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真是 寸草有致,片石生情 ,虽 半亩方塘 ,却追求 天光云影 之意境,极富诗情画意,走进中国园林就如同走进了中国艺术的殿堂。在本书中,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将文史知识与园林建筑理论结合起来谈,结合不同地方的园林,系统论述中国造园理论诸如立意、组景、动观、静观、掇山、理水、建筑、栽植等,本书既可说是园林理论著述,也是婉约清丽、畅快明达的文学小品。因此,本书可说是中国园林*的导游。
作者长期着迷于研究中国园林、山水画及其与建筑的关系,并用绘画的方式研究建筑,近两年来画了大量独特精美的 建筑山水画 ,在豆瓣等网络平台具有颇高人气。本书是作者次正式集结出版的画作《幻园》的第二版,《幻园》版销售状况良好,取得了较好的效益。本次第二版在版的基础上改进装帧方式,预期也可获得良好的市场效益。
风水是中国古代选择处理建筑环境的独特方术,曾对传统建筑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其中迷信与科学混杂,糟粕与精华共存,历来评价毁誉交加。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建筑理论界学术氛围的变化,风水被“重新发现”,引起关注。本书汇集了有关风水研究及评价的学术论文23篇,涉及风水的渊源沿革,流派宗旨,哲学、美学和科学内涵,以及在建筑领域如城镇、宫宅、陵墓等选址、规划设计及营建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可裨益有关人员深入理解传统建筑文化和风水的关联及其存在原因与价值,予以批判研究和扬弃。
本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主旨。其目的在于求得一个概括、精练、典型而又不失其自然生态的山水环境,使人工创作合乎自然之理,获致天成之趣,使园林中的建筑美与自然美相融糅,达到天人谐和的境界,这也是中国风景式园林的灵魂。本书作者周维权,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在业界享有盛誉。书中选取周维权有关古典园林的一些文章汇集成册。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既回溯中国园林史,又阐发园林艺术的精髓所在,下编着眼于名山风景区的园林,表达园林建设与自然山水协调、融合的理念。 中国自上古以来便利用并摹仿自然山水而造园,到唐代,写意山水的画理与造园实践相结合,渐成园林建造的章法。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随意又灵活,因园主居住、游憩之需而建置,在这众多的屋宇房舍间穿插山石花木,以折曲通幽的道路
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悠久的造园历史,从最初利用自然山川,到叠石理水人工造景,运用 移步换景 曲径通幽 柳暗花明 巧于因借 诸多手法,最终达到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是将自然 天工 与 人巧 营造相融合达到的最高意境。本书收录了罗哲文先生多年研究中国园林领域的成果,从文献记载与现存园林的角度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梳理,并以故宫内四大花园、北海、颐和园等皇家园林为例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古典园林,辅以百余幅四季园林实景图片、手绘复原图、平面图、鸟瞰图等,形象直观地展现出中国园林的独特魅力,是系统了解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典范读物。
本书是建筑学家、园林学家曹汛先生多年研究成果的首次结集。本书收录《陆游〈钗头凤〉的错解错传和绍兴沈园的错认错定》《石涛叠山 人间孤品 :一个媕浅而粗疏的园林童话》等曹汛先生的代表性文章,材料翔实,证据充分,纠正了流传数十年、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大错案。 破旧 之外更长于 立新 。本书不仅对中国古代造园艺术进行了精到的介绍,还将园林建筑纳入艺术的视角加以审视,对园林建筑艺术进行总结,提纲挈领地论述了中国园林的历史脉络、艺术特征和国际地位,奠定了风景园林历史理论的基础。更难能可贵的是,本书还对一些造园名家加以介绍,本书收录的对计成、张南垣、叶洮和戈裕良等造园名家的研究,展示了中国园林艺术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的蓬勃气象,议论精湛,见解高妙,从中可领略一代学人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的淳
在中国传统园林研究的星河中,莫伯治院士无疑是一颗耀眼名星。他从1958年到2003 年,一直潜心钻研,将心血倾注于园林研究,铸就这部经典著作。 书中,他对古典园林的剖析丝丝入扣,带领读者穿梭于昔日旧园;对当代岭南庭园的发展见解独到,清晰指引设计方向。其创作实践与思维的回顾,更是珍贵的经验宝库。 他与夏昌世教授合作的 岭南庭园 一文,堪称庭园研究领域的 传世宝典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莫伯治先生关注到鲜为人知的行商庭园历史。这段 古代史不管,现代史也不管 的园林断代史,融合了中原园林底蕴与岭南建筑装饰艺术的独特魅力,大胆探索中西合璧,却长期被低估。而莫伯治先生的这本书,恰似一把钥匙,试图打开行商庭园尘封的大门,让这段园林历史重回大众视野,为岭南园林研究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书围绕 唐诗 园林景观 审美建构 展开,分析了唐代园林的景观化特征、景观体系建构和景观建构艺术,并对唐诗与唐代园林景观之间的审美建构关系进行重点呈现,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唐诗与唐代园林景观的诗意化、唐诗与唐代园林景观审美概念的形成等问题。唐诗,不仅具有重要的保存园林文献的史料价值,而且在园林景观审美建构中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这也正是唐诗美学功用的最佳体现。
《论园》是著名的建筑大师、中国园林研究的开创者童寯先生多篇园林文章的合集。他以精到和洗练的笔法,对中国园林和世界园林的历史、特色和区别,以及中国园林对东西方园林的影晌,加以详尽的论述。这13篇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其中一类是基于世界文化视角对于中国园林的审视,除*篇《中国园林 以江苏、浙江两省园林为主》的主要意图是在向世界介绍中国园林之外,《〈中国园林设计〉前言》、《中国园林对东西方的影响》则是从中外对比的角度介绍并分析中国园林的特殊性。而《造园史纲》则可看作是一部极简园林史,为中国园林研究提供了一种世界园林及造园历史的基底。另一类则是以《江南园林》《石与叠山》《苏州园林》《亭》等专题文章为代表,着重探讨江南造园中的技术问题。 童寯先生对于江南园林的研究进入到江南园林的深
本书是夏昌世教授多年来艺海拾贝,累积成篇,作为岭南新建筑拓荒者的思想及创作的珍贵资料,亦是我国园林研究的重要成果。 夏教授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不只囿于怀古,而是吸收丰富素材,孕生现代建筑创作新风格。全书分为八篇,其中专设 南北造园风格及其特点 章节。早在20世纪30年代,作者就曾与梁思成、刘敦祯、卢奉璋先生一起,考察江南一带的私家园林,50 60年代又做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因此,此章论述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启发性,它传承、发扬和发展了以《园冶》和计成、李渔等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园林学理论和实践的精华。 夏昌世教授于1995年出版的《园林述要》一书,被业界堪称为《园冶》的 现代版续编 。本书在《园林述要》的基础上重新整理,传承、发扬和发展了以《园冶》和计成、李渔等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园林学理论和实践的精华。
《乌有园》第五辑共收录21篇文章。“开卷”篇收录的曹汛先生《略论我国古代园林叠山艺术的发展演变》,此次出版经过细致校订,修正了过去若干已发表版本中的文字谬误,并优化了注释,以更好地呈现原文风采。“研究”篇收录6篇文章,主要着眼于“技艺”的方法层面展开论述,其中《非空非非空》一文将复杂空间生成的方法于对“剖碎”概念的探讨相结合,见解尤为精彩深刻。“作品”篇聚焦“技艺”的营造层面,共收录董豫赣、王欣、钱晓冬/沈旸、金秋野6的大小作品12件。“赏玩”篇重点关注工具,通过历史考证与田野调查,将传统木器制作中的重要工具进行全方位呈现。“教学”与“专题”篇中的文章延续了前几辑的基调,各自展示出笔者独特的教学或研究方法论。第四辑收录的《一方池鉴》一文也在本辑中得以完整收尾。第五辑在整体装帧上也作了
《论园》是著名的建筑大师、中国园林研究的开创者童寯先生多篇园林文章的合集。他以精到和洗练的笔法,对中国园林和世界园林的历史、特色和区别,以及中国园林对东西方园林的影晌,加以详尽的论述。这13篇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其中一类是基于世界文化视角对于中国园林的审视,除第一篇《中国园林 以江苏、浙江两省园林为主》的主要意图是在向世界介绍中国园林之外,《〈中国园林设计〉前言》、《中国园林对东西方的影响》则是从中外对比的角度介绍并分析中国园林的特殊性。而《造园史纲》则可看作是一部极简园林史,为中国园林研究提供了一种世界园林及造园历史的基底。另一类则是以《江南园林》《石与叠山》《苏州园林》《亭》等专题文章为代表,着重探讨江南造园中的技术问题。 童寯先生对于江南园林的研究进入到江南园林的深
《花园的故事:从伊甸园到后花园》一书由上古的花园伊始,先后阐述了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花园,重点论及了法国式花园、英国式花园的特色及代表人物,以及花园在不同时期的流派、风格。时至中世纪,加洛林王朝时期的花园完整地呈现了这个时代的造园实践与美学。文艺复兴时期,诞生了阿尔伯蒂的《论建筑》、利戈里奥的伊斯特别墅,以及罗马的巴洛克景观艺术代表 弗拉斯卡蒂的别墅。法国的莫勒父子、勒诺特分别在花园总体布局、古典主义园林造园要素方面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设计了斯道园的布里奇曼、摆脱了规则式园林的威廉 肯特、里骚斯庄园的设计师申斯通,都将英式 风景画花园 的构图原则运用得更彻底。 作者加布里埃尔 范居尔埃是国际树木研究协会成员,园艺从业经验丰富。《花园的故事:从伊甸园到后花园》这部小书以精炼的
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设计手绘也随之更新,仅是教授传统的手绘表现技法并不能满足当代设计师的需求。作为一本景观手绘方向的提高类书籍,本书不仅讲解了基本的绘画技巧,还帮助读者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培养设计思维,并通过场景分类讲述不同场景模式下的绘画要点,读者可以准确地找到自己想要学习的方向,进行专题性训练。通过在设计中注入新的思维方式,使用清新的上色手法,快速提升设计的感染力,给观看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本书作者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语言通俗易懂,绘画质量上乘,让读者可以做到知识与技能的灵活运用,是一本适合景观园林设计专业在校生、考研学生及在职设计师阅读的书籍。
从古至今,园林都代表了独特的人文智慧,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间。这一题材,也一直令艺术家深深着迷。以绘画为主要形式的其他门类视觉艺术,不但对史上杰出园林的历史传承具有价值,也对未来园林设计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作者凡妮莎 雷明顿(Vanessa Remington)是英国皇家收藏信托基金(Royal Collection Trust)的高级策展人,她在本书中以300多张珍贵图片回溯了从15世纪到20世纪初东西方园林艺术的演变,并揭示了园林在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地位和意义。这些作品均为从皇家收藏中精选出的具有卓越价值和非凡美感的油画、木版画、素描,还有挂毯和珠宝,其中甚至包括一些从未公开过的藏品。 本书不仅是一场令人陶醉的艺术之旅,更是一首致敬园林之美的赞歌。
中国古代园林熔文学、哲学、戏剧、绘画、书法、建筑、雕刻等艺术于一炉,展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充分体现了东方的生存智慧。本书通过对中华园林史的回顾与提炼,探讨中国园林如何在数千年文化的滋育浸染下,形成中国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沉淀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同时,通过对经典园林的品读,对园林诗词书画等的解读,以及对园林营构的分析,把握中国古典同林蕴含的生存哲理,体味中国园林文化包育的醇香厚味,以探索出传统中华民族居住文化在当代活出精彩的途径。
本书梳理了弹性城市理论的主要内容,并与景观相结合,提出弹性景观的理论框架和体系。并将弹性景观理论应用于风暴潮适应性研究,提出应对风暴潮,景观基础设施的应对策略:如基于风暴潮破坏原理的景观策略,基于空间分布的景观策略,基于驱动因子的景观策略等,并结合大量案例来进行论证。
《叶家花园:藏身肺科医院里的海派园林遗珍》由徐海波,周晓主编
作者在《中国建筑史》中将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分成上古或原始时期、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宋辽金时期、元明清时期、民国时期。作者认为,只有深刻地了解历史,才能准确把握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因此,他研究建筑史,不仅注重史料,介绍各个历史时期建筑的风格与特征,还深入研究建筑风格特征的演变规律及其制约因素,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思想。《中国建筑史》版本采用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世界建筑史丛书:希腊建筑》佐以大量的插图(平面图、复原图和照片),介绍、探讨了米诺斯文化的克里特岛和迈锡尼文明的建筑、古希腊城邦,以及希腊化时期的古代希腊建筑。它们包括公共建筑、纪念物和神庙等建筑,这些建筑都是按照追求理想化的形式与z比例的古典规则建造的,影响西方建筑长达2000多年。
本书介绍了日本著名建筑师矶崎新的反建筑理论和工程项目。未建成是20世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并撼动着现实的建筑界。没有未建成,就谈不了20世纪的建筑史。未建成由于没有实现,所以并未受到物质世界的污染,对它永远可以任意解释。这本出版于21世纪之初的书提出一个反论:建筑史(即建筑叙述)是由非时间的事物构成的。矶崎新的语言总是具有讽刺意味的,他曾经述说的“反建筑”正是建筑本身。……也就是说,惟有“反建筑史”才是“建筑史”。矶崎新在20世纪的下半叶开始他的事业,那时媒体正在加速发展,时间不再总是直线向前,而是不时地回流。本书介绍他40年的设计中每10年里的代表性的未建成作品。在下一个千年来临之时,大部分现存的20世纪建筑将不复存在。建筑历史学家易地怎样回顾20世纪?只有少数的实物史料得以传世,媒体储存的信息
本书从物业园林绿化概论、园林绿化基础知识、苗木繁殖技术、苗木种植技术、植物养护技术、植物病虫害防治、草坪管理、园林绿化工具、组织工作管理等方面,对物业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进行全方位的表述,力求普及园林绿化基础知识,指导操作技术,传授日常工作管理方法。本书适用于整个园林养护行业,希望对广大物业公司及园林部门提高园林景观管理水平能有所帮助。本书适合作为物业公司绿化主管、领班、绿化工人,市政园林部门绿化管理养护人员、园林工人培训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