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活在一个 空气之海 的海底 确切地说,这个大海里的空气有520万亿吨重。这么多的大气被均匀涂抹在地球表面的一个薄层上,而其中的99%又分布在地面以上18英里的范围内。这18英里的大气层就像一个巨大的 气象剧场 ,其中上演着既华丽又可怕的自然现象 从倾盆大雨到狂暴飓风,从电闪雷鸣到雪落荒原,反复无常,难以捉摸。 作者从小就对各种天气现象和天气预报十分着迷,他在书中将看似无关的各种气象事件联系起来,用诗意的语言,为读者呈现了变化万端的天气现象,带领我们漫游于这片人类时刻生活于其中却不甚了解的大气世界。
全书依旧是以书信形式来表达内容。全书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通过记述发生在1787年美国费城制宪会议前后的一系列故事,梳理美国宪政民主从源头、发展到相对成熟和付诸实践的基本过程。作者循着制宪会议的进程,一步步讲述并层层推出对美国宪法中有关制度设计的思想土壤、历史机遇、基本理念的思考;描述出美国早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面对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遵从游戏规则,于交锋和妥协中显示的政治智慧。同时也对美国宪政制度中可忧虑的问题和历史的局限等做了分析。
本书作者周繁文曾在意大利参与过考古发掘,同时对地中海沿岸古城和遗址进行过长时间的实地考察。本书是她作为一名考古学者的古城遗址考察笔记,也是一部穿透历史的精神游记。在她的笔下,地中海世界不再是史书上的一串空洞名词,而是一座座活生生的城市,一个个活生生的居民。罗马、雅典、哈德良别墅、库玛、乌尔奇、庞贝、奥斯蒂亚等古城或遗址,在一个中国学者的笔下获得了呼吸。 周繁文的作品曾入围2016年“中国好书”,同时入选“文津图书奖”社科类 图书,写作风格成熟流畅,文笔细腻深刻。作者谙熟地中海古城历史、考古、艺术、民俗等史料,又能在融会诸多史料的同时形成 特色的叙述与研判,为读者奉献了这部既有学术高度,又有个人风格的作品。 本书为《新丝路艺丛》丛书的一种,该丛书以考古和艺术为主题,聚焦“ ”沿线古
地理学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综合性学科,旨在“探索自然规律,昭示人文精华”。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在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上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本书系统整理了作者几十年地理学研究与教学的思考,从“综合理念”“空间与过程”“系统思维”和“社会应用”四个方面展示了地理学的灵魂、特质和魅力,也反映了一位地理学人的心得体会和心路历程。
本书是作者病愈后的 长途旅行,也是他对于以人类为中心的自然观、宇宙观的 次深刻反思。在他看来,人类不是什么“万物之主”,而是生命之网中一个极小的组成部分,是世界共同体中的一个品类。所有活着的万物甚至岩石,都有她们自己的权利和目的,而非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万物通过一种“流”(flow)而进行深刻的沟通,没有一物存在真正的废弃或死亡,生命在“流”动中不停地再现美丽与辉煌,永无止息。对于缪尔来说, 旅行不是艰难的猎奇,而是亲历宇宙和大地奥秘的“清洁的攀登”,从而培养人类的一种活的精神――一种环境的时代精神。
本书选取我国位于我国五大湖区极具代表性的20余个知名湖泊,围绕其成因、演变、特点、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传说等具体问题,从科普教育角度进行了解读和评述,内容兼具科学性、前沿性、热点性和趣味性。
《青藏高原探险/四极探险》中冰川科学家亲自出马,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图文并茂的形式,带你走 南 闯 北 ,测 高 探 深 ,神游青藏高原。
盖娅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地 。在《盖娅:地球生命的新视野》一书中,作者詹姆斯·拉伍洛克提出了盖娅假说,认为地球是一个活的有机体——盖娅。包括生命在内的整个地球表面组成一个反馈或控制系统,能够调节自身气候及其构成,始终适宜于那些居住其上的有机体。长期以来我们有序的持续存在,可以归功于大地之母盖娅的调节过程。 本书的盖娅还只是一个假说,后经论证形成盖娅理论。自1979年 次印刷以来,拉伍洛克的许多预言变成了现实。他的理论是科学界争论极激烈的话题之一。
作者继续以信件的形式,从“美国总统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开始,用一连串的故事,层层铺排出美国政治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细节,使读者 深刻地了解美国是如何在自身的制度系统中,通过“平衡和制约”去实施对权力的监督和限制。
本书系统阐述了向量式有限元的基本理论方法、非线性力学问题求解策略和高性能计算实现方法,密切结合海上电气导管架平台、深海采矿软管、海洋柔性立管、海底管道等实用工程结构开展理论实践及工程化应用。本书编写过程中力求便于工程应用,因此紧密结合海洋工程实际。本书分3篇,共计9章。第1篇介绍向量式有限元的理论原理,分析了向量式有限元与经典有限元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介绍了常用的梁单元、薄板单元和薄壳单元;第2篇介绍非线性力学问题求解策略和计算机实现,涉及几何非线性、材料非线性、边界非线性、计算机策略、计算机编程实现与程序验证和OpenMP、MPI并行程序设计等内容;第3篇介绍向量式有限元在海洋工程中的应用,包括海上电气平台非线性动力分析、多浮子段缓波型柔性立管静动力响应分析、深海海底采矿弯曲软管结构动力响
科学起源于猜想,观察和实验用于证实或证伪猜想。地理学的猜想很难通过实验去证实,但是可以通过观察进行记录和描述。本书记录了作者关于人与地球、人与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的灵感和猜想。中国人对春秋的感受为何这么深?渔猎采集、游牧和农耕,这三者发生的先后顺序是什么,有优选和落后之分吗?从地图上看,四大文明古国都与沙漠有关,难道文明是沙漠的馈赠?在以地理资源为基础进行哲学思考的同时,作者提出我们应该享受灵感、猜想的快乐,丰富自己的人生。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地理空间数据的普及,基于地理数据库的分析制图技术在社会和政策科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由G.戴维·加森、罗伯特·S.比格斯所著的《分析制图与地理数据库》通过引入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地理数据的组织形式,结合社会科学中的实际应用案例介绍了基于空间数据库的分析制图技术,演示了如何通过地图实现社会科学数据的可视化,展示了分析制图技术如何在传统的多变量统计方法之外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便利。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组成,总称圆明三园;占地面积约5200亩,周长近10公里,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相当于北京皇宫的建筑面积)。圆明园本是明代一个故园。清朝从康熙至咸丰的六代帝王,历时150多年,集中全国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把它营建成为一座举世无匹的大型皇家宫苑。雍正时,开始把它建成“避喧听政”的行宫,使之成为仅次于紫禁城的政治活动中心。乾隆时,清朝国力强盛,大规模扩建圆明园。在圆明园的东面,拓建长春园;东南拓建万春园。圆明三园的布局,从此基本确定下来。乾隆先后六下江南,每见美景名胜便命人在圆明园中仿造。圆明园里有一个安澜园,长春园里有一个小有天园,还有一个狮子林和一个茹林。这四个景就是仿照江南的海宁隅园,杭州汪氏园,苏州狮子林和南京瞻园“名园”建筑的。长
柯潜编著的《沙漠大探险》内容介绍:撒哈拉沙漠的艰难穿越,“死亡之海”的惊险大进军,尼日尔河千里寻源、罗布泊无人区科考……这些险象环生、充满魅力的沙漠探险历程,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在人类探险 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本书首先运用演化博弈模型对地方政府与水污染企业之间、地方政府之间的动态博弈行为进行分析。然后分别从地域、水域的视角细致评估河长制政策的水污染治理效果,分析了河长制政策执行差异化的原因,并探讨了其有效实施的障碍因素。 ,根据分析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书在河长制的改革背景下,研究地方政府流域水污染治理的驱动机制,并分别从地域、水域的视角细致地评估河长制政策的水污染治理效果,从重点城市水质监测点、长江水系中的省界监测点、太湖流域水质三大层面,分析河长制政策执行差异化的原因,并探讨其有效实施的障碍因素,根据不同层面的河长制政策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为推进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保障水环境整治各项任务落地实施,推动水质加快改善,本书结合当前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对技术支撑平台的需求,开展流域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构建研究。本书利用数据库、数据挖掘、地理信息、互联网等工具和技术,以科学系统的流域综合整治方案和实时滚动的整治工作进展信息为基础,通过直观、形象、综合、动态的图表形式展示环境质量变化动态与整治任务实施计划和进展,建立“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责任化”倒逼机制,明确整治时间表、完善整治责任链,实行“一张图干到底”,提升区域水环境管理的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