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沧桑》是张静吾先生的自传,记载了张静吾先生跌宕起伏一生和对河南医学教育事业的鞠躬尽瘁。书中包括其好学刻苦的青年游学经历,再到学成之后毅然回国投身于医学教育,用自己的所学所知报效祖国等内容。在张静吾先生的奔走下,其任职的河南大学于1928年创建了医学院,后于1956年被任命为河南医学院(今郑州大学河南医学院)副院长。在后来时局动荡的年代,尽管被剥夺了从事医院教育和管理的权力,但是张静吾先生没有放弃医学事业,继续将自己的知识和热忱投入了神经病学的研究和临床治疗。80岁高龄时仍积极为医学院的改革、发展提出规划与设想。
\"《人人都读得懂的〈易经〉》是一部通俗、系统诠释中国易经文化的著作,继承传播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易经》通俗化、大众化普及的 作品。 刘祺庸认为,易经主要强调两个字:“道”和“德”。学习《易经》,要尊道崇德。“道”是规律,“德”就是按规律办事,并养成正确的行为规范。基本要求是,思考问题动机纯正,行事态度端正,品性行为符合规律或原则,不主观妄断,随顺自然,戒慎恐惧。在日常生活中,主要就是加强道德修养。 刘祺庸用直白的语言、熟悉的典故介绍了《易经》这样的国学经典,既能增长国学知识,也能引导读者走出精神危机。\"
清华毕业,北大执教,清华“清新俊逸”的气质与北大“以天下为己任”的风范在季羡林先生身上水乳交融。本书所选既有季羡林先生耄耋之年对清华的怀旧之文。也有初入清华时生命痕迹的真切记录,*有在北大几十年“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赤子之心与殷殷深情。 “清华园,永远占据着我的心灵”。从青年到老年,“我从未离开过北大。追忆我的一生,怡悦之感,油然而生。”《此情可待成追忆——季羡林的清华缘与北大情》文字是作者流自心田的汩汩之泉。读者从中不仅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八十多年前的“活的”清华。*能领略季羡林先生从学子到教授的丰富深邃的内心世界。
本索引共分十一章。限于篇幅,分上、下两卷出版。上卷为一至四章的新中国成立后发表的有关研究吴晗的文章及史料索引”的前一部分,截止处为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在《文汇报》上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梁漱溟日记(上下)》是有“ 的儒家”之称的梁漱溟先生现存全部日记(近80万字)的汇编,并附数十张 公开的珍贵私家历史照片。梁先生早年起即有记日记的习惯,现存日记始于1932年,终于1981年,历经“ ”抄家等磨难才得留存。著者早年投身乡村建设,巡视抗战敌后,调停国共两党争端,上缙云山闭关修佛, 参观城乡新变与土地改革,“ ”抄家受辱,政协学习论辩,常年坚持著述修行等等,长达50年的行止经历及感受心境,在日记中都有朴实的记录。本书是梁漱溟日记 完整单行,编者撰写了导读性质的前言和每一年大事提要,修订及增补注释600余条,并编制主要人名索引近2000条,是深入研究梁漱溟,了解20世纪中国社会与政治变迁的珍贵的实录。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思想家、杰出学者。本书叙述了自具特色的章太炎学说形成、成熟、嬗变的历史过程,在充分肯定章太炎在史上业绩的同时,结合其生平,重点突出了他的学术活动与学术成就,说明他如何来自旧学营垒,适应时代潮流而一步步成为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学术史的一位巨人,展现了近代中国国学的新的内涵及章太炎为中国国学贡献一块的瑰宝和根源。
\"《人人都读得懂的〈易经〉》是一部通俗、系统诠释中国易经文化的著作,继承传播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易经》通俗化、大众化普及的 作品。 刘祺庸认为,易经主要强调两个字:“道”和“德”。学习《易经》,要尊道崇德。“道”是规律,“德”就是按规律办事,并养成正确的行为规范。基本要求是,思考问题动机纯正,行事态度端正,品性行为符合规律或原则,不主观妄断,随顺自然,戒慎恐惧。在日常生活中,主要就是加强道德修养。 刘祺庸用直白的语言、熟悉的典故介绍了《易经》这样的国学经典,既能增长国学知识,也能引导读者走出精神危机。\"
清华毕业,北大执教,清华“清新俊逸”的气质与北大“以天下为己任”的风范在季羡林先生身上水 融。本书所选既有季羡林先生耄耋之年对清华的怀旧之文。也有初入清华时生命痕迹的真切记录, 有在北大几十年“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赤子之心与殷殷深情。 “清华园,永远占据着我的心灵”。从青年到老年,“我从未离开过北大。追忆我的一生,怡悦之感,油然而生。”《此情可待成追忆——季羡林的清华缘与北大情》文字是作者流自心田的汩汩之泉。读者从中不仅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八十多年前的“活的”清华。 能领略季羡林先生从学子到教授的丰富深邃的内心世界。
清华毕业,北大执教,清华“清新俊逸”的气质与北大“以天下为己任”的风范在季羡林先生身上水 融。本书所选既有季羡林先生耄耋之年对清华的怀旧之文。也有初入清华时生命痕迹的真切记录, 有在北大几十年“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赤子之心与殷殷深情。 “清华园,永远占据着我的心灵”。从青年到老年,“我从未离开过北大。追忆我的一生,怡悦之感,油然而生。”《此情可待成追忆——季羡林的清华缘与北大情》文字是作者流自心田的汩汩之泉。读者从中不仅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八十多年前的“活的”清华。 能领略季羡林先生从学子到教授的丰富深邃的内心世界。
清华毕业,北大执教,清华“清新俊逸”的气质与北大“以天下为己任”的风范在季羡林先生身上水 融。本书所选既有季羡林先生耄耋之年对清华的怀旧之文。也有初入清华时生命痕迹的真切记录, 有在北大几十年“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赤子之心与殷殷深情。 “清华园,永远占据着我的心灵”。从青年到老年,“我从未离开过北大。追忆我的一生,怡悦之感,油然而生。”《此情可待成追忆——季羡林的清华缘与北大情》文字是作者流自心田的汩汩之泉。读者从中不仅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八十多年前的“活的”清华。 能领略季羡林先生从学子到教授的丰富深邃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