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初叶成群涌现的学术大师中,有些是单打独斗,以本身的研究成果对学术界产生巨大影响而为后人所怀念;有的除个人辉煌的学术造诣,还留下了制度性的遗业(institutional legacy),在学术界有着长远弥久的影响力。前者当以陈寅恪为代表,后者非傅斯年莫属。 陈先后留洋十六载,通晓二十余种文字;傅乃五四运动北京学生游行总指挥,海外留学七年,与陈寅恪在德国柏林大学共同度过了四年时光。二人学成归国,陈氏进入清华国学研究院,成为闻名天下的 四大导师 之一;傅斯年出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开南国一代学术新风。北伐成功后,被誉为 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 的傅斯年出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而 教授的教授 陈寅恪出任史语所历史组主任。傅陈二人这一历史性的聚合,开创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学术流派。令人扼腕的是,随着时局
自1987年9月始的十年里,叶礼庭定期拜访伯林,同他一起回忆人生,重新经历他在俄国度过的童年、牛津的求学岁月、美国的外交生涯、对苏联的访问,以及不曾远离思想前线的学术生活。这不是一部用文献堆砌而成的人物评述,而是用伯林自己的回忆写成的思想传记。在本书中,你会看到伯林如何经历暴风骤雨的20世纪,度过诚实且负责任的一生,并且从这个世纪的灾难和成就中提炼出他回响至今的原创思想。
《辜鸿铭全传:改变崇洋媚外的中国》在中国近代史上,辜鸿铭是以喜剧脸谱活跃于舞台上的悲剧角色,他的传奇人生以及亲历的事件是一段很值得表述的历史,也是一段不易表述的历史。辜鸿铭是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教授,一位幽默大师、怪诞情种,他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该书用生动的语言刻画了奇人怪杰辜鸿铭的一生,将他幽默、睿智、怪诞的言行举止一一展现给了读者,并让人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在非凡的年代特立独行中,成为中国和南洋、西洋、东洋外交史上绕不过至今仍发生影响的怪杰的精神所在。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在上编 我与斐德 中,魏斐德的夫人梁禾以饱含深情的文字回忆了与魏斐德相识、相知、相爱、相伴的人生经历,向读者讲述了学术光环之外有血有肉的魏斐德,其情真意切与坚守令人动容。下编 怀念斐德 ,汇集了魏斐德生前好友、学界同仁及弟子满含追忆的文章。欧立德、周锡瑞、杜维明、马内阿、熊月之、刘东等诸多名家,用平实又生动的笔触,为读者勾勒出魏斐德的思想轮廓。在这些文字背后,一个鲜活的、极富才情与个人魅力的汉学大师跃然纸上。
《仰观与俯察:孙机先生的治学之道》是一本全面展现著名考古学家孙机先生学术生涯的文集。书中通过多位学者的文章和回忆,系统回顾了孙机先生在古器物鉴定、科技史、服饰文化及中外文化交流等领域的卓越贡献。孙先生以 致广大,尽精微 的治学态度,将文物研究与历史文化紧密结合,强调实物与文献的互证,通过细致入微的考证揭示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书不仅总结了孙先生的学术成就与方法论,还传递了他为学严谨、无私奉献的学者精神,对后世学者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价值。
20位北大学者访谈故事集 | 超越自我、改变世界的20个人生指路牌 5h 阅读 = 听 200h北大教授 的讲座 =20 种 人生指南 从青年学子到北大教授,从普通人到引领时代的大家,路到底有多长? 这是一本卓越人生的真情书, 20位北大著名教授的深度访谈合集,细听他们真情讲述人生的起落、治学的心得、教育的理念、情感的际遇等,其中不仅有各学科的前沿知识,更有满满的正能量和奋斗精神。这些值得钦佩的卓越学者,有的张扬进取,有的低调温和,有的只是在幕后做事情,有的则愿意大包大揽。但是,他们在从普通学子锻造为卓越学者的路途上,无一不是孤独又热烈,艰苦却无悔。无论你正在追逐梦想、砥砺前行,还是在迷茫、焦虑中徘徊,本书中北大教授们的回忆与思考都将令你终身受益!
中国幅员辽阔,地名众多,许多地名穿越千年流传至今,在潜意识中影响、塑造着当今的中国人。通过地名,过去与现在、先人与今人相互交汇,形成中华文化的滔滔洪流。 地名,不只是地理学符号, 是古人与山川湖海、日月星辰、历史社会深度交流后留下的人文印记。地名所承载的内涵是中华大地上一笔宝贵的遗产。本书从地理、历史、语言、文学、民俗等多个角度探究地名背后的人文底蕴、文化根脉,清晰梳理了中国地名的历史渊源和演变规律,浓墨重彩地记载下一种让国人潜移默化沉浸其中的中国精神。
顾颉刚先生是享誉中外的一代史学大家,他是古史辨派创始人,开创了一代史学新风;他是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他也是 中国史现代化的*人 。 本书系顾颉刚之女顾潮所写的顾颉刚传记。作者通过系统整理顾颉刚遗存珍贵史料,如著述、读书笔记、日记及与胡适、傅斯年、俞平伯等人的书信,以客观平实的笔法叙述了父亲顾颉刚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同时也折射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坎坷经历。
对当下多数年轻人来说,“顾准”或许是一个陌生冷僻的名字。上世纪90年代波顾准热时,他们不过是10来岁的学童。如今,这个名字在他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很多人不知道,这位被称为“指出中国改革市场化方向的人”的思想巨人已辞世40多年了。本书作者为我们勾勒了一幅顾准先生的素描。 顾准同志在建国以后,长期身处逆境,“三反”中被错误撤去上海市首任财政局局长之职,后来又两次错划为“右派”分子。但他不顾横逆,究竟探索,充满睿知,对中外政治、哲学、历史、经济等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比较,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他对真理不懈追求的那种“普罗米修斯”精神,令人敬仰。 本书通过介绍顾准的后半生经历,用全面的资料和珍贵的图片将那个时代和这个人,做真实的记录。
这是一本关于孙中山、宋庆龄研究资深专家尚明轩先生的学术自传。传主生于1921年,先后经历了民国北京政府、民国南京政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的建设与改革,以至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其本人本身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并结合自身的求学、治学历程,既反映了个人的成长道路,也同时见证了近现代中国的苦难与辉煌。
周国治是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冶金物理化学家。他在熔体物理化学性质、冶金热力学理论和过程动力学模型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成就。他提出的新一代几何模型被国际学术界称为“周模型”(Chou Model);他系统研究了氧离子迁移的规律,并提出了“无污染脱氧”“无污染提取”等冶金新概念和新工艺;他建立了基于真实物理图像的气?固相反应动力学模型(RPP模型),全面描述了各种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周模型”“周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合金、熔盐、炉渣、半导体材料等多种体系,用来处理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同时也被编入多部教材,引领并推动了冶金物理化学学科的发展。周国治还是一位冶金教育家,培养了一大批活跃在冶金基础理论研究和高校教育领域的杰出人才。《周国治传》以周国治院士的学术成长经历为主线,真实记录了其学习、生活和工作
他貌不惊人、衣着朴素,常常光脚漫步在雅典的大街上;他教导人们独立思考,他充满智慧,却声称自己一无所知;他生于雅典、深爱雅典,曾为雅典而战,却遭到雅典人的不公正审判, 终以一杯毒酒结束生命。他是“哲学的化身”苏格拉底。 这是一部短小精悍又精彩纷呈的传记,它记叙了苏格拉底充满传奇色彩的生命历程,探讨苏格拉底的主要思想,同时 描绘了与苏格拉底交往的人们以及雅典的城市生活图景,展现雅典这座苏格拉底挚爱之城的纷争与衰落。书中叙事简洁清晰,跳出了柏拉图的叙事围城,还原历 真实的苏格拉底,描绘出我们这一代人的苏格拉底、每个人心中的苏格拉底。
本书系统表现闻一多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他坚持国家至上、人民至上为主线,呈现他 五四 青年、人民诗人、青年师友、民主斗士不同人生阶段的光辉形象。全书共十个部分: 五四 情怀、大声歌咏爱国的诗人、同情劳苦大众、人民至上、何妨一下楼、青年的师友、为民请命、 一二 一 运动始末记、后的讲演、不灭的红烛。通过缅怀先贤,以此激励新时代广大知识分子坚守正道、追求真理,把自身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起来,为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马克·布洛赫(1886-1944)是法国史学大师,两次世界大战的战士,抵抗运动的 ,被捕后遭到严刑拷打, 终英勇就义。本书以大量私人书信、日记和资料为基础,参考众多尚未公开的档案。呈现了这位爱国者在第三共和国的光辉一生。作为历史学家,布洛赫 为人熟知的或许是其名著《历史学家的技艺》对自己的人生事业所做的一系列发人深省的思考,以及《年鉴》杂志的联合创办人身份。他所处时代阴云遍布,世界大战和反犹主义使他深受影响。他勇于直面这些事件, 终成为非凡的英雄,其一生则是竭力捍卫自由批判探索精神的缩影。
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和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是远房表亲,两人同样来自奥地利,同样在英国生活并开启他们的学术之路。维特根斯坦比哈耶克年长十岁,以其古怪和天才著称。1951年维特根斯坦去世不久,哈耶克就开始为他写传记。由于维特根斯坦家族成员的反对,这部传记 终没能完成和出版。但哈耶克的这个文本依然获得了它的“地下”读者群,后来的维特根斯坦传记作者也广泛使用了这份隐秘的文本。 时过境迁,这部沉寂多年“秘传”终于可以公开呈现于公众面前。哈耶克以研究者的严谨,搜集了当时力所能及的书信、日记等 手资料,不动声色地构建起了维特根斯坦的肖像,传达出一种 的人格和思想魅力。本书尽可能接近原貌地完整呈现了哈耶克的传记文本,同时收入编者克里斯蒂安·艾尔巴赫所写的详尽导读和学者艾伦·贾尼克的评论文字,为研究哈
周立波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也是跨越现、当代两个历史阶段的革命作家。他一生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化活动伴随着 20 世纪中国的社会变革。周立波自觉地将个人价值定位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他直面时代和社会,以文学的方式体验、探索和参与不同时期的社会实践。 本书以历史时间为基本脉络,采用传记研究的框架,围绕着周立波的生平道路、思想脉络、创作演变及其生活的革命时代而展开,立足宏观的文化视野,立足于原始材料,从事实出发,进行公正、客观而切实的评述,还原出一个真实而又全面、立体而又富有精神深度的周立波。
康德的问题还是我们 的问题吗?黑格尔是专制主义的辩护士吗?海德格尔和纳粹究竟是什么关系?阿伦特为何难以被理解?海德格尔和阿伦特的爱情意味着什么?哈贝马斯对霸权主义到底持什么态度?要回答这些问题,需深入哲学家的历史世界和生命经历,从他们与时代和世界的互动关系中来观察他们的思想。张汝伦教授这部经典文集,标识出莱茵河畔的哲学之旅。通过打破德国哲学艰深晦涩、玄妙高深的刻板印象,还原了哲学家的 初关怀,从人和历史的视角打开哲学之门,以丰满的、极有人格魅力的德国哲学家形象,串起一部知人论世的德国哲学史。
同济大学作为一所百年名校,人才培养的特色一直彰显于世,“严谨、求实”的学风是学校的优良传统,而“团结、创新”的精神越来越在师生中发扬光大。本书收录同济大学历届学生对老师的记忆,通览本书,可以感受前辈们在教学中精益求精的风范,也可以看到新时代园丁们对学子呕心沥血的培育。本书中所记的人和事,有的已逝去几十年,而大多数篇章的主人翁,正是我们的学长或同事,他们就在我们身边真实地学习和工作着。本书无意于为读者树榜样,倡导一种记录的风格,讲述的是平常人的平常事。校园里正是因为有着这些鲜活的人和事,才有了学校厚重的历史,才有了我们引以为傲的传统。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们愿意抛砖引玉,希望 多的学子成为“话恩师”的作者,也希望 多的老师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书写学校的历史与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