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建筑史上,还是在人类的文化想象中,私人住宅都占据着一个独一无二的位置。它既是心灵的庇护之所,也是遮风挡雨的藏身之地;是家庭的交流之地、活动的场所,是生活、工作、吃饭、睡觉的地方;既是公共领地,也是私人领地。 整个西方世界,私人住宅的流行在20世纪以来盛行不衰。正如美国建筑评论家泰伦斯?瑞莱所指出的,构成私人住宅发展基础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结构 私密性,生活与工作的分离,家庭及家庭生活本身的特性 全都彻底改变了。 这是本书《导言》里的一段话,也是本书产生的背景。 本书选入世界各地 美 的100座住宅; 美 的标准,就是设计与场地、环境、材料的完美结合。而从中也可以看到,住宅设计的不同途径在世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如在美国,一幢私宅被看作是一个强有力的成功标志;在澳大利亚,住
赵冰、王明贤主编的《冯纪忠百年诞辰研究文集/冯纪忠研究系列》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中国现代建筑奠基人,中国城市规划专业和风景园林专业的创始人,同济大学教授冯纪忠(1915.3.19-2009.12.10)先生代表作品的研讨论文合集,书中包含了大量精彩照片。
本书选择了九位世界*建筑大师,以及他们在中国设计的九座重要建筑,通过影像记录这些大师与中国共同完成当代建筑奇迹的故事! 这些建筑师分别来自英国、法国、荷兰、瑞士、澳大利亚、美国、日本等国家,他们设计的这些建筑则从1978年的香山饭店起,直到今天的奥运建筑,整整跨越了三十年的时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向世界迈进的印证。
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编的《中国绿色建筑 (2017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系列报告)》是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组织编撰的第十本绿色建筑年度发展报告,旨在全面系统总结我国绿色建筑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指导我国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建设、评价、实用及维护,在*大范嗣内推动绿色建筑发展与实践
邵韦平主编的《BIAD**工程设计(2014)》收录了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BIAD)2015年评选出的**工程。书中作品内容丰富,主要集中在公共建筑、商业建筑、文化建筑等几大类。本书以项目申报资料与回访实际效果为依据,从BlAD品牌建设高度出发,对建筑的设计创新、功能布局、造型设计、结构选型和机电系统合理、经济环保、工程控制力与完成度、使用感受等多方因素进行了全面综合的评估,务求使评选结果客观、公正。
青岛里院是青岛地区一种因历史原因而形成的居住建筑集落形式。从整体上看,具有相同的院落围合式特征。从个体间的对比来看,由于不同殖民国家分别建造,导致各里院建筑在空间尺度和建构特征等方面呈现了差异性。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青岛地区的里院建筑由于无法保证良好的居住生活需求,正在逐步的进行改造和新建。这些珍贵的历史建筑快速的消失对我国传统集落研究工作来说是巨大的损失。 基于这样的认识,《青岛里院》一书中全面的搜集了现保存良好的里院建筑的图像资料。通过对比分析,以*说明性的图片来呈现青岛里院的共性与差异性。通过这些图像配以简要的文字介绍和说明,可以从多个角度读解出里院的空间特征以及不同国家建造尺度、美学偏好等内容。 本书对调研成果采取的呈现方式兼具了学术研究成果和科研资料两种特征,这样
本书是建筑师与多学科的研究者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理论与实践经验总结而成。本书以大量图片和简明扼要的文字介绍了建筑师们利用现代建筑语言和环境结构对建筑及其所在地域环境所进行的详细分析和研究,以及建筑师们用脱离传统的研究方法在建筑理论和建筑实践方面所进行的工作。本书特点及创新之处在于它从历史、文化、地理等多层面对建筑及其环境进行了探讨,它抛弃了传统上将城市从版图上和将规划从建筑中区别开来的作法,对这些建筑师们来说,城市中心区和郊区、城市和乡村只是同一版图上的不同位置而已,它们既有自己的特征,又与其他方面有着广泛的联系和从属关系。本书具有较新的设计思想和新的涵义。对建筑师、规划师、室内设计师、古建筑保护等方面人士及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具有很好的参考、借鉴作用。 本书适用于建筑师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建筑系、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系、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学系、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建筑设计作品。
本书介绍了美国波士顿的dA 事务所的近期作品,他们的业务范围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以及家具设计。本书详细介绍了dA事务的二十余个设计作品,书中收录了大量的工作草图和设计过程中的电脑模型分析图。本书对于国内的规划师、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以及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2012全国建筑院系建筑学优秀教案集》讲述进行了九年的“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作业观摩与评选”在2011年落下了帷幕。2012年第二届“全国建筑院系建筑设计教案和教学成果观摩与评选”的活动顺利召开。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编著的此书将这次评选活动的优秀教案集结出版,除了选录了评选时展板展示的内容外,还让各位获奖老师将他们的教案再次浓缩成文字,方便他人学习借鉴。并配备光盘,让读者可以全方位的仔细研究优秀作品。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及十八大精神,促进中国建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鼓励青年建筑师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筑理论和实践道路做出贡献,中国建筑学会于1993年创办了“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今年是第九届,全国共有19个省、市、自治区的67所设计单位的162名青年建筑师参与申报该奖。13位建筑学界著名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遵照公开、公正和公平的评审原则,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确定66位青年建筑师为此届评审的获奖者,经过公示,没有异议,终确定上述评出的青年建筑师为“第九届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正式获奖者。 从第九届青年建筑师奖的申报材料看,总体水平较高,申报的地区范围更广,申报者的人数更多,参与意识更强,更可喜的是边远地区及民营设计团队青年建筑师踊跃申报,并展现了他们尊重传统、勇
《建筑地图:上海》中建筑的选取原则为:①著名建筑;②著名设计师(设计单位)的代表性建筑作品;③优秀历史建筑;④作者认为有价值有特色的建筑。其中还包含少量正在建或即将建的建筑,并加以标示。其中所有场馆均附有照片,并将永久性建筑加以特别介绍。我们亲自走访每一个列在书中的建筑,进行资料收集、拍照、绘制图表,并在必要时与相关部门直接沟通联系,力争获取比较权威的手资料。对于收录入书中的建筑,主要介绍其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关于建筑与环境基本信息,包括建筑名称、用途、地理位置、开放时间及电话、公共交通及停车场等建筑自身特点则包括设计者、建成时间、面积、层数、结构等,后还附有一个简短的介绍。
《日本建筑院校毕业设计优秀作品集(3)》收录了日本112所建筑院校本科毕业生的优秀设计作品130件,每个作品除了平、立、剖面图和效果图外,还有“设计者的话”和“推荐者的话”。设计者讲述了作品的设计概要、主题与构思的出发点、创意与方法、作品总数、创作天数、费用、创作回顾、给学弟学妹的建议等,其中包括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推荐者对学生作品进行了点评、推介。 《日本建筑院校毕业设计优秀作品集(3)》收录的作品包含着日本建筑院校毕业生丰富的创意、新颖的观念、对周围环境的客观认识,以及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读者可以通过这些作品,感受一下日本学生的卓越创意、奇思异想,以及客观务实、精益求精的慎密严谨态度等等。打开本书如同进入琳琅满目的创意博物馆或绚丽多彩的创意花
这本《AA创作(英国AASchool*作品集1)》由英国建筑联盟学院所编。全书用数百张绘图、模型、装置、照片和其他记录世界国际化和实验化的建筑学院的材料,为读者提供了英国建筑联盟学院(AA)2009~2010学年的作品回顾。AA600多名全日制学生的作品从小规模的研究和绘图到1:1比例的工作原型、交互式媒体和建筑装置各异。《AA创作(英国AASchool*作品集1)》不仅限于AA伦敦方面的项目,还收纳了学院在多塞特虎克公园校区和研究组计划以及与2008年启动的涵盖四个大洲的AA全球访问学院相关的不同设计工作坊和公共事件。
在社会、经济与环境激烈变革的今天,日本设计一直坚守自己的企业理念和基本价值观。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创造建筑环境.更重要的是为客户创造更高的价值。 日本设计是一家强调作品的个性化、多样化的设计集团。针对现代建筑所面临的世界性问题我们随时可以作出全面、迅速的反应.并运用丰富的知识、技术经验以及敏锐的感官去迎接各种挑战。 早在1968年我们打造了日本座超高层建筑.从那时起我们从未停止过在建筑领域的创新和开拓。 2008年为了更好地引领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环境的建设.我们成立了CEDeMa(环境创造管理中心)。 今后.作为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我们将一如既往为客户创造更高的价值而努力。
《从西湖到西溪(2012八校联合毕业设计作品)》由裘知、许懋彦、张彤、张建龙、孔宇航等所著,本书记录了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八所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从西湖到西溪:杭州新西泠印社建筑方案设计”的教学内容。该课题包括建筑室外环境设计和建筑单体设计两部分内容。学生从对城市环境与自然景观环境的理解出发,通过现场调研、问题分析、项目策划,提出建筑总图设计方案,然后进行建筑形体、建筑内部空间、建筑立面以及建筑结构等的详尽设计,并完成基地总体模型与单体建筑模型的制作。《从西湖到西溪(2012八校联合毕业设计作品)》内容有教学过程的介绍,教师的解题,作业的评析以及100份精彩的毕业设计,可供国内外建筑院系建筑学教学交流、参考,
李早主编的《融合创新(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学生作品集)》这部作品集,是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1979年恢复招生以来教学成果的集中展示,其中精选了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以及广告学等7个专业的国内外竞赛获奖作品和**课程作业。这部作品集如同一部发展史,记录着建筑与艺术学院几十年来紧跟时代,秉承创新思维的办学思想和专业领域的拓展过程,记录着建筑与艺术类5个一级学科近年来水乳交融、多元创新的学科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提升之路。作品集中的部分作者,目前已经成为业界知名的设计大师或是高等教育工作者,*有众多校友活跃在国内外设计前沿,展现着合工大建艺人的风采。
超越建筑本身狭窄的思维范畴,从非建筑的角度思考建筑,将使建筑获得崭新的发展可能。然而新的观念及途径并非像传统的建筑知识或技能那样,通过学习便能掌握,相反,需要永远置身于开路先锋的位置不懈地探索开拓,才能得到一点一滴的收获。因此,我们试图通过展览的方式,激励建筑学及相关专业的青年学生从新的角度思考建筑,培养基本的建筑设计的探索求新精神。从参展的约200件作品来看,不仅数量远远超过了我们所预期的总量,而且这些作品所反映出的设计思路的广泛程度超出了*建筑理论的范畴。在本书中尽管我们试图从17个方面归纳阐述这些作品的不同设计思想,但即便属于同一类的作品,仍然具有其独特的视角和新的见解。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在某种程度上带有未来遐想的建筑思想观念展示,其中某些探索更是令人激动,耐人寻味,让人们
崔愷主编的这部《作品2010—2011: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作品选》展现的78个项目,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数百位建筑师、工程师近年来的辛勤之作、用心之作。作品分布于全国多个城市,类型丰富,规模不一,风格多样,符合当地城市社会丰富多样特色发展的需要,显示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CADG)不拘一格多元化创作的进步。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批年轻建筑师、工程师的成长,可以说这是个性化工作室机制的必然,是学术开放的表现,也是研究型设计的成果。我以为,因时因地制宜、百花齐放的创作价值观应是CADG长期坚持的主张。
本书以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本科教学课程体系为基本结构,收录以2007年为主的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优秀学生作业,全书分为造型基础课程、设计初步课程、建筑基础课程、建筑设计八大板块,兼顾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三个专业方向的教学。每个板块的构成包括课题介绍和作业案例。以图为主,图文并茂;文字部分中英文对照。本书较全面地向读者呈现了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本科教学的成果,其办学思路与教学特色可窥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