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开设、操作业余电台的基本知识和管理法规,主要内容包括业余无线电通信的发展历程、业余无线电通信操作实践、收发报技术的自我训练、业余电台的奖励证书和竞赛活动、业余波段的应用、业余短波天线、业余无线电收发信机、业余电台的依法设置和使用等。本书既可作为开展业余电台活动的参考书,也可作为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自修读本和手册。
本书在《惯性导航基础(第2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完善,融入了作者近年来的近期新教学和研究成果以及该领域的发展情况。书中全面阐述了惯性导航基础的基本知识,包括惯性元器件(陀螺仪和加速度计)、平台式惯导系统、捷联式惯导系统以及组合导航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并介绍了作者的部分科研成果。全书在内容安排上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物理概念清晰,确保知识连贯。为便于读者理解,书中提供了大量详细的例题与仿真实例。本书适合高等院校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类专业学生阅读,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是作者在总结多年研究生课程“卡尔曼(Kalman)滤波与组合导航原理”的教学经验,吸收十余年从事惯性导航与组合导航技术研究的科研成果,以及参阅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注重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强。全书共9章,主要包括捷联惯导算法及其误差分析、地球重力场基础、Kalman滤波基本原理、初始对准与组合导航技术、捷联惯导与组合导航仿真等内容。书中附有丰富的MATLAB仿真程序可供读者参考,还有练习题可供读者拓展学习或练习使用。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导航制导与控制、仪器仪表等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用书和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相关专业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配电自动化运维的相关知识,指导配电自动化终端、主站、通信运维人员的工作。本书主要分为四章。第d一章是配电自动化概述,第二章是配电自动化调试,第三章是配电自动化运维,第四章是配电自动化设备缺陷及处理办法。为从事配电自动化运维工作的人员提供了全面、实用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有助于提高配电自动化的运维水平和管理水平。 本书可作为配电自动化运维人员、管理人员培训教材,也可供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为全国电力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主要讲述火力发电安全生产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安全技术,内容包括电业安全概论、电业安全管理、安全用电知识、电力生产安全技术、事故案例及事故预防、电力设备的防火防爆、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技术措施、职业病预防及紧急救护等。重点介绍了电力生产的安全技术和事故预防方面的知识。
本书系统、透彻地阐述了GPS及其接收机设计的各项相关内容,包括GPS信号结构、时空坐标系、测量值、定位原理、卡尔曼滤波、接收机的射频前端、信号捕获和信号跟踪。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差分精密定位、GPS与惯性导航的组合和地图匹配三方面GPS应用技术,论述了多路径、电磁干扰、互相关干扰、高灵敏度GPS、辅助GPS等关键课题。本书理论分析清晰,实用性强,且内容力求反映近年来出现的GPS近期新技术和成果。 本书可以作为本科生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是所有与GPS等卫星导航系统及其接收机设计有关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技工作者都应配备的一本的优秀参考书。
本书通过实例展现单片机多种通信模式的实现方法,以单片机的串口和SPI接口为主线,详细讲解STC15W系列单片机在串口通信和网络通信中的应用,以及在蓝牙、WiFi、GPRS等通信技术中的应用。参考本书的实例,能比较容易地入手单片机通信类产品的设计和开发。 本书由工控开发人员编写,每章的实例都有详细的电路原理图和C程序源代码,实例来源于实际应用项目和技术储备测试,其中与上位机通信的实例提供了VB6程序源代码,与手机通信的实例提供了Android程序源代码,使读者能系统理解单片机的通信过程。
本书是“十三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本书采用项目任务体例编写,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本书融入了大量电力电子技术实训内容,对电力电子元器件、整流电路、变换电路等典型电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降低了基础理论讲解的比例,将重点放在电力电子技术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大量引入实训的创新教学模式上。本书内容安排和难易程度可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注重加强对学生基本实训技能、综合设计能力及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本书可作为职业院校机电技术应用、电气运行与控制、电子电器制造与维修等相关专业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材,也可作为教师、成人教育和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射频功率放大器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一直是射频与微波领域的热点和难点。本书主要针对射频功率放大器进行设计和仿真,通过具体案例详细介绍了高效率F类功率放大器、宽带功率放大器、滤波集成功率放大器和双频双端口功率放大器等代表性射频功率放大器从理论、设计、仿真、优化到投板制作的完整过程。 本书适合从事有源微波电路设计及其工程应用的专业技术人员阅读和参考,也可作为高等学校电子科学与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子工程、电子信息、雷达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用书。
本书共七章,包括传输线的基本理论、规划波导、微带传输线、光纤、微波谐振器、常用(无源)微波器件和微波网络基础知识。 与前几版相比,在第5版中删除而来第4版版中冗长、烦琐的数学公式和推导过程,使内容 简洁、 精炼, 加突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的阐述;增加了例题解析和部分习题答案,增补了一些附录,使读者 便于对本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本书可作为电子与通信技术专业的教材和参考书,也可以作为成人高等教育相关专业的教材和参考书,还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和自学者参考和学习。
本书基于“鲜枣课堂”微信公众号推出的5G系列科普文章,用图文搭配的方式搭建了关于5G的知识框架,提供了有趣、实用、丰富、浅显易懂的内容。本书共11章,从5G的演进背景开始,介绍什么是5G,为什么要有5G,接着阐释5G有什么特点,5G的核心技术和研发进展如何,5G有哪些应用方向,5G的网络架构是怎样的,然后呈现5G的产业链,并进一步分析5G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瓶颈问题,以及未来的前景。本书适合通信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高等院校通信或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以及想了解5G知识的初学者阅读。
本书首先介绍我国卫星互联网相关政策及其发展态势,分别从中央、部委、省(直辖市)政府层面解读政策/文件,分析卫星互联网产业所面临的发展机遇;然后对卫星互联网体系结构设计、通信协议选取和软件、硬件的技术要求提出规划,给出了卫星互联网技术体系的设计发展思路,为卫星互联网系统硬件、软件、协议、存储控制和拓扑设计形式提供了标准;接下来,从卫星互联网组网及安全防护关键技术出发,从天基、地基、边缘和安全四个方面对卫星互联网的相关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最后,从卫星互联网产业链上、中、下游三个层面对产业模式和应用前景进行了深入剖析,探讨了卫星互联网本身存在的安全问题、衍生安全问题,提出了对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思考。本书主要面向卫星通信、卫星网络组网、空间信息网络、卫星互联网等产业的从业者和分析
本书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3G UMTS和4G LTE核心网,以及IMS的技术原理及应用,描述了网络架构、协议、安全、各种信令流程和业务提供等内容。3G核心网包括电路交换(CS)域技术和分组交换(PS)域技术;4G LTE核心网为演进的分组核心(EPC);IP多媒体子系统(IMS)在分组域上提供VoIP业务,以及呈现、组管理和多媒体会议等业务。
通信系统理论内容与实际的工程开发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本书基于作者20多年的通信系统开发经验,重新审视通信系统理论与工程开发的重点、难点知识,期望引发读者思考,帮助读者构建个人知识体系、提升工程实践能力。本书重点阐述了在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长期演进技术(LTE)、全球定位系统(GPS)等通信系统技术、产品开发中遇到的问题与思考、通信工程中常用的算法和其内在的物理含义,以及通信系统架构设计的逻辑等。此外,本书还介绍了通信芯片采用的电路及其原理、通信芯片与软件无线电系统之间的关系、底层逻辑等内容,并结合5G系统的物理层关键参数和过程定义对5G系统进行分析,对其工程开发进行解读,构建5G芯片架构。本书通俗易懂,案例丰富,实践性强,适合通信专业的大学生及从事通信系统开发的工程师阅读,也适合希望跨
本书紧密结合 5G移动通信网络演进趋势,详细介绍系统演进与 5G标准、5G核心网、5G无线网等内容。其中移动通信网络演进、 5G标准进程、5G核心网演进、5G无线网络关键技术、5G NR空中接口关键技术等章节系统呈现了 5G网络架构与关键技术,并反映了 5G国际标准的*新进展与成果。同时补充了 5G组网部署、5G无线资源管理及算法、5G无线网络规划等章节,使本书兼顾前瞻性与实用性。本书适合从事移动通信工作的技术人员及希望了解 5G的专业人士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读物。
张民举编的《语言(1)/入学准备测试卷》内容紧扣学龄前儿童心理和学习特点,从多个方面着手,帮助孩子轻松起步,为顺利升入理想小学并尽快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里面的纸张采用彩色印刷,颜色鲜明,字迹清晰。主要学习的是简单的生母和韵母的练习,每章结束有测试卷进行练习。语言1:从简单的认识笔画到认识汉字,练习写一写,题型紧扣小学教材,循序渐进的编排,学习内容丰富多彩。专为2-6岁学龄前儿童打造,帮助孩子完成幼小衔接的准备。
本书是“十三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本书采用项目任务体例编写,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本书融入了大量电力电子技术实训内容,对电力电子元器件、整流电路、变换电路等典型电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降低了基础理论讲解的比例,将重点放在电力电子技术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大量引入实训的创新教学模式上。本书内容安排和难易程度可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注重加强对学生基本实训技能、综合设计能力及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本书可作为职业院校机电技术应用、电气运行与控制、电子电器制造与维修等相关专业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材,也可作为教师、成人教育和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通信已经并将继续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在通信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伟大的人物,我们在教科书、技术专著以及科普书籍中经常见到那些闪光的名字。那么,这些英雄到底都是谁?他们是如何取得这些里程碑式的成果的?他们的背后有什么精彩的人生故事?他们有什么科研经验?他们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本套图书分为上下两册,对诸如此类的问题给出了全面系统的回答。 本套图书采用了章回体小说的形式,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介绍了数十位为通信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科学家的生平故事,以及那些里程碑式的发现和发明是如何产生的。本套图书可供对通信感兴趣的读者阅读,也可以作为通信从业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的趣味读物,还可以作为教师授课的有益补充。
本书是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呼叫中心客户服务与管理)配套教材之一,依据《1+X呼叫中心客户服务与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编写,本书以提升能力为本位,以工作任务和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要求为基础,同时配套开发《呼叫中心客户服务与管理初级技能》《呼叫中心客户服务与管理中级技能》教材。 本书共两个单元, 单元为呼叫中心概述,第2单元为呼叫中心基础技能训练,包括3个项目,分别为优质语音塑造训练、专业化服务表达训练和压力与情绪管理。 本书适用于1+X呼叫中心客户服务与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的学员及培训教师使用,也可作为中高等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客户信息服务、电信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相关专业的配套教材,还可作为呼叫中心从业人员的培训用书。
《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项目教程(西门子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规划新教材)》以S7-200系列PLC为对象,根据以实践教学为先导、项目教学为主体、实际操作为根本的教学思路,着眼于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在做中学习,在做中解决实际问题。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曲浅入深、循序渐进,注重新知识、新工艺的融入及使用。主要内容包括PLC控制的红外线报警装置、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单按钮起停控制、信号灯闪烁控制、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旋转工作台的自动控制、运输带自动控制系统、多种液体自动混合装置、全自动洗衣机控制系统、电镀生产线控制系统、天塔之光控制系统、电梯控制系统、S7-200与变频器的通信、气动系统的PLC自动控制等。每个项目都来自于生产实际,并根据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学习目标、项目分析、必要知识讲解、操作指导
阵列信号处理是信号处理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采用传感器阵列来接收空间信号。与传统的单个定向传感器相比,传感器阵列具有灵活的波束控制、较高的信号增益、极强的干扰抑制能力以及更高的空间分辨能力等优点,因而具有重要的军事、民事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具体来说,阵列信号处理已涉及雷达、声呐、通信、地震勘探、射电天文以及医学诊断等多个国民经济和军事应用领域。本书分为11章,主要内容涵盖阵列信号处理基础、波束形成、DOA估计、二维DOA估计、宽带阵列信号处理、分布式信源空间谱估计、阵列近场信源定位、互质阵列信号处理、嵌套阵列信号处理和阵列信号处理的MATLAB编程等。本书的读者对象为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水声工程等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
在毫米波高频段,特别是W波段,受到高损耗的影响以及市场对低成本和高集成度的需求,毫米波系统在高性能阵列天线设计和高密度集成等方面遇到许多困难和挑战。基于此,本书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1、研究了毫米波稀布阵优化理论,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型遗传算法的稀布阵优化算法。2、研究了封装集成工艺中信号垂直互连技术的传输理论,包括几种常用的毫米波传输线理论和类同轴理论。3、基于硅基三维集成工艺提出了一种新型的W波段封装天线方案。4、介绍了HDI工艺特点,并基于此封装工艺,提出了一种新型W波段封装天线方案。
吕红卫、冯征、吴成林、尹凤庆、刘为等著的《核心网架构与关键技术(全国信息通信专业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培训系列教材)》由固定电话网、移动核心网、IMS核心网、信令网、智能网、同步网六部分组成,重点介绍近年来核心网等专业领域引入的新技术,同时为保证完整性,涵盖核心网网络架构等内容。 部分为固定电话网,主要介绍PSTN的等级结构、固网智能化、软交换技术,以及PSTN向IMS的演进。第二部分为移动核心网,主要介绍2G/3G/4G核心网、PCC系统体系架构、接口与协议、网络组织及关键技术等。第三部分为IMS核心网,主要介绍IMS技术特点、体系架构、网络架构及网络演进趋势。第四部分为信令网,主要介绍TDM/IP承载的No.7信令、基于IP的H.248/Megaco信令、BICC信令、SIP-T(I)信令、SIP信令、Diameter信令的功能、组网结构等。第五部分为智能网,主要介绍固定智能网
本书共7章,第1章介绍了雷达工作原理;第2章介绍了雷达肢体行为识别方法:第3章介绍了雷达跌倒检测方法;第4章介绍了雷达手势识别方法;第5章介绍了雷达在慢性阻塞性肺病筛查中的应用;第6章介绍了雷达在睡眠呼吸障碍筛查中的应用;第7章介绍了雷达在睡眠分期中的应用。除了第1章讲述雷达工作原理,第2~7章的内容均基于作者团队的研究结果。 本书适合雷达工程、安防监视、人机交互、医疗健康等领域的科学家、工程师、高校教师、研究生、管理人员及相关从业人员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