为遗传学的奠基人,他的学习和科研之路也并不一帆风顺:他出生在贫困的农民家庭,小时候干过不少农活,因贫辍学的他没有接受完整的大学教育,后来进入修道院,又因缘际会得以前往维也纳大学进修,回到修道院后,用了近十年的时间才得以完成豌豆杂交实验,但直到去世这一发现都并未得到世人的认可。 孟德尔是在何种情况下,做出了豌豆实验?为何修道院会为其提供科学研究的场所?他的科学发现在当时为何被忽视?他身上还有哪些未解之谜? 本书作者商周常年旅德,对孟德尔有深入了解,他曾亲自拜访孟德尔工作过的圣托马斯修道院和孟德尔纪念馆,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本书勾勒出了一个生动饱满的孟德尔形象,让我们得以一览科学大家的风采。
在英国,艾伦 图灵被视为国家英雄。 二战 时期,他协助军方破解德军密码,帮助盟军取得了*后的胜利。 因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杰出贡献,他被认为是现代计算机科学之父,20世纪100个*重要的人物之一。 在外人眼中,艾伦 图灵是一个不合群的、老套的教授。但事实上他不是教授, 教授 只是他的绰号,是跟他一起在布莱切利公园破译密码的朋友开玩笑时取的。通过走访图灵的亲友、同事,搜集逐步公开的战时资料,艾伦 图灵的侄子德莫特 图灵,渐渐走近了他这位神秘的叔叔,并向人们展示了他真实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童年经历对他的性格有怎样的影响?什么启发了他极富创造性的理论?除了破解恩尼格码,战时他还参与了哪些工作,为什么这些工作的保密度更高?他真的孤僻、不合群吗?被判严重猥亵罪的真相是什么?他究竟是不是自杀?2013年皇家赦
本书系 南繁科学家传记丛书 (海南省南海管理局 主编)开篇之作。2018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南繁,强调要继承发扬老一辈农业科研工作者的优秀品质。本书主创团队,特别是作者刘颖经过一系列深入细致的访谈与实地调研, 抢救性 挖掘了大量珍贵首发的日记、书信、批示手迹及照片,深情讲述吴明珠为祖国西甜瓜育种事业艰苦耕耘奉献一生,构建起世界领先育种技术平台的传奇人生,真实再现以其为代表的一大批农业科学家科技报国、服务 三农 ,筚路蓝缕的家国情怀和奋斗精神。本书既是为吴明珠个人作传,也是为以她为代表的一大批农业科学家画像,充满了昂扬向上的格调,是一部体现伟大的科学家精神和南繁精神的生动教材。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设立,是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技工作者。 本书精选30多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精彩人生故事,包括李德仁、薛其坤、顾诵芬、王大中等。全书语言朴实、催人奋进,积极弘扬科学家精神。本书有助于激励广大读者立足本职岗位不断创新,在各自领域不断取得新成果、实现新突破,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8世纪的人类以 进步 为关键词,不断投身改造自然的热潮,可也逐渐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在这一时期众多探究 如何理解自然 的科学家中,有一位浮士德式的人物:他的内心簸荡着不息的求知冲动,不仅渴望周游世界,更试图洞悉整个宇宙。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他,坚信客观实验之必要,但也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他将科学与想象结合在一起,以 生命之网 的整体视角重新审视自然。他,就是亚历山大 冯 洪堡。 亚历山大 冯 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 1859),曾被普鲁士国王腓特烈 威廉四世盛赞为 大洪水后真正伟大的人物 。他深入委内瑞拉的茂密雨林,穿越漫长的安第斯山脉,攀登当时公认*的火山 钦博拉索山;他曾与同伴惊险地逃脱鳄鱼之口,目睹野马与电鳗的残酷搏斗,在重重树影间与美洲豹狭路相逢。他将对自然的崭新理解,融入对彼时政治局势
《邓稼先:知识分子的榜样》以回忆录的形式,聚焦邓稼先的高尚品格,收入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及邓稼先的家人、领导、同事等的回忆文章,共30余篇。本书记录了著名科学家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思想历程,展现了邓稼先作为一位伟大科学家的精神风貌,包含大量回忆性细节描写,通过不同视角、不同侧面,讲述了邓稼先的成长经历、学科探索以及为国家科研事业所作出的贡献,通过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体现了邓稼先的人格魅力,有助于读者进一步深刻理解科学家精神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更加坚定对事业的信仰和追求,为国家科技进步和民族复兴不断努力奋斗。
孙家栋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伴随着我国航天事业50余年的发展历程,他见证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孙家栋时代开创中国卫星事业新篇章、开启空间事业新纪元,至今传奇仍在继续,88岁高龄的孙家栋,仍奔波在航天工程和人才培养的线。孙家栋的人生历程,是航天人发扬伟大航天精神的缩影。本书以孙家栋的人生历程为线索,重点描写了从1970年中国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 升空,各类应用卫星太空遨游,中国航天走入国际市场, 嫦娥 探测卫星奔月之旅,中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 群星普照的辉煌成就。作者从业航天事业多年,以亲身的经历与体会,用朴实无华语言展示了孙家栋无私奉献、勇于负责、全身心投入航天事业的人生轨迹。书中披露了中国航天成功与失败的大量手资料,让人读来仿佛置身于航天人工作
1727年3月20日,艾萨克 牛顿去世,生前并未留下遗嘱。然而,他却留下了一堆凌乱不堪、总计800余万字的手稿。在《牛顿手稿漂流史》中,莎拉 德里追溯了从牛顿离世至今近300年时间里,牛顿手稿所经历的曲折历程。手稿吸引了各色人等,其中包括经济学家约翰 梅纳德 凯恩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一场苏富比拍卖会上,他以低廉的价格收购了大批牛顿手稿。还有亚伯拉罕 亚胡达,他是希伯莱语文学和语言教授、阿尔伯特 爱因斯坦的朋友、以色列建国的关键人物,他收藏了许多牛顿的神学手稿。此外,还有贵族子弟、剑桥大学教师、善本书商、美国商人 这些人无不以自己的方式,痴迷于发现 真正的 牛顿。 本书不仅讲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生动有趣的侦探故事,还探索了几个世纪以来科学的地位变化,人们对科学善本图书和科学家手稿兴趣的滋长。它将牛顿
本书是费曼的女儿米歇尔 费曼辑录的费曼语录,资料来源于费曼许多已经出版的著作、装满了14个抽屉的个人文件,以及几十小时的课程录像。全书共收集了几千条语录,然后分门别类编入26个话题中。将为读者提供一种直接感受,关于费曼的犀利,他的幽默感,他看世界独一无二的方式。
费曼被称为 现代爱因斯坦 ,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充满活力的生活态度,备受比尔 盖茨、乔布斯、埃隆 马斯克、拉里 佩奇等科技巨头的推崇。 本书作者被誉为 *会讲故事的物理学家 ,擅长把深奥的前沿物理理论讲述的通俗明了。在费曼人生的*后几年,他贴身陪同、深度访谈,侧写了费曼*后的人生故事,也记录了费曼与诺贝尔奖得主盖曼之间的竞争以及弦理论的开端。 这本书不仅普及了前沿物理知识,字里行间也充斥着人生启发。在费曼的启发之下,本书作者重新认识了科学的本质,并对人生产生了全新的见解,此后转型为好莱坞剧作家并大获成功,作者以剧作家的手法,把本书写得充满节奏感,极具可读性。
柯召院士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在数论、代数、组合论等数学领域有突出成就,被学术界誉为“我国近代数论和组合论的创始人之一”、“中国二次型研究的开拓者”。他关于不定方程卡特兰问题的研究结果与方法,在国际上被誉为“柯氏定理”与“柯氏方法”:他与国外数学家合作的“爱尔特希-柯-拉多定理”,已成为组合论中一个里程碑式的成果。柯召还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数学家,桃李满天下:在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科学顾问期间,为发展国防应用数学作出了杰出贡献。《BR》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全面介绍了柯召的不凡经历,通过讲述贯穿柯召一生的若干小故事,展现了他独特的治学风格,献身科学却又从骨子里淡泊名利的学者风范,严谨认真却又豁达开朗、平易近人的处世态度,以及他充满人情味的生活情趣。
本书详细梳理杨振宁的学术成就和对现代物理发展的影响与贡献,并深入探寻其学术研究上深邃精简风格与独特科学品位的形成。这本传记不仅描述了杨振宁一生的行止,也为他在物理学上的历史地位做了一个总体评价,展示了20世纪现代物理学群星闪耀、蓬勃发展的鲜活剖面。
本书作为 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图书出版专项规划 的 院士风采录 系列丛书之一,《院士书房与书情》的作者花了十几年心血,走访了一百多位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的院士,聆听他们讲述读书与成才的故事,记下他们与书的真情实感。作者逐一拍摄了他们各具特色的书房与环境,恳请他们留下各自对 学以致用、不断创新 等多视角的人生感悟之墨宝。因此,本书也成了让 科学家精神进校园 不可多得的宝贵素材。相信本书所呈现的几百幅鲜为人知的精美图片与百篇采访记录,无论是院士风采大特写,还是充满哲理的寄语以及娓娓道来的故事,都会令青少年读者引发思考,获得读书成才的启示。全书为全彩色精装本,典雅大气。一册在手,值得反复品味与思考。
本书整理自《学习时报》 归国科学家 专栏,共收录文章40篇。新中国成立前后,百废待兴,归国科学家们回国后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投身科研实践,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农业发展、医药卫生、航天、核物理等领域献计献策,在他们刻苦钻研和锐意创新下,新中国各项科技事业得到快速发展。除钱学森、华罗庚等知名科学家,本书还讲述了王承书、陈能宽、柯俊、杨承宗、马世骏、吴仲华等以前较少宣传的科学家的故事。他们放弃了国外优渥的物质生活,毅然回到了 一穷二白 的新中国,展现了澎湃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选题为茨威格传记作品集之一,讲述了麦哲伦的一生。他在印度和非洲服军役,同西班牙国王签订合同后远航,在航行过程中处理叛乱,克服困难后终于取得成功。他是第一个把环球航行理想付诸冒险运行动的人,证明了地球是圆的,让人类文明有了一个极大的飞跃。茨威格在本书中用心理分析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坚强、谨慎和孤僻的麦哲伦,在对麦哲伦航行过程的描述中凸显了其性格,描述了麦哲伦是如何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茨威格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麦哲伦的一生写得立体生动、有血有肉。
本书精选《人民日报》要闻版 讲述 弘扬科学家精神 栏目文章35篇,如《张同杰:所系所念皆星河》《张伟平:孜孜探寻数学之美》《李栋:看清细胞更深处》《彭慧胜:让显示器件像衣服一样 穿 在身上》《任长忠:破译裸燕麦基因密码》《鲜学福:将有限的时间用于无尽的科研事业》《沙国河:尖端技术是一点一滴钻研出来的》等,院士研究方向涉及农业、能源、医学、生命科学、数学、物理学等领域,内容叙述采用 小传 讲述 手记 模式。通过讲述科学家群体心怀家国、求实创新、默默奉献的动人故事,广大青年读者尤其是科研工作者可从中获得诸多深刻的人生启示,为理想奋斗、热爱祖国、献身科技事业。
本书是我国病理学界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彤华的传记,全书通过实地走访刘院士的家乡、求学之地,追溯了她从医报国、扎根病理的初衷;围绕她从医学生成长为 全国病理诊断金标准 的过程,讲述她坚守显微镜下日拱一卒,出诊断、做科研、撰指南、育人才,终成医学大家的无悔人生。病理乃医学之本,病理差之毫厘,临床谬以千里。刘彤华院士一生开出30万份病理诊断,对每一个诊断,力求精准无误,对每一个疑难病例,力求诊断有据。她是站在临床医生身后的 幕后英雄 ,她不为人知的努力与坚守,刻画了中国现代医学中低调谦逊、甘为人梯的病理人群像。
《任新民传》向读者展示聊一位精通技术、擅长组织、务实求真的航天科技帅才任新民。从筹建五院起步,到目送 神舟五号 上天,任新民亲历了中国导弹技术与航天技术艰难起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创新发展的全过程。作者系任新民的秘书,长年跟随任老总活跃在航天一线,以其亲身经历与体会,用朴实无华语言展示了航天总总师任新民自主自力,果敢担当,风口浪尖挑重担,面对挫折不气馁,面对困难不退缩的过硬的工作作风,以及这位战略科学家超前思维谋发展,霜重心红百岁春的的人生轨迹。书中披露了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成功与失败的大量**手资料,让人读来仿佛置身于生产科研试制现场,亲身体会其中的甘苦喜乐与惊心动魄。 一个人的传奇,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的传奇。
这是一段曾被忽略的医学史,一位伟大外科医生的传记,讲述了整形外科之父哈罗德 吉利斯的传奇人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富于远见的外科医生哈罗德 吉利斯尝试重建毁容士兵的面部。他创办了世界上最早的致力于面部重建的医院之一,并召集起一个跨学科团队,由此开创了现代整形外科。吉利斯及其团队修复了受伤者的面孔,振奋了他们的精神。 历史学家琳赛 菲茨哈里斯凭借细致的调查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吉利斯以非凡的勇气、想象力和精湛的医术修复毁容士兵面孔的故事,也再现了那些生活被摧毁后又重获新生的士兵的戏剧经历。
古今中外谈名人读书的出版物浩如烟海,而专集我国两院院士如何读书与做学问的文字,倒十分鲜见。毕竟他们都是在科学技术上作出过重大贡献的成功人士,聆听他们的读书故事与治学之道,应该对广大青少年会有不少启示并值得回味。本书收入了60多位院士侃侃而谈的读书与做学问的 秘诀 :不仅要学好,更要好学,还要好奇、好思、好问。只有问出新意,创设新知,才能达到时代所要求的 创新 。书中的选文既有他们偶然在一本好书、一位恩师的指引下走上科学道路的难忘回忆,也有从自身的求学和治学之路中,悟出的经验与体会 这些有感而发的话语,都是有血有肉的真情流泻,既真切从容,又透彻醇厚。院士们还一致认为:真正的人才,首先应该是一名一辈子爱读书的终生阅读者。因此,他们也往往能花不少时间既读 正书 也读 闲书 ,这常能在不经意间收
郑建宣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金属物理学家,我国合金相图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曾参与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物理系创建和1958年广西大学复建,曾任广西大学副校长、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郑志鹏为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广西大学校长 ,曾带领广西大学进入 211工程 院校,负责我国首个大科学装置北京谱仪的建造和运行,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中国物理学会终身贡献奖等奖项。本书对郑建宣、郑志鹏这对父子物理学家、父子校长的生活、求学成长经历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特别是重点介绍了他们在广西大学的创建、发展、人才培养,物理学发展乃至为国家教育、科技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