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早期礼制建筑和中山纪念建筑集中体现了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许多重要话题,如新旧转变、中外交流、学院派的影响、民族主义与现代性,以及中国建筑的历史叙述,因此它们也是中国近代以来建筑的设计史、思想史,甚至史学史研究不可缺少的内容。笔者赖德霖相信,《民国礼制建筑与中山纪念》将帮助人们重新认识民国以来的礼制建筑,加深了解中山纪念建筑作为一种政治和文化的象征,对于促进现代中华民族国族认同的重要性。笔者更加期盼,本书可以为现代中国的礼制建设提供借鉴。
本书结合人类学、形态学等学 科方法,借助于民族志文本与聚落 空间信息等材料,在人居科学整体 论的指导,对贵州省山地少数民族 聚落开展研究,着重介绍了扁担山一 白水河地区布依族山地聚落、雷公 山一陶尧河地区苗族山地聚落、都 柳江流域 南侗 地区侗族山地聚 落3处典型聚落的营建历史过程。
本书罗古罗马建筑师和工程师维特鲁威所著,全书分为十卷,是内容涉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建筑构图原理、西方古典建筑形制、建筑环境控制、建筑材料、市政设施、建筑师的培养等等。 本书以高履泰先生的中译本为依据,将哈佛大学M·H·摩尔根教授中的插图悉数收入,使全书内容更丰富,资料更全面翔实,适合建筑设计人员建筑理论、建筑史研究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专业师生以及建筑爱好者学习和借鉴。
《外国建筑历史图说》结合介绍非洲、美洲、欧洲、亚洲、自原始社会起、厉经古代、中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直到十八世纪出现的建筑典型实例,对国外建筑历史的发展,进行系统评述。
本书共6章,包括:绪论,历史建筑保护和修复的发展历程,历史建筑保护的文件及组织机构,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历史建筑保护和修复的全过程,历史建筑保护修复的实例分析。
《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是罗伯特·文丘里很有影响的一部建筑理论著作。作者认为,建筑具有不足性。出色的建筑作品必然是矛盾和的复杂的,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纯净的或简单的。意义的丰盛胜于简明,甚至杂乱而有活力胜于明显的统一。密斯有一句名言“少就是多”,文丘里却认为“多并不是少”。 本书要阐明的概念过于复杂,很难用展览的方式予以表明。本书的论述就像眼前的窗帘一样徐徐升起,一点一点地、论点一个接一个逐渐显现出本书论述的整体。愿读者能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理念,看见窗帘后面的东西! 全书观点清新、论证有力、并配以精美插图,值得建筑专业的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阅读欣赏。
白云翔所著的《民居建筑史话》根据考古发现、文献记载和民居调查,简要系统地叙述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全面扼要地介绍了现存传统民居建筑的主要类型,并阐述了各类型民居建筑的基本特点;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在民居建筑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简单归纳和总结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主要特色和优良传统,并对民居建筑的未来进行了思考和说明。《民居建筑史话》有助于读者对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之历史、现状、未来和发展动因的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