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综合应用人居环境、文化艺术、空间信息与认知等多学科知识,从叙事的基本要素出发,围绕景观的物质空间与文学语义来解析海派古典园林中的特征密码。全书以??多万字、???多张图片,从整体到局部,从纵向到横向,理性分析了海派古典园林中的复杂性与艺术性??园中园、景中景、画中画、故事中的故事,并探讨叙事系统在空间体验、视觉认知中的价值、规律与评测。本书的创新点在于:系统揭示了古典园林物质空间与文学语义间的关联模式及其组合特点,规避了以往园林研究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可言传但不能意会”的分离现象。特别是,本书综合应用了空间句法与视线追踪技术,理性认知与评测园林叙事的效果,使得园林中的隐性信息可视化。这些基于前沿方法论的研究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不仅对有效挖掘、传承海派古典园林文化基
该书成书于崇祯七年。分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位置、衣饰、舟车、蔬果、香茗十二类。凡园之营造、物之选用摆放,纤悉毕具;所言收藏赏鉴诸法,亦具有条理。与《园冶》并称 古代造园艺术双璧 。
花园设计这项复杂的工作应该从何处着手?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哪些技巧7设计的步骤应该如何合理安排7设计师如何与客户沟通设计想法、如何在保持项目完整的同时满足客户的要求?本书针对花园设计中的各种问题.为设计师提供了详细解答。 目前大多数花园设计相关书目只涉及花园设计的一个或几个方面 如种植的选择和硬质景观的创建。本书用清晰、准确的语言,全面易懂地讲解了花园设计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避免了 设计说明 的误区。事实上.园主和设计师的客户同样也能够受益于本书,从而*好地理解设计师的方案。 在众多设计环节中,本书讨论了如何记录场地、如何判断客户对花园的需求及期望。如何展现建筑特色。如何考虑交通空间及道路布局、如何运用基本设计原理、如何种植设计.以及如何完成*终设计。书中清晰地讲解了各种实践环节,包括
怎么种花?什么花好打理?按照卖花人说的方法来养怎么还养死了?为什么我每天精心照顾可花总是死? 相信每一个园艺新手都会有这样的心愿:能有一本不抄来抄去,实际一点的园艺指南来带我入门。 这本《掌中花园》就是科普作家张辰亮(无穷小亮)的植物养护心得,除了如何养护植物,无穷小亮还介绍了这些植物的原生地环境和习性,一次性、全方位了解你想要养的植物。这也是本书不同于其他园艺书的亮点。 如何选择好看又好养的观赏植物?怎样做好植物不同阶段的养护?哪些植物造景只能短期欣赏,哪些可以长期炫耀?如何无压力养好捕虫堇、瓶子草甚至雨林缸? 关于这些很具体的问题,无穷小亮的也以讲述、手绘步骤图和实拍的照片等形式在这一版《掌中花园》中一一解答。 一起走入园艺的大门,获得属于自己的、更有想法的私家花园吧!
长期以来,南京造园史是一个被忽视的领域。本书shou次系统呈现南京园林发展的历史进程,填补了中国园林艺术史体系中关于南京园林通史的空白。 南京建城史超过2500年,被称为 十朝古都 。南京城具有丰富的园林营造活动,历史上涌现出大量的供君主、贵族、文人、百姓雅游、休憩和文化活动的园林名胜。 东吴是南京园林的早期发展阶段,东晋园林类型趋向丰富,南朝园林风格精巧奢华,隋唐至宋元时期,南京城市地位下降,城市格局有了变化,园林类型包括山水风景、历史怀古地、城市园林和寺观园林。明代南京成为都城,风景名胜开发较多,私家园林有了较大的发展,佛寺园林也较为兴盛。清代康乾南巡留下了栖霞、江宁两处行宫御苑,风景名胜形成了 金陵四十八景 。民国时期,南京作为首都,引入了西方城市规划和管理制度,兴建了城市公园和林荫道
毛华松*的《礼乐的风景 城市文明演变下的宋代公共园林》以宋代城市文明演变为基础,通过文献资料的定性定量解读,建构宋代城市生活的文化图景,进而结合方志图文、园林遗迹中的系统案例来分析、归纳公共园林建设的智慧经验,有助于拓展以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寺观园林为主线的历史园林研究现状,对反映我国在风景园林建设方面的历史成就及提升当前城市风景保护和建设,具有理论拓展和实践指导的积*意义。
《中国园林立志·创作·表现》这部园林专著,是吴肇钊先生多年实践的总结。肇钊先生的业绩是从扬州开始和发展的。扬州园林早在隋唐就盛名天下,有“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之誉。历经沧桑,扬州园林多遭破坏。自十年动乱向,扬州园林迎来发展的大好机遇,在市委、市政府关心和重视下,吴肇钊先生先后主持修复了白塔晴云、片石山房、卷石洞天、二十四桥等处景区景点,荣获过国际金奖等多项奖励。吴肇钊先生尊重历史,继承传统,面向未来,勇于创新,不但再现了扬州园林昔日的辉煌,又赋予它新的生命,在《中国园林立意·创作·表现》新著中,其不少篇章可为佐证,并将成为修复中国传统园林的经典之作。更令人赞赏的是新著中一幅幅精美的绘图仿佛出自书画名家之手,他刚来扬州时,别人忙于“斗私批修”,他却潜心于美术创作。他所绘制的
围绕园林理论、园林历史、造园技艺、园林文化,园林科普教育、博物馆学、馆藏文物研究、展览陈列研究等几个方面,系统总结国内在园林与博物馆等领域的研究成果,重点汇集并展现中国园林文化和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园林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中国美术全集》建筑艺术编《园林建筑》卷选录范围,包括现存的古代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及自然风景园林。二、凡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特色的园林建筑,从总体、室内外装修到庭园小品均予精选收录。三、选录的作品按华北、华东、西南、华南等地区排列次序。四、卷首载《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论文一篇作为概述。在其后的图版部分中精选了43个园林实例,共192幅园林建筑照片。在后的图版说明中对上述照片作了简要的文字说明。
《传统建筑园林营造技艺》(作者:姜振鹏)图文并茂,是一本较为系统地介绍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的营造技术与艺术的专业性、基础性和普及性读物。 本书共十章、五十七节,各章的内容分别是:章:传统建筑园林的地形改造、掇山、理水与道路铺装工程;第二章: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构成要素与布局;第三章:传统建筑的台基、墙体、屋顶等营造做法,第四章:传统园林建筑中的一些常用建筑营造方法;第五章:传统园林建筑的木装修;第六章:传统建筑的油饰、彩画与棚壁裱糊;第七章:传统建筑园林的植物配置,第八章:传统建筑园林中的匾联、景题、牌示、雕塑与雕刻;第九章:传统建筑园林的色彩;第十章:传统建筑园林营造艺术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法则等。 实景照片分成黑白和彩色两部分,主要是在文字论述部分所涉及的一些相关内容的
全书共六章。章介绍了厅、堂、轩、馆、楼、阁、榭、舫、亭、廊等单体建筑类型及构架、梁架结构、屋顶瓦作、台基构造。重点介绍了苏州古典园林现存的七十多幢古典单体建筑的测绘图纸。第二章 包括内、外檐装修和匾联、字画、陈设等内容。第三章为门洞形式及做法、景窗、景墙、铺地等建筑小品。第四、五章详细介绍了苏州古典园林中叠山理水艺术设计手法及具体的施工方法。第六章介绍了花木品类和配植设计,其中包括科学配植设计和文化配植设计。书后附有苏州园林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近年设计施工的17项海内外园林工程。
沈炳春、沈苏杰所著《姑苏园林构园图说/姑苏 园林文化丛书》总结了作者近30年从事古建园林设计 、修建工作的经验,系统整理了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 的大批设计手稿,包括改造旧园、构建私家山庄和城 郊新园、营造历史文化纪念祠园、风景名胜区的园林 小品以及其他仿古园林等,配有这些作品建成后的实 景照片,并以文字分析说明。通过这些设计手稿、照 片、文字,本书直观地阐述了苏州园林传统的营构理 念和营造技艺在当代的传承。 本书可供广大园林爱好者、园林设计工作者、营 造者等阅读参考。
建筑艺术系列丛书力求把国内外*代表性的历史建筑介绍给读者,让读者在轻松的状态下,系统地了解中外优秀建筑实例和建筑知识,熟悉其发展历程。丛书采用通俗的语言,新颖的内容,优美的图片和生动的故事,将建筑的知识和文化典故以轻松活泼的形式呈现给读者。皇家园林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艺术形式美、观赏性强的建筑形式之一。无论是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还是承德的避暑山庄,其景点数量之多,造景手法之丰富,都不得不令观者叹服。与私家园林相比,皇家园林一般规模浩大、面积广阔、建设恢弘、金碧辉煌,尽显帝王气派,而且建筑风格多姿多彩,功能齐全,集处理政务、受贺、看戏、居住、园游、祈祷以及观赏、狩猎等多重功能于一体。书中大量的手绘图画和精美的实例照片,配以细致入微的解说,让您近距离地感受皇家园林的恢弘气
本教程面向高校风景园林、环境设计专业的师生和相关领域从业人员,梳理风景园林GIS的基本知识点,结合具体案例讲解GIS应用方法,并配合数据练习,力图给读者呈现一套实用的风景园林GIS教程。 全书共十章。前三章为理论部分。第一章介绍了GIS的概念、发展与空间数据结构,列举了GIS在风景园林学科中的应用,介绍了本书内容与使用的软件和数据。第二章介绍了ArcGIS10.3的基础操作,包括ArcMap的基础界面、基础操作、符号化、制图布局以及ArcToolbox基础。第三章介绍了空间投影的相关内容,包括空间参考、地图投影以及如何运用ArcGIS进行投影变换与处理。第四章至第十章为数据分析处理部分。第四章介绍了运用ArcGIS进行地形分析的方法。第五章阐述了填洼分析、流向分析、流量分析、提取水流网络、流域分析的方法与步骤。第六章介绍了如何运用ArcGIS进行园路
略。
本书依高等学校教学需要而编著,主要面对风景园林、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科,也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和更广泛读者参考。 以一些特定国家和地区作为一般园林发展的代表,本书力求结合简明的社会历史梗概来介绍外国园林文化与艺术。为了学生的需要,本书在描述园林史实的同时加入了一些基本的艺术分析,以激励对历史上各种园林特征的更深入思考。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早期古代文明的古埃及、古西亚、古希腊和古罗马园林,其后时代的欧洲中世纪园林、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巴洛克园林、法国古典园林、伊斯兰教地区园林和日本园林以及向近代文明转折时期的英国自然风景园林和其他欧美园林。
《中外园林史》一书记述从公元前5000年至今的中外园林发展历程,内容分为古代和现代两部分。通过大量的图表、注释,点面结合,既较为全面地涵盖了世界园林发展的多处地域与多种类型,又针对典型案例从设计层面进行重点分析。本书编写采取以园林属性为线索的分类写作结构,通过将中外园林统一论述,从纵向发展及横向比较中深入剖析园林的本质与特征,并关照影响造园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等,使读者在全面了解中外园林发展历程的同时,学习园林设计的思想与方法,思考园林设计与建造背后的时代及文化因素并探寻园林艺术的内在规律。
全书内容包括绪论;民末清初前苏州园林历史概况及民末清初园林大众化的社会成因;士大夫园林景观;商人园林景观;平民园林景观。士大夫传统园林文化与商人及平民新兴园林文化之比较等。全书内容包括绪论;民末清初前苏州园林历史概况及民末清初园林大众化的社会成因;士大夫园林景观;商人园林景观;平民园林景观。士大夫传统园林文化与商人及平民新兴园林文化之比较等。
闽南传统园林营造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绵延不断。只是到了近代,由于战争及社会动乱等因素而渐趋没落,园林作品实物已遗存不多,令人叹息。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对闽南园林营造史较少关注和系统研究,以致其历史和艺术价值鲜为人知,亟需加以发掘整理,使之还原为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艺术宝库中的特色一脉。《闽南传统园林营造史研究》内容是近25年来作者对闽南传统园林调查学习和理论研究的一个总结,力求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收集与园林遗存的实地考察,阐述闽南传统园林的发展背景与脉络,总结有关的营造经验和艺术特色,填补国内有关闽南传统园林营造史的学术研究空白,为探索闽南传统园林的傅承与创新之路提供史实依据与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