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位于柏林的包豪斯档案馆非常珍贵的收藏资料,包括文件、各种设计成品、研究手绘以及建筑模型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精美地编排,本书从包豪斯流派的起源到后期发展生动并成体系地介绍了包豪斯运动对艺术和建筑深刻的影响力,并对整个流派的重要人物如格罗皮乌斯、马塞尔 布劳耶、康定斯基和保罗 克利等都做了全面的诠释。 在魏玛建校距今已近100年了,包豪斯已然成为世界性的概念和标志。作为艺术设计的开创者,它所倡导的就是现在我们称之为 包豪斯风格 的纯粹的简约主义。包豪斯的教师蜚声世界,囊括了一个时代的艺术先驱,例如瓦西里 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列奥尼 费宁格(Lyonel Feininger)、保罗 克利(Paul Klee)和奥斯卡 施莱默(Oskar Schlemmer)。包豪斯的教学策略主要是由约翰 伊顿(Johannes Itten)、约瑟夫 阿尔博斯(Josef A
路易斯 康,美国现代著名建筑师、教育家、哲学家,发展出一套崭新的理论和造型的语言,为现代建筑注入新的生命。 他不仅是当代建筑师重要的精神导师,还是影响安藤忠雄、改变世界美学的建筑大师。 他追求构筑合理性的设计思维,反对现代主义建筑隐藏构筑逻辑的表现形式。 他是建筑设计中光影运用的开拓者。 20世纪50年代后,路易斯 康的作品相继问世,分散于美国、英国、印度、孟加拉国等国家,例如耶鲁美术馆、理查德医学研究实验室、萨克生物研究中心、菲利普斯 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金贝尔艺术博物馆、耶鲁大学英国艺术中心等。 他的作品往往呈现出服务与被服务的空间组织特征,整合了结构系统、材料、光线、几何原型等于一体。 1971年获美国建筑师协会金质奖章。1972年获英国建筑师协会建筑艺术皇家金质奖章。 路易斯
赖特的这本手绘图集是赖特本人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花了一年的时间整理完成,然后交由德国的Wasmuth出版商于1910年出版发行。本书汇集了当时赖特的全部有价值的作品,图集中的绘画本身也是精美的建筑透视艺术品,成为一代又一代建筑师临摹的范本。据吴良镛先生回忆,杨廷宝先生在推敲国家图书馆设计方案的时候,透视图中的建筑和树木就都受到赖特这本画集的影响,每一个细部都反复打出小草稿,然后再画到正是图纸上去。 通过他的作品,赖特向我们展现了有机建筑和人文主义精神的生命力。
《建筑师王大闳1942—1995》是台湾建筑史学者、评论家徐明松多年来对王大闳建筑成就的研究成果,不仅以专论形式收录了对其中39个建筑案例的评述,更以文献形式详尽记录了王大闳先生的所有建筑作品,以及他在文学方面的创作。读者从中不仅可了解到王大闳建筑实践的特点及演变、一些重大项目的前后始末,更可窥得一位建筑师在动荡大局下的人生际遇。
这本完整而全面的专著从设计的角度对密斯 凡 德 罗的全部建成作品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书中重现了这些作品在当时是如何建造的,并从今天的视角重新审视它们,为读者提供了新的见解,来了解这位伟大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开创性的建筑特质。本书按时间顺序介绍了密斯设计的80个建筑作品以及一个校园规划,并对其中30个作品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分析,首先介绍建筑当时建造的信息资料,随后记录了建筑后来进行的改造,*后将密斯的作品与当代理论相结合进行了分析。书中所有平面图和效果图均由作者卡斯滕 克罗恩重新绘制,所有照片也由作者本人拍摄。
迪埃斯特是一名工程师。在迪埃斯特的时代,很少有人了解他选择的技术 配筋的砖结构,把它用于实践者更是少而 又少。他利用这一结构技术,大胆地创造出与之匹配的结构形式。作为一个建造者,创新是他在结构 科学领域的洞察力的必然结果。迪埃斯特勤奋而多产。虽然他的绝大多数作品是朴实无华的仓库或市 场,但是他把这些平凡的建筑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惊人的空间跨度是它们的典型特征,但并非 其魅力的全部。除了整体的比例、材料的经济性、优雅的表现力和丰富的细部,他的作品*重要的特 征是利用自然光塑造建筑。尤其当光线射入室内时,空间获得了神奇的力量。所有这些,正是一个高 超的建筑师的作品应有的品质。虽然只有寥寥几次机会承担建筑师的角色,但是无可否认,迪埃斯特 就是一位建筑师。
阿尔托是芬兰本土培养出来的建筑师,虽然他多次出国考察学习,也曾在美国执教,受到过各种流派的影响,却没有盲目地追随他人或简单地模仿某种派,而是在学习的基础上独辟蹊径,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他的作品始终密切联系着芬兰本土的实际情况,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倡导建筑多元化的今天,阿尔托的地域化建筑风格和人性化的设计思想对我们有多方面的启示,他的成就对我国建筑界具有特殊的意义。 本书选取了阿尔托的18项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第1章介绍阿尔托的简历,后一章综合分析阿尔托作品的特点、设计理论与思想渊源。考虑到国内关于阿尔托的资料相对较少,在编写过程中尽量把作品介绍得详细些,编入的图片超过740幅,力图使读者清楚地了解作品的全貌,对于尚未去过作品现场的读者尤为重要。
本书是已故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师,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凯文 林奇的经典著作。书中包括对总体设计程序的论述,典型实例的分析和十章相关问题的研究,即用户分析、设计纲要、修建场所和总体设计、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及规划含义、造价估算、发展中国家住宅建设的总体设计、设计战略和环境分析等,各部分都有照片、墨线图和旁注草图加以说明。书后的大量附录论述了专门的技术,提供了详尽的原始资料和标准数据简表。 本书条理清晰、资料丰富,适合建筑规划管理和设计人员以及建筑院系师生阅读,对基地开发、规划设计管理的策划组织以及社区维护管理者,则是简明的专业指引。
这是一本关于当代印度著名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的*建筑理论书籍。基于笔者多年对现代建筑理论的研究和创作经验,通过分析柯里亚的20个代表作品,包括从贝拉布尔低收入者集合住宅到纽约的印度驻联合国代表处,并结合多次实际考察,探讨了其作品的建筑形式和空间结构中蕴藏的开放空间网络理论。本书同时系统地总结了印度现代建筑发展的历程,指出如何基于传统建筑精神结合现代建筑理论弘扬本土建筑创作。全书包括60幅以上分析建筑开放空间构成的计算机分析图以及400幅以上的精美图片、草图,对于我们全方位地了解柯里亚的设计手法和思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杨廷宝是中国建筑巨匠,与梁思成、童寯、刘敦桢并称“建筑四杰”。作为 批留洋建筑师,杨廷宝接受过严格的西方建筑教育,亦熟谙中国古典建筑做法,为探索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建筑做出了毕生努力。长久以来,由于他本人及家人的内敛谦虚,且社会方面的宣传不多,以至大众对这位中国建筑大师认知度低,只知其作品,而不知其作品出自他之手。 了解一位建筑师 的途径就是认识他设计的建筑。杨廷宝一生设计了120项作品,在建筑师中可谓高产。这其中有超过半数(67项)是为南京设计的,现存南京杨廷宝建筑又有近一半(33项)的传世杰作,已作为珍贵的建筑遗产,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建筑文化的代表即为南京的民国风貌建筑。这类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以前没有,以后也不会有,这也成为国人眼中南京的代表,为游人所
赵元超编*的这本《天地之间(张锦秋建筑思想集成研究)》以 张锦秋星 命名仪式暨学术报告会这一 文化事件 为契机,梳理了张锦秋院士半个世纪的建筑创作与实践,结合她对和谐建筑及城市特色的理论研究,初步整理出张锦秋院士系统的建筑思想,并汇集新时期建筑界对于 承继与创新 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现代建筑大师之一——芬兰人阿乐瓦·阿尔托是一名影响力深远的多产建筑师,同时也是一位设计天才。他以结合自然环境的建筑设计,为现代主义建筑作品了独特的贡献。阿尔托的设计受到诸如芬兰的风景、包豪斯和古典主义等多方面影响,在此基础上,他融合原始的混凝土与木材、铜与砖以及体量与形态等素材,提炼出一套有机的设计词汇。他对功能和使用方面的尊重,也使他获得了在建筑和家具设计方面的永恒声誉。 本书中详述了阿尔托重要的33个作品,包括玛丽娅别墅、珊纳特赛罗镇中心、麻省理工学院贝克宿舍以及“阿尔托花瓶”等。这些作品由从事阿尔托研究的学者约兰·希解剖学特选出,并由普瑞特学院的迈克尔·特伦彻教授撰写序言。 本书以丰富的彩色照片及设计图纸,回顾阿尔托的整个职业历程。从20世纪20年代他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作品直到
《维奥莱-勒-迪克建筑学讲义(上下)》是尤金- 埃曼努力·维奥莱-勒-迪克重要的著作之一,是以作者在1857年作为巴黎美术学院的教授时所写的讲义为主,又收录了他之后的一些文章而形成的。本书分两部分,共二十讲。部分按照历史的顺序,梳理了原始时代、希腊罗马、拜占庭、中世纪、文艺复兴到19世纪的建筑的特征及建筑设计的法则;第二部分则以构造、建造、教育、装饰、雕塑、家居建筑及建筑的竞标和施工管理等专题分别讨论。 本书对我国建筑理论的发展将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迪借鉴价值和指导作用,为我国建筑史和相关专业在校学生提供指导。
曼纽艾乐一高童透过其设计作品深刻表达了建筑的人性层面,她不仅将空间的实用性与使用者的需求牢记在心,将其融八方案的构思之中,同时她更赋予这些相关构思一份特殊的含义。 其建筑的人性层面来自于她为人们塑造出的生活环境,一个能够让个人与他人产生互动、让城市与其建筑物结合、让设计作品与其观众对话的整体性场所。 然而高童的建筑并不仅仅追求一种无所名状的、被动的凝视与幸福满足,它更是为了建立一种充满波动的关系而存在:运转各种可能的冲突、对立、批判与叛逆。 这种设计态度使得她的建筑经常往返摆动于”对过去的眷恋与对极致现代的向往”之间,是一种着迷于各种参考对象的丰富性、驰骋在无限变化的色彩与形体当中,也投身于现代科技虚拟幻景里面的建筑,却不曾远离空间的”使用者”与身处其中的”个人”,不曾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是著名的现代建筑先驱,一生的作品有800余项,建成并保留完好的建筑约400余幢,现已成为宝贵的现代建筑遗产。他的作品如草原住宅、流水别墅在国际建筑界享有极高声誉,他的有机建筑理论在现代建筑运动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赖特不仅是一位建筑天才,也是一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与众不同。本书作者自1998年至今4度赴美考察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作品。本书介绍了赖特的13项作品,不仅因为这些作品具有代表性而且资料也相对丰富。考虑到国内部分读者对赖特之前的美国建筑了解较少,本书章扼要介绍赖特成名之前的美国建筑界,有助了解赖特成功的背景,本书后一章综合分析赖特的设计思想与有机建筑理论。为了弥补国内介绍赖特作品的资料还相对较少的现状,本书作者在编写过程中尽量把作品介绍详细些,编入的图片超过700幅
克雷格·霍德盖茨和冯心明不仅是美国当代重要的建筑师之一,而且他们还是美国建筑教育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在近十年里完成了美国电影礼堂、洛杉矶公共图书馆和好莱坞碗形剧场等项目。获得了来自美国艺术与人文科学院的建筑奖并多次获得美国建筑师学会奖。本书详细介绍了霍德盖茨+冯事务所的二十余个设计作品,书中收录了大量的工作草图和设计过程中的电脑模型分析图。本书对于国内的规划师、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以及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本书适用于建筑师以及建筑专业大专院校师生。
本属首次集中介绍了中国颇有影响的24位女建筑师代表性作品。书中特别介绍了她们的建筑创作观和设计哲学,是她们创作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包括*位女建筑师林徽因、中国*代女建筑师张玉泉等建国以前的女建筑师,还有与中国一同成长起来的一批女建筑师。本书适用于从事建筑设计的专业人士,尤其是女设计师,以及对书中收录的女建筑师感兴趣的一般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