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 Platform )是由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 GSD )主持的年度系列出版物,旨在对过去一学年内的学生作业、学院事件、讲座、展览等进行摘要性记录。 本书为《平台》系列第九期。它以艺术领域中的 静物 概念为出发点,重构并记录了 GSD 在 2015 至 2016 年度的诸项成果。模型和学生作品(包括毕业论文和草图)被巧妙地重新组织,并以在 18 和 19 世纪欧洲绘画中、在传播广泛的宣传广告中、在当代艺术中及其他语境中出现的静物的方式,被呈现出来。这些图像不仅展示了 GSD 学生一年来的丰硕成果,更重要的是,借助多重阅读、清单罗列和对形式的独特诠释,它们挑战了常规的建筑记录方式。 本书也是 同济大学出版社 光明 城 建筑教育前沿丛书 之一。
本书实际上是一部专论屋面细部设计的参考手册。作者从数不清的信息资源中筛选出有用的内容,将其组成15章,内容包括历史,设计理论,屋顶板,石油沥青复合屋面系统,煤焦油沥青屋面系统,屋面面层及涂层,屋面油毡、屋面保温材料,改性沥青卷材,金属屋面系统,瓦、铜板和石板屋面,屋面泛水,以及系统评估,标准,系统的定义,选择、设计和说明等。本书在详尽的数据,完善的设计方案、实用的构造图例,以及系统设计理论的基础上,介绍了当今所能设计的大部分重要的屋面系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材料和系统能和谐地工作,而有些不相容而失败。本书还从 绿色设计 的理念出发,考虑了环境的因素,如考虑到材料的可循环使用性能、有害材料、使用寿命预测及解决方案和设计决策等。
这本书可以看成是作者多年从事可持续建筑设计和顾问工作的经验总结。与其他同类书籍不同,本书更多的是从建筑师和可持续建筑顾问的角度来探讨怎样将光环境模拟真正引入到实际工作中来。 本书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建筑光环境模拟的基础理论和工程实践经验,同时配有大量实战案例和视频教程以帮助读者理解和熟悉。
。。。
。。。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中国近年来城市地下空间的数量和规模明显增长,但关于地下空间室内设计的专门论述尚较少见。本书主要从室内设计学科的角度出发,详细分析了地下空间室内设计的原则,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方法
本书将自身定位为一系列探讨规划、设计、施工等各领域可持续性问题的专业书籍,其目的在于聚焦当前的工作现状,为读者在纷繁复杂的建筑解决方案的理念与方法、材料与产品、辅助性服务设施、法律与标准等诸多方面给予指导。 本书为本系列丛书的本。本书分为两部分,部分重点探讨对可持续建筑的国际认证,此后接着探讨了建筑材料的能源平衡、生命周期成本以及回收和处理问题。所选建筑案例涵盖多种建筑类型,既包括小型木质公司总部大楼,也包括用玻璃建成的投资银行大楼等。 第二部分重点探讨了涉及可持续性的多样化问题,如木质结构或木质产品的可持续性如何?气候变化对建筑设计有怎样的影响?在阿布扎比沙漠中建造一座零碳城市,你会如何规划?正文中还介绍了马斯达尔城背后隐藏的各种不同可持续性工艺技术,并在“背景”部分介
本书以现代建筑门窗幕墙新材料与新技术应用为主线,围绕其产业链上的型 材、玻璃、建筑用胶、五金配件、隔热密封材料和生产加工设备等展开文章的编撰 工作,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行业前沿资讯,引导企业提升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能 力,在产业优化升级中占领先机。同时,还针对行业的技术热点,汇集了B IM 技 术、建筑工业化、建筑节能等相关工程案例和应用成果。 本书可作为房地产开发商、设计院、咨询顾问、装饰公司以及广大建筑门窗幕 墙上、下游企业管理、市场、技术等人士的参考书,也可作为门窗幕墙相关从业人 员的专业技能培训辅助教材
本书简明扼要地运用图文方式介绍了照明设计基本知识,系统地收集了国内外精彩的建筑艺术照明设计实例多幅,从技术上和艺术上,如设计理念、要领、手法及其结果等方面一一加以阐述,可供同行读者借鉴、参考。这些内容一定会使读者耳目一新,充分体会到光的魅力所在! 全书共分两篇。篇基础篇,为四章十一节;第二篇范例篇,为五章十六节。本书的特点是采用以图为主,文字为辅的表达方式,将本书描绘得生动形象,更有吸引力的是汇集了当前国内外建筑技术照明和艺术照明的先进成果及优秀工程设计精华,不仅有很高的艺术欣赏性,更具有较深的理论研究和学术价值。资料翔实珍贵,是一部集照明技术和照明艺术为一体的实用著作。 本书可供建筑照明设计、研究、教学、管理,建筑装饰、广告制作、形象设计等科研和技术工作者使用,也可供艺术
中国建筑学会希望通过青年建筑师奖这个平台,让更多青年建筑师能够为本行业和社会所了解,也希望有更多的青年建筑师能脱颖而出,并以更广阔的视野和胸怀,勇敢地走向世界。国际建筑师协会(UIA)第24次大会将于2011年在日本东京召开。值此盛会召开之际,中国建筑学会编辑出版此书,一则作为向国际建筑师协会及第24届大会的献礼;二则通过此书向外展示中国当代的建筑师和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以青年建筑师为代表的中国建筑师的设计水平,以期促进中国建筑界和国际的交流;其三,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在人类生存环境面临巨大威胁和挑战、在全球化浪潮对文化多元性造成巨大冲击的今天,更需要世界范围的同行们加强相互的交流和合作,此书的编撰出版,正是希望能够在更深、更广的层次上让世界同行们相互了解,促进全球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