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玩猫狂人 薛定谔写给每个人的科学通识书。这本轻松而有趣的小书不到10万字,却是影响了整个世纪的 科学圣经 : 首提 生命以负熵为食 的观点 开启 生命即信息 的认知革命 推动 分子生物学 的诞生 直接启发了 DNA双螺旋结构 的发现 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薛定谔的兴趣从纯粹的物理学,转向了对生命与心灵问题的思索。为此,他进行了两场跨界演讲,在都柏林三一学院的系列演讲 生命是什么 ,以及在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演讲 心灵与物质 。这两场演讲后来被整理出版成《生命是什么》一书。 薛定谔的演讲震撼了学术界,号召并激励了一大批优秀的物理学家投入生物学研究,包括因发现 DNA双螺旋结构 而获得诺贝尔奖的三位科学家 詹姆斯 沃森、弗朗西斯 克里克和莫里斯 威尔金斯。
《细菌世界历险记》是一本充满奇趣与科学知识的文学作品。 本书分为 科学童话 科学小品 科学趣谈 三部分内容。主人公 菌儿 是万千细菌世界中的一员,作者用拟人化的口吻、风趣幽默的语言,以DI一视角为读者介绍了细菌家族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特点,带领读者进入神奇的细菌世界,全面了解关于细菌的知识。除此之外,作者还介绍了很多有趣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原理,浅显易懂且乐趣横生。
在传染病流行期间,人类可能才对病毒有所认知。但实际上,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与病毒 朝夕与共 了。 从秋冬季易感的流行性感冒病毒,到容易通过飞沫传播的冠状病毒,再到潜伏期漫长的艾滋病病毒,人类通过想象、猜测和实验,直到将近20世纪中期才首次在电子显微镜下目睹病毒的真容。到了1980年,感染人类长达5000年的天花病毒才彻底被消灭。然而,无论是否真正 战胜 病毒,人类终与它们达成了长期的平衡,以各自的方式长存于世。 在这本小书中,多萝西 克劳福德形象地描述了病毒的性质和它独特的生存方式。同时,她引领读者认识那些造成人类历史上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罪魁祸首,并预测人类和病毒在未来将如何相互影响。翻开本书,读懂人类和病毒长达数十万年的猫鼠游戏。
请你尝试一下自己能否做出以下几个动作:A.卷起舌尖(卷起舌尖,用舌尖触碰舌头中段)B.把舌头卷成管状(从正面看呈U形或V形)C.倾斜舌头(当然是从正面看呈倾斜状态)D.把舌头卷成W形(或者三叶草的形状)怎么样?这四种动作全都能做到的人,我想应该不太多。针对上述的几个舌部动作,有时父母做不到而子女做得到,即便是同卵双胞胎,能做到的动作也不一定完全一致。也就是说,即便是“遗传”,也不能决定100%的事情。本书以简明易懂的、风趣幽默的形式来向大家介绍从起源到近期新研究的各种遗传相关的趣话。本书并不是什么艰深难懂的教科书。大家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开始读起就好。那么,欢迎大家来到基因的世界!
生殖与发生、遗传、刺激与动物的反应、内环境与体内平衡和环境与植物的关系,虽然生物课本中详细讲解了细胞的结构及其作用等内容,但很少提及每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了解生物进化的原则,并将物理、化学原则与生物现象相关联,就能轻松地理解生物多种多样的现象。本书以进化为轴心来讲解生物学,将其中复杂难懂的信息碎片整理成清晰易懂的内容。对象读者是学过生物或正在学习生物却找不到窍门的人,还希望能帮助对生物感兴趣的人深层次地理解生物。理解其原理之后再学习生物的话,就会轻松很多!
《怎样看到鹿》通过佛农山 北京 里诺 瓦尔登湖这样一条叙述主线,详细地描写了作者在近10年间的自然观察和生活体验。 文中以作者在不同地方生活时每日的所见所闻为主,观察遍及身边的草木鸟兽以及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人情世故,例如佛农山的本地农场、美国国鸟白头海雕、不同时节所开的花、家中窗台上的红隼。在对自然观察的细致描写的基础上,作者深究这些自然对象背后蕴涵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乃至由人与环境关系而引发的深层思考。中美两种环境之间的自然和文化体验的比照也是本书的重点。
《中国昆虫记》作者、诗人李元胜惊艳之作。 200幅炫目昆虫摄影,21篇由昆虫激发的性情随笔。 一本见证生命的尊贵和诗意的奇书。 《昆虫之美》作者观察拍摄昆虫多年,积累了数十万字的观察笔记和数万张照片。至今已出版多种昆虫读物,广受好评。曾应邀参加央视崔永元《实话实说》栏目,介绍拍摄昆虫经历。本书既有精彩昆虫生态摄影作品,又兼顾昆虫知识,更结合作者散文创作长项,因而令人不忍释卷。
本书集北京野鸟的种类名称、形态特征、分布区域、保护级别、相对能见程度、留居时间、研究价值、生活特性等各种知识。如果你是鸟类爱好者,它是你的好伙伴! 《北京野鸟图鉴》记述了其中较常见的270余种鸟类的名称,简要特征、栖息环境和生活习性,并以符号及图示表明其分布范围、居留期限、遇见率和保护级别等,是一本包含信息量很大的鸟类野外鉴别手册,完全可以满足认识本地鸟类的需要。当然,“认识”鸟种只是观赏鸟类的步,当你认识了它们之后,就可以通过查阅有节书籍来扩充知识,并通过实地观察来熟悉它的。现在在国际上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业余观鸟者,定期协同对迁徙鸟类进行观察和数量统计,并已取得重要的成果。中国作为一个鸟类资源大国,光靠有限的鸟类学家去进行研究和保护是远远不够的,这项工作需要广大群众参与!
这本书从孟德尔神父的“豌豆试验”入手,用跌宕起伏、起承转合的文学讲述手法,在全书中埋下层层伏笔,抖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重磅包袱,宛如一位智者在科学之树下摇着扇子对基因编辑的历史脉络娓娓道来。其内容之深入浅出、讲述手法之驾轻就熟,令人手不释卷。 一本细致讲解生物学热门进展的科普力作,一本解读人类未来发展趋势的精妙“小说”。 打开基因科学深奥的硬壳,展现人类探索自身的的历史进程,从分子层面出发,重新思考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植物世界妙趣横生,植物的命名充满神奇。在植物分类体系确立之前,人们如何认识植物?究竟何人发现了自然生物的游戏规则?艺术家们绘制的植物画像为后世研究创造了怎样的条件,使学者们“按图索骥”,开始了漫长的探索? 两千年的观察、记录与思考,让植物命名体系的规律逐渐清晰。安娜带领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展开一番惊险离奇的植物学考古之旅。 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出发
根据海洋中的大自然的特点,编绘了动植物四季生活的画卷,并能通过精美的画面,让幼儿了解到海洋中四个季节的特点,植物、昆虫以及小动物们的生活习性和身体变化,这些细微的变化是孩子们观察大自然中的知识储备,也让家长能够在孩子问无数个为什么时,做出*准确的回答。
在本书中,我们要走入生命的起源,在生物学家Pierre-Henri Gouyon 的陪伴下,了解不同的繁殖系统。关于生命,我们对人类、植物和动物总是有很多疑问。对于生命的奥妙,对于每个种族的生生不息,没有任何一个问题是多余的……
《生物群落的秘密地图》将带小读者进行一次环球旅行,去探索陆上和水中的各种生物群落——我们将到森林里漫步,在沙漠中体验炎热,在苔原上体验寒冷,在沼泽里艰难跋涉;在途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植物,并了解它们是如何在各种环境中生存下来的。读完本书后,我们会明白地球上不同的生物群落之间有什么联系,各自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旅行中,我们还将制作闪电、构筑火山、测试空气质量、制造瓶中龙卷风、种植仙人掌盆栽……这些趣味实验,一定会激发小读者对大自然的兴趣。让我们一起保护好我们的地球吧!
《奇趣的仙人掌类变异》是黄南胜在我社继《彩图仙人掌花卉观赏与栽培》和《彩图多肉花卉观赏与栽培》出版之后的双一新作。 它主要介绍色彩斑谰,形态奇异的仙人掌类植物变异而来,变异后的体态,着色,刺座,沟棱、斑晕、毛状等,以及花形、花色均有详尽的描述。最后对变异品种的繁殖、养护和病虫防治也有具体的技术说明。 这本书既可供仙人掌花卉爱好者鉴赏和识别,又可供仙人掌变异品种的生产和研究人员参考。
本书的作者就是揭示这场灾变的关键人物——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沃尔特.阿尔瓦雷斯。本书之妙不仅在于向读者娓娓道出了恐龙灭绝的案情,而且尤为引人入胜的是,它步步深入地再现了与此相关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使读者宛如目击这些科学家如何思考问题、发现线索、深入现场、历尽艰辛、终至使整个事态真相大白。它是几位地质学家向自己从事的学科即真理这一观点挑战的故事,是另一些地质学家坚定地维护传统观念的故事,是发生争执和建立友谊的故事,是在遥远地区冒险、在实验室中辛勤测量的故事,是迷茫和发现的故事,是许多国家的科学家为解决一个令人神往的疑谜而共同奋斗的故事。
路鹏主编的《兰花大观》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篇为兰花栽培与鉴赏,从植物学角度进行科普,介绍兰科植物的类别、观赏价值、养植技巧等内容。下篇为兰花与传统文化,从与兰花有关的词汇、诗文、著作、名人故事、传说等部分着眼,全面系统地收录了散布在中国古代典籍里和兰有关的作品。 兰花按园艺学、用途、生态类型等标准可以分为很多类别,比如人们喜爱的国兰就有春兰、蕙兰、建兰、墨兰等。兰花的植物学特征、生态学习性因品种不同都有所差异,所以在鉴赏时不仅要区分种类,还得仔细分辨兰花各个部位的特征。此外,兰花的培育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知识,书中均有详解。今天,人文和地理环境都有所变化,兰花已经形成一种产业,获得了空前的突破和发展。本书在汲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又编写人新内容,既有科学的技术推广,又有文学的知识
该书以故事的的形式生动有趣地介绍了关于生命、遗传、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的科普知识,并附有趣味实验,适合家长与小朋友共同阅读。
自从1996年克隆羊“多莉”诞生之后,全世界掀起了一波“克隆”的浪潮,学者、政客、商人和教士等分别在各自领域阐释了对“克隆”的认识。但对于广大民众来说,究竟什么是“克隆”?“克隆”与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克隆”会给我们生存的环境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都需要一本专业而又通俗的读物为我们作解答。 《话说克隆技术》这本书采用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配合精美的插图,向读者介绍了“克隆现象”及“克隆技术”的方方面面。《新农村科普书架系列丛书:话说克隆技术》从我们身边的克隆现象说起,介绍了自然界生物固有的克隆现象;围绕克隆羊“多莉”的诞生,详细介绍了动物克隆技术的研究历史及意义、动物克隆技术的原理和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更进一步从动物克隆机理人手,介绍了曰前动物克隆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