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叫马修,不过你认识我可能是因为另外一个名字。朋友们叫我马蒂。 就这样,著名演员马修 派瑞开始向我们讲述他的跌宕人生,从少年野心,到巨大名利,到成瘾泥潭,再到命悬一线。在频繁进出医院和康复中心之前,他是五岁的马修,从蒙特利尔飞往洛杉矶,在已经离婚的母亲和父亲之间兜转;他是十四岁的马修,在加拿大拥有全国性排名的网球新星;他是二十四岁的马修,拿到一个人人都想要的主演角色,出演当时人人都在谈论的试播集,彼时那部剧的名字还是《像我们这样的朋友》 这是只有马修 派瑞自己才能讲述的非凡故事。他用我们熟悉的真挚、诙谐和温暖的方式,将放养他长大的破碎家庭、驱使他成名的对获得认可的渴望,以及即使美梦成真也无法填补的内心空洞,一一道来。但他也细细讲述了他怎样在清醒中找到平静,讲述了他与《老友
大卫 爱登堡是英国电视界*影响力也*受人尊敬的人物之一。26岁那年,他申请到英国广播公司(BBC)工作 在那个时代,指的是为广播节目工作 被拒绝了。不过,有人看到他那份落选的申请信,问他是否感兴趣到电视台工作。他选择了尝试,一干就是六十年,从未离开。翻开本书,听大卫 爱登堡讲述自己的故事,从容优雅,不失幽默。 从26岁写到90岁,这本自传记录了大卫 爱登堡对自然世界的热情与致力于理解自然的毕生渴求。 然而,我之所以用这样的方式度过自己一生、而且不愿停下制作节目的脚步,*根本的原因只是,我不知道这世上还有比凝望自然世界并尝试去理解它,更为深刻的快乐。 大卫 爱登堡
从贫民区长大的普通孩子,到享誉世界的华语喜剧之王,周星驰的成长经历比世界上绝大部分电影更加精彩、更为传奇。他不光是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杰出代表,更是助力内地电影腾飞的行业翘楚。而他的作品,可以说人如电影,电影如人。他的成长经历,又与其大银幕作品紧密相连。 本书结合香港电影产业的兴衰,大致按照时间顺序,对周星驰的电影表演道路进行了深入解读。由他诠释的多数银幕形象都大大提升了角色魅力,甚至成了那一角色的天花板,而且,他所有作品都融入了自己对艺术、人生和爱情的思考,透过这些影片,我们看到周星驰的身体里似乎住着一个孩子,使得他能够始终保持不合时宜的天真、不切实际的认真、不识时务的率真,这些特质成就了今日的周星驰,也令他在中国拥有了无数忠实拥趸。 每一位喜爱周星驰的朋友,都对真善美有不
《老友记》“钱德勒”扮演者马修·派瑞 亲笔自传“菲比”扮演者丽莎·库卓作序坦率、幽默、勇敢,带我们走进《老友记》的幕后,讲述他与成瘾症的斗争
你不曾真的离去,你一直在我心里。 特别纪念张国荣逝世20周年。 本书优选40余部经典之作,用影传的方式,致敬张国荣。把他的光影生涯为 春 之青春偶像(1980 1985年)、 夏 之实力明星(1986 1989年)、 秋 之超级巨星(1990 1996年)、 冬 之资深戏骨(1997 2002年)四个阶段,展现了张国荣一路顽强进取,坚持不懈,对表演艺术精益求精,终于成为华语电影明星的发展与心路历程。同时,对他的音乐成就进行适当描述。
摆在您面前的这本书,是一部关于刘晓庆的“现在进行时”备忘录。我们希望通过鲜为人知的手资料、与众不同的编纂体例、多维的透视视角和客观的理性表述,为您提供一个真实的、的和众说纷纭的刘晓庆。我们编纂这本书,是希望能把刘晓庆当做一面镜子,把她走过的道路、她曾经历过的辉煌和教训都变成我们共同拥有的财富,也使想了解她的人能够直观地了解到她。我们与刘晓庆的接触,正处于她本人经历税案取保候审、基本谢绝采访的特定时期,在这种背景下,本书所披露的种种信息对人们了解,最近的刘晓庆具有显而易见的独值。
他幽默、机智、待人热忱,但他也拜金、糊涂、好大喜功。他是万众瞩目的 漫威先生 ,也是饱受争议的 创世之神 。他是一个充满热情的漫画从业者,也是一个言辞恳切的营销人。他的话语鼓舞了无数处于低谷的人们,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成长;他的话语也刺伤了无数合作伙伴,迫使他们无功无禄。他是慈父,是挚友,是平凡世界的 超级英雄 ;他也是尖刀,是利刃,是宏大宇宙的 普通民众 。 《漫威先生:斯坦 李的传奇人生》从斯坦 李在罗马尼亚的家族讲起,一直延伸到他在洛杉矶的临终时刻。《漫威先生:斯坦 李的传奇人生》既忠实地记录了斯坦 李戏剧性的成功,也记录了他人生中悲剧性的失败。本书作者亚伯拉罕 里斯曼进行了150多次采访,查阅了数千页私人文件,发掘出斯坦 李从未公开过的工作和生活信息。
大卫·爱登堡是英国电视界具影响力也最受人尊敬的人物之一。26岁那年,他申请到英国广播公司(BBC)工作——在那个时代,指的是为广播节目工作——被拒绝了。不过,有人看到他那份落选的申请信,问他是否感兴趣到电视台工作。他选择了尝试,一干就是六十年,从未离开。翻开本书,听大卫·爱登堡讲述自己的故事,从容优雅,不失幽默。从26岁写到90岁,这本自传记录了大卫·爱登堡对自然世界的热情与致力于理解自然的毕生渴求。
本书是电影导演陈凯歌的自传之部。从他1965年13岁考上北京四中时写起,直至1971年在云南建设兵团结束插队生活时止。作者以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文笔、个人的视角,写下了对那个年代的独特解读;也是对他辉煌导演生涯之前的生活、思想、艺术等各方面积累的一段小结。在成为电影导演之前,他曾有过怎样的人生?陈凯歌亲自执笔,直面他的少年时代。他的回忆与思考,既富于自省和批判精神,又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和历史的鲜活性。 《我的青春回忆录》不是电影,不是艺术创作,是作者的早年自传,是回忆录,是一个思想者的精神成长史,也是一个清醒着的灵魂对过往年代与人性的反思。它打动你,感染你,也让你摸到一点灵魂的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