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还特别由于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而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本书在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沿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鉴于以往某些造园著述多着眼于用华丽的词句来描绘、赞扬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这些文章如果用来引导人们去欣赏古典园林,均不失为上乘佳作,但从借鉴的角度看,却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为克服这一偏颇,本书则立足于运用建筑构图及近代空间理论的某些基本观点对传统造园手法作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这样,将可为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园林设计的建筑师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此外
中国古代造园第一专著《园冶》,共三卷,以相地、立基、屋宇营造、园林营建为体,涉及列架、装折、栏杆、门窗、墙垣、铺地、造石、掇山、借景等诸多方面的具体内容。 全书以作者的营造经验为依托,详细论述了宅园和与之相应的园林营建的基本原理及具体手法,更以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以及“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园理念,为好园者指明了清新素雅、简约守拙、含蓄幽深、远逸超脱的至高的造园境界。
风水是中国古代选择处理建筑环境的独特方术,曾对传统建筑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其中迷信与科学混杂,糟粕与精华共存,历来评价毁誉交加。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建筑理论界学术氛围的变化,风水被“重新发现”,引起关注。本书汇集了有关风水研究及评价的学术论文23篇,涉及风水的渊源沿革,流派宗旨,哲学、美学和科学内涵,以及在建筑领域如城镇、宫宅、陵墓等选址、规划设计及营建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可裨益有关人员深入理解传统建筑文化和风水的关联及其存在原因与价值,予以批判研究和扬弃。
本书是建筑学家、园林学家曹汛先生多年研究成果的首次结集。本书收录《陆游〈钗头凤〉的错解错传和绍兴沈园的错认错定》《石涛叠山 人间孤品 :一个媕浅而粗疏的园林童话》等曹汛先生的代表性文章,材料翔实,证据充分,纠正了流传数十年、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大错案。 破旧 之外更长于 立新 。本书不仅对中国古代造园艺术进行了精到的介绍,还将园林建筑纳入艺术的视角加以审视,对园林建筑艺术进行总结,提纲挈领地论述了中国园林的历史脉络、艺术特征和国际地位,奠定了风景园林历史理论的基础。更难能可贵的是,本书还对一些造园名家加以介绍,本书收录的对计成、张南垣、叶洮和戈裕良等造园名家的研究,展示了中国园林艺术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的蓬勃气象,议论精湛,见解高妙,从中可领略一代学人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的淳
作者为英国注册景观建筑师,通过本书分享超过20年的公共景观设计经验。作者通过运营自己的景观公司,倡导团队合作与技术创新的结合来推动景观设计事业发展。从评估自身设计预期,评估项目,评估客户,选择团队,了解法令法规,设计工作规划,设计过程,团队协作,施工,项目管理和维护这几个方面,详细讲解如何发展个人或公司的景观设计事业。她主张从设计师个人的设计目标来选择项目,希望设计师能站在个人价值,社会影响,法规制约,成本等方面去做设计。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在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沿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鉴于以往某些造园著述多着眼于用华丽的词句来描绘、赞扬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这些文章如果用来引导人们去欣赏古典园林,均不失为上乘佳作,但从借鉴的角度看,却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为克服这一偏颇,《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则立足于运用建筑构图及近代空间理论的某些基本观点对传统造园手法作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这样,将可为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园林设计的建筑师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此外,还用适当篇幅来阐述南、北造园风格的差异,借此将会使读者进一步了解皇家园林和
园林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本书以时空为轴,将自然之美与历史文化、建筑、雕刻、书画艺术等结合,以图示和要点的形式,展开一场了解园林的世界之旅,从古埃及法老金字塔园林、两河流域巴比伦空中花园、古希腊的神庙园林、古罗马宫苑园林、中世纪西欧寺院园林,到文艺复兴别墅园林,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义园林,再到英国自然风景园以及古典伊斯兰园林。介绍各国古典园林艺术发展的时代背景、解读园林的艺术特征、感悟园林的文化意趣。 本书图文并茂,通过经典案例的解读,带领读者更好地欣赏外国古典园林的艺术之美。本书适合园林景观及相关专业师生使用,也可供相关从业人员、旅游爱好者阅读收藏。
西湖山水呈现出中国山水画的典型审美特性,产生了诗情画意的审美理念。 西湖景观 承载了历朝历代各阶层人士的审美需求,并在中国 天人合一 寄情山水 的传统文化背景下,拥有了突出的 精神栖居 功能,是中国山水美学思想的永恒典范。西湖十景为创始于南宋,并持续演变至今的10个以诗意命名的系列景观单元: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双峰插云、雷峰夕照、南屏晚钟。 本书从 色、香、味 三方面介绍杭州西湖十景,把西湖美景与杭帮菜巧妙地结合起来,内容轻松有趣,融故事性与可读性于一体。
本书综合应用人居环境、文化艺术、空间信息与认知等多学科知识,从叙事的基本要素出发,围绕景观的物质空间与文学语义来解析海派古典园林中的特征密码。全书以??多万字、???多张图片,从整体到局部,从纵向到横向,理性分析了海派古典园林中的复杂性与艺术性??园中园、景中景、画中画、故事中的故事,并探讨叙事系统在空间体验、视觉认知中的价值、规律与评测。本书的创新点在于:系统揭示了古典园林物质空间与文学语义间的关联模式及其组合特点,规避了以往园林研究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可言传但不能意会”的分离现象。特别是,本书综合应用了空间句法与视线追踪技术,理性认知与评测园林叙事的效果,使得园林中的隐性信息可视化。这些基于前沿方法论的研究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不仅对有效挖掘、传承海派古典园林文化基
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悠久的造园历史,从最初利用自然山川,到叠石理水人工造景,运用 移步换景 曲径通幽 柳暗花明 巧于因借 诸多手法,最终达到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是将自然 天工 与 人巧 营造相融合达到的最高意境。本书收录了罗哲文先生多年研究中国园林领域的成果,从文献记载与现存园林的角度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梳理,并以故宫内四大花园、北海、颐和园等皇家园林为例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古典园林,辅以百余幅四季园林实景图片、手绘复原图、平面图、鸟瞰图等,形象直观地展现出中国园林的独特魅力,是系统了解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典范读物。
全书以图解的形式介绍了诸多名品盆景的鉴赏与盆景素材的改造,内容分为了解盆景,包括盆景基础知识、盆景的种类、盆景的基本树形等;开始制作盆景,包括购买盆景、制作盆景的工具、盆景专用种植土、盆景使用的盆器、盆景制作的基本操作、盆景的日常管理、盆景的摆饰等;以及松柏盆景,杂木盆景,花卉盆景,果树盆景,选取了34个有代表性的盆景树种,逐一介绍它的基本制作与管理方法,每一树种的种植位置、上盆及养护要点,最后完成的作品,以及日常关键管理问答等。
咫尺山林 与 壶中天地 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两个重要特征,分别从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两个层面概括了中国古代园林虚与实两个层面。 咫尺山林 ,即有限空间的自然景致, 壶中天地 则更多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思想内核。本书以典型的清代皇家园林 西苑园林为研究蓝本,以中国传统园林匾额意境感知与实体空间的共构为设问,解构中国传统园林虚拟意境空间与实体空间的对应规律与营造理法,并从发展沿革、理法规律、建筑群、单体建筑以及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对比等角度,对意境感知与实体空间的共构特征进行总结,并对其理论意义在现代景观设计实践中的应用进行拓展和展望。为中国古代园林文化的现代解读方法提供新的思路和技巧。
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设计手绘也随之更新,仅是教授传统的手绘表现技法并不能满足当代设计师的需求。作为一本景观手绘方向的提高类书籍,本书不仅讲解了基本的绘画技巧,还帮助读者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培养设计思维,并通过场景分类讲述不同场景模式下的绘画要点,读者可以准确地找到自己想要学习的方向,进行专题性训练。通过在设计中注入新的思维方式,使用清新的上色手法,快速提升设计的感染力,给观看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本书作者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语言通俗易懂,绘画质量上乘,让读者可以做到知识与技能的灵活运用,是一本适合景观园林设计专业在校生、考研学生及在职设计师阅读的书籍。
本书稿基于作者博士论文进行修改,主要通过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拥有代表性的几处江南山水空间切片,来阐述江南山水的特征、演变脉络和逻辑,以及江南山水演变历程中不断层积形成的江南文化。序和第1章,解释基本概念,并从政治层面以及空间特征层面解读“江湖之远”,2-8章为江南拥有代表性的7处山水切片:鉴湖与会稽山、苏州吴国苑囿山水(太湖、姑苏山)、始宁山居(谢灵运的庄园山水)、兰亭(文人心中的雅集圣地)、建业(龙盘虎踞的帝王山水)、西湖、浙东山水(山水文化走廊,天姥山)。切片的选取以空间为经,以时间为纬。空间即城乡二元结构,“城郊山水”与“乡野山水”,时间即秦汉、六朝及隋唐三个时间维度,也是江南山水的初步形成、高速发展与成熟期。7处山水切片通过山水特征以及传承关系来彰显江南山水的城乡特征与差异以
本书梳理了弹性城市理论的主要内容,并与景观相结合,提出弹性景观的理论框架和体系。并将弹性景观理论应用于风暴潮适应性研究,提出应对风暴潮,景观基础设施的应对策略:如基于风暴潮破坏原理的景观策略,基于空间分布的景观策略,基于驱动因子的景观策略等,并结合大量案例来进行论证。
园与囿,虚与实,静与动,兴与废 芥子可纳须弥,也容纳了长久的情结和梦想 时间不断镀色不断侵蚀,人事总在营造却也未停蚕食 穿越如画如诗的草木亭台,何在江南,何以园林 【内容简介】 本书以江南古典私家园林为研究对象,阐述了江南古典私家园林产生、发展、维护的经济和社会动力。首先从本源的角度阐述江南古典私家园林从何而来,为何出现这种建筑艺术形式,为何以这种姿态保持到现在,是何种经济和社会驱动力使然。其次,探寻江南古典私家园林的起落、流转、兴废根源,造价和维护的关系,及其代际保持面临的必然困境;分析各所名园的其人其园,分析其中的各个建筑要素,解读其艺术和审美价值。最后,揭秘江南古典私家园林能够在当下 焕发青春 的经济学及社会学原因。全书分为上下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各个角度阐述江南古典私家
园林是现实生活中的桃花源。它是一方宜人环境,是一种精神向往,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孕育而成的艺术珍品,它被全世界公认为 世界园林之母 世界艺术之奇观 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本书分为八讲,通过轻松诙谐的文字、生动形象的插图,对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代、元代、明代和清代的时代背景、园林简史和名园轶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
《中国营造学社史略》以详实的史料,严谨的搜证,流畅的文笔,介绍了中国营造学社的历史故事。内容包括中国营造学社创始人朱启钤,中国营造学社机构及职员,中国营造学社经费来源,《营造法式》编修及版本,开拓中国建筑史研究的道路等。《中国营造学社史略》内容丰富,讲解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本书以梁思成及其中国营造学社同仁破译《营造法式》为线索,对宋、辽、金木构建筑遗存进行剖析与评述。 《营造法式》由北宋哲宗、徽宗两朝将作监的官员李诫编纂,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颇重要的建筑设计与施工专著,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总结了北宋徽宗时期的营造知识与经验,同时也对此前历代的营造原则有所继承和概括。 梁思成初见此书时惊呼“天书”,后立志精研。1930年起,以梁思成、刘敦桢为首的近代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术机构——中国营造学社精研《营造法式》,与北宋及辽代建筑相互印证,使《营造法式》重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