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出于好奇心,或者出于一种职业的使命感,从事外语工作的中国人往往热衷于中外文化的交流和汉语、外语之间的对译,并思考这种对译的可能性。本《德译中国古代短文选》所选的短文大抵属于在中国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笔记文学。“笔记作者不刻意为文,只是遇有可写,随笔写去,是‘质胜’之文,风格较为朴质而自然。”(吕叔湘)于是,我借助手中的汉语和德语工具书,尝试着选取一些这种文体的短文,译成德语。作为两种语言之间对译的实践,拿笔记这种文体当素材,正因为它“朴质而自然”,显得颇为得心而应手,顺手拈来,似乎不大费力气。简单说来,这或可视为本书的缘起吧。 然而,我的语言功底不深。无论在原文的理解方面,还是在德语的遣词造句方面,常常有一种捉襟见肘的感觉。聊堪自慰的是我的真诚。由这一点出发,我热切
立足本国,创新理念:以*“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德语本科教学大纲”为依据融合传统与现代教学理念,符合新世纪德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 体系完备,品种齐全:基本涵盖教学大纲所涉及的全部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课程,全面培养学习者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为主干教材和专业教材,共计20余种。 人文精神,特色鲜明:注重教与学的结合,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传授德语国家优秀文化,提升学习者思辨能力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阵容强大,精心雕琢:*外指委德语组悉心指导,知名德语专家领衔主编数十所名校德语专家、骨干教师和外籍教师共同编写历时数年,反复推敲,不断完善,倾力奉献。
《现代德语戏剧赏析》将七部现代德文戏剧杰作作为德文语言文化的教学工具。教程包括对布莱希特《三分钱歌剧》及《高加索灰阑记》、楚克迈耶《魔鬼的将军》、弗里施《中国长城》、迪伦马特《老妇还乡》、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一部体育剧》、洛兒《无辜》的引介、分析、讨论题、作业。本教材涉及的七部剧作是以首演年的时间顺序排列的。每章处理一剧本,包括入门部分、适用于中级水平以上德文阅读、写作、文化、文学、戏剧课的练习题和课上活动。本教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德语阅读和口语技能。因此,在教学法上,教程的设计及课上活动使用了互动式沟通教学方式及读前、读中、读后三阶段阅读策略引导学生完成阅读作业,课上讨论等活动。三阶段阅读过程帮助学生泛读、深读、理解各剧的情节和探索情节中的语言、艺术和文化内容。而各章
本书为语言学家、翻译家、史学家、教育家季羡林先生的散文《留德十年》的德语版。1935年,青年学子季羡林赴德留学,开始了十年羁旅生涯。耄耋之年,季先生忆及往昔,写下了这部《留德十年》。书中讲述了自己1935-1945年留学德国的经历,描述了在战乱期间的异国他乡,满怀激情孜孜不倦地学习、择定专业方向、获得博士学位,也由此奠定了毕生学术研究根基的情形;此外还描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给欧洲人民和旅欧的中国学子带来的戏剧性苦难。学术追求、学长深思、友人情深、青春激情,中外学者和普通人民之间的交流与温情,都在简洁流畅的语言中描述得栩栩如生。德文版由北京外国大学德语教授、翻译家李逵六和德国专家秉玫瑰(Brinkmann)、留法学者刘道前合译。译文忠实于原文,优雅流畅,是佳作佳译;为了方便德国读者阅读,译者在翻译过程
《德语学习30周年精选——文学卷》(Dargestellte Welt 想象的世界)、《德语学习30周年精选——文化卷》(Konstruierte Welt 建构的世界)、《德语学习30周年精选——翻译卷》(Vermittelte Welt 交流的世界)、《德语学习30周年精选——初学卷》(Begegnete Welt 初会的世界)。 我们希望用这套丛书记录下这段有曲折也有辉煌的30年。遗憾的是,她的精彩无法完全体现在这区区四本书里面,由于受主题所限,很多优质的文章不得不被割爱。
《德语报刊导读》系外教社“新世纪高等学校德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中的一本,适合高校德语专业高年级报刊阅读课使用,同时也可以作为补充学习材料供广大德语学习者自学辅导使用。 全书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德语国家报刊业的概况;第二部分介绍世界主要通讯社;第三部分为阅读文章(分为20个单元,共44篇文章);第四部分为报刊网址一览表及课文练习参考答案。本书所选的文章均来自德语国家有一定影响的报刊,涉及了报刊的各种文体,从不同的视角介绍了主要德语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每篇文章均配有阅读前的引导性问题、阅读提示、生词表和各种形式的练习。学生在了解德语国家报刊业概况的同时,加深对媒体书面语言的认识和理解,培养报刊阅读的技巧,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及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德语长篇文学阅读"为北京大学德语专业高年级的基础课程,代替了传统的"德语精读课"。本书旨在继续提高和深化学生的外语能力,通过课外查阅、课堂报告、课堂讨论和家庭作业的形式,强化学生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培养他们的个人能力。选择的课文是德语当代文学名家名篇中的有特色的章节,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作品全篇,进一步拓展学生学识,增强本学科的专业内涵。另外在这层意义上,选材不会很快就因事过境迁而"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