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施工资料管理》适用于高职高专市政工程专业的学生及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资料员、监理员和质量监督管理人员使用,同时也可以作为成人高校相应专业的继续教学与职业培训教材。
..
本书根据全国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指南》中对本课程的要求编写。其内容包括:化学热力学基础、溶液理论、化学平衡与相平衡、化学动力学基础、电化学、胶体与表面现象。在满足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提供了物理化学简史及相关研究的最新内容作为扩展阅读材料。 本书可作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水务工程、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环境保护科技人员的参考书。 为便于教学,作者特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电子课件,如有需求,可发邮件(标注书名、作者名)至jckj@cabp.com.cn索取,或到http://edu.cabplink.com下载,电话:(010)58337285。
1)目前,国内外许多厂区、居住区和商业区的道路和地面,以及城市道路在竖向方面存在较多问题,主要体现是道路和广场不平顺,局部坡度太陡--不安全,尤其是积水现象较严重,这有施工和监理方面的问题。但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1)业主和设计师不重视道路和地面竖向设计,例如,上海马拉松比赛的终点处,其路边积水。2)作为工程的龙头,设计师对道路和地面的竖向设计原理及方法不了解,例如,在平坦地区,有的设计师将道路交叉口故意定的*,这违反城市道路竖向设计基本规定。 2)此外,《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对锯齿形边沟的规定也存在问题,《民用建筑工程总平面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深度图样》将一些错误的做法当作范例。 3)上海迪斯尼,业主很重视道路和场地的排水,但设计师为了排水,将
本书编委会汇集了大阪大学、东京理科大学、清水建设、三菱地所设计等众多专家教授、行业内的技术人员。以问答、图解的形式介绍空调、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知识,非常适合高职高专、本科低年级学生、初入行业的技术人员使用。 本书编委会汇集了大阪大学、东京理科大学、清水建设、三菱地所设计等众多专家教授、行业内的技术人员。以问答、图解的形式介绍空调、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知识,非常适合高职高专、本科低年级学生、初入行业的技术人员使用。
《国外城市设计丛书:交往与空间(第4版)》着重从人及其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求这一角度来研究和评价城市和居住区中公共空间的质量,在从住宅到城市的所有空间层次上详尽地分析了吸引人们到公共空间中散步、小憩、驻足、游戏,从而促成人们的社会交往的方法,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尽管欧美各国的具体条件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但《国外城市设计丛书:交往与空间(第4版)》所讨论的问题是世界性的,我们一定会从扬·盖尔先生的研究中得到有益的启示,促进我国城市规划和设计水平的提高。
本书共分三部分,突发事件与避难,避难场所规划设计和防灾公园规划设计。以国家标准《城镇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为依据,论述了城镇重大突发事件是灾时避难和规划建设城镇避难场所系统的根本原因;规划设计城镇防灾避难场所的依据、程序、方法、注意事项与技术指标;防灾公园在城镇避难场所中的地位、功能及其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程序、要求与安全注意事项等。规划设计城镇防灾避难场所“以人为本”,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和统筹规划等基本原则,构建城镇灾害应急管理的基本理论框架,强调城镇灾害综合管理以及国家标准《城镇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在规划设计城镇防灾避难场所中的主导作用。
张俊新编*的《手把手教你给水排水设计》根据《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 2003(2009年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 2014、《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 50974 2014等现行标准规范编写,主要内容包括:建筑给水系统设计,建筑消防给水系统设计,建筑热水供应系统设计,建筑饮水供应系统设计,建筑排水系统设计,建筑雨水排水系统设计,建筑污废水提升、处理和中水系统设计,专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等。 本书适用于初涉机电设计岗位的人员以及从事给水排水工程设计、施工等的专业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时参考。
书根据我国建设工程监理的现行法律法规及相关规范,结合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改革及专业评估认证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给水排水工程建设监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密切联系我国城乡建设中给排水工程实际,具体分析了监理实际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全书共十一章,内容包括:绪论、监理工程师与工程监理单位、给水排水工程建设监理合同、给水排水工程建设监理目标控制、给水排水工程建设监理程序和组织、给水排水工程建设监理规划与实施细则、给水排水工程设计阶段监理、给水排水工程施工招标阶段监理、给水排水工程施工阶段监理、给水排水工程建设监理实例和涉外给水排水工程建设监理简介。另外,书后附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对工程监理的规定、《工程监理企业
本书从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五个方面,落实 渗、滞、蓄、净、 用、捧 的海绵城市建设方针。力求全面地、系统地为大家介绍海绵城市建设的由来、理 念、内涵和技术。本书共四章,具体内容有:海绵城市建设概述、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内涵、 海绵城市建设案例分析和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技术。 本书可作为海绵城市建设普及读物与工科类高等学校学生入门教材,也可适用于相关 专业技术人员阅读使用。
本专著是一部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十分紧密的专业性书籍。 1)独特的视角: 本专著从 工艺强化 这一独特视角将目前前沿的载体生物膜组合工艺,主要包括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活性污泥 (MBBR/AS)组合工艺和膜传氧生物膜反应器/活性污泥(MABR/AS)组合工艺,归为一类,为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的现实需求提出了工艺可行且经济合理的解决方案。 2)深入浅出的风格:本专著以泥龄这一基本设计参数为出发点并贯穿全书,定性定量的解释了载体生物膜强化的基本原理,即载体生物膜的生物强化作用(或接种效应)。本专著进而结合工程实例与软件模拟,详细阐述了载体生物膜组合工艺的工艺优势及设计。 各章节由浅入深,逐步展开深入,引人入胜且便于理解。 3)\t专业性强:本专著不仅从 工艺强化 的角度论述了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活性污泥(
陆绍鑫主编的《建设项目咨询与评估》依据国家现行法规,结合大量工程实例对以下内容进行了详细论述:(1)政府投资项目立项文件的构成、形式及管理,(2)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及评估方法;(3)道路工程初步设计及概算的审核方法。《建设项目咨询与评估》适于设计、施工、监理、造价与投资控制、咨询、项目管理与开发等人员,以及大专院校师生使用和参考。
王晓宁、盛洪飞编写的《道路交通环境保护》根据我国道路交通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系统介绍了常用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国内外道路交通环境保护的发展概况、道路交通对环境的影响分析、道路交通污染调查与分析、道路交通环境影响预测、道路交通环境影响评价、道路交通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等内容。此外,《道路交通环境保护》对常用的专业英语词汇、环保知识及相关法律条文进行了总结归纳,给出了学习提示。《道路交通环境保护》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特点,涉及道路、交通、环境等相关专业。本书可作为本科生、研究生学习道路交通环境保护等课程的教材,也可供从事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道路交通环境影响评价的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立足于河南省境内京广高铁石武段和郑西段典型站点地区的空间开发,走访各个站区获取*手资料。首先从区域、城市和站点地区三个层面空间变化展开相关理论研究,对不同层级背景的空间变化进行推断,重点分析了高铁站布局对设站城市空间的影响以及和城市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其次对研究案例的站点周边空间变化特征以及站城空间关系变化进行比较、归纳和分类,总结站区空间形态变化的一般规律,对站点地区空间形态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其次论述了高铁对于低碳城市的发展作用以及合理的站区空间形态的探讨;*终针对我国现阶段高铁开发建设实践中存在和潜在的现实问题提出高铁站点地区空间规划的思路和优化策略。
城市照明实用手册系列丛书以《城市照明规划设计规范》(报批稿)、《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15)、《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2008)、《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CJJ89-2012)、《高杆照明设施技术条件》(CJ/T457-2014)等标准为准绳,组织国内一些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设计、施工管理丰富的实践经验人员编写完成。本系列丛书系统介绍了城市照明规划设计、道路照明和夜景照明工程设计、城市照明工程施工管理和竣工验收、日常运行、维护管理等相关内容。本系列丛书叙述内容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实用性,不仅可供城市照明行业设计师、施工员、质量检验员、运行维护管理人员学习参考使用,也可作为城市照明工程安装和照明设备生产企业有关技术人员学习参考用书和岗位培训教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快读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特色不足、公共空间破碎、城市景观混乱、历史街区保护不力、空间环境品质不高等诸多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乃至普通市民的反思。
本书首先反思了诸多现代城市空间同质化,记号化,全球化的问题,充分解析了地域识别性(包含可视性,场所感,空间生存性)和可持续性(含环境,社会,经济三层面)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建立了崭新缜密的分析结构基础(第1章),然后客观比较了瑞士和日本两国城市更新的实例(第2,3章),并加入了瑞日城市规划各立场人员的采访,深入剖析了实例的开发过程中地域识别性与可持续性的关系(第4章),*后通过作者缜密而系统的总结梳理(第5章),论证了利用国家及地域的特性进行城市更新,进而实现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呼吁城市规划恢复人的主体性,让人们真正感受到统合时间和场所的,感受到在可持续发展性城市空间中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