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体系的建立,会将设计变得有理有据且逻辑更清晰。本书所讲的分析的过程,也是梳理设计的来龙去脉的过程:基于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基于什么样的原则进行分析。在一个完整的设计文本中,除了平面图效果图等直观呈现,剩下的部分是怎么来的?该怎样完成才是科学的?这本书会给出一个全面的答案,并且为设计者在项目汇报中如何做到更具说服力,提供系统参考,助其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本书涵盖了多种类型和尺度项目所需要的分析方法与思路。几位作者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设计一线的工作经验,本书是他们富有价值的分享。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学科的一个关键方面,是识别并利用空间、场所和景观的独有特征,以达到所期望的环境质量。本书提供了一个介绍相关学科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书中列举了许多国家的城市和乡村的实例,说明了各种各
环境心理学,即环境-行为研究,主要研究物质环境,包括建成环境和自然环境等与行为的关系,涉及进化论、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心理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建筑学、室内设计和环境管理等学科。全书在阐述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实例,探讨了这一领域在相关专业中的应用。全书密切结合实际,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可供城市规划、风景和园林、建筑学、室内设计、环境保护等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作为教学和科研的参考用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设计、科研和管理人员参考。
《设计形态学》是专门针对设计领域 形态学 研究的学科。其内容主要是围绕形态的 造型规律 和 创新方法 进行的实验性研究(理论与实践结合),涉及的范围既包括形态固有的功能、原理、结构、材料以及工艺等科学知识,也涵盖了形态承载的视觉、知觉、心理、情感、习俗和文化等人文知识。它以形态研究为基础,通过 造型 将诸多相关知识整合起来,运用 设计思维与方法 系统、科学地进行形态研究与创新。 此外,《设计形态学》还十分注重造型的过程研究,强调在过程中认识和理解材料、结构及工艺对造型的影响和制约,系统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并将 设计思维与方法 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中。通过该过程的研究与实践,既是对设计方法的灵活运用和检验,也是对生产方式的深入理解和认识。
城市园林绿地是城市环境支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引入了新的理论和大量的实例。本书的内容包括:园林绿地规划的任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程序,绿地规划中的园林艺术,绿地系统中景观元素的设计,道路绿绿地规划设计,现代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单位附属绿地规划设计,居住区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城市新农村绿地规划,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实践。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园林与风景园林、建筑学、城乡规划、景观设计等专业的教学用书,以及各类成人教育专业培训的教学用书。
本书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归纳和整理,描述了人居环境设计发展的历史轨迹,展现了各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和流派的人居环境内、外空间设计的源流和演变,并以尽可能简练的文字畅述了人居环境设计的历史风格特征以及影响其发展的社会、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历史背景。书中既把人文背景、艺术思潮和流派演进介绍交代清楚,也把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给予重点介绍和分析,同时以代表性的图片真实直观地展示了各国不同历史时期人工环境设计的典范作品。
全书共分为六个章节,从导论开始,每个章节偏重 人-环境 整体关联中的一个方面。 *章是导论,主要从研究环境行为的必要性、学科发展的背景脉络及专业领域内的教学框架等三个方面对环境行为学进行介绍。大幅度缩减了纯理论的内容,突出理解基础上的运用,便于没有心理学基础的学生从应用角度入手,短时间内快速掌握风景园林设计中需要运用到的环境行为学的相关理论与知识。 第二章针对景观环境的特点展开,通过景观感知的原理与过程,解决什么是景观、怎样感知景观、如何理解和评价景观等基本问题,系统介绍了景观审美、景观偏好、景观评价等在行为与心理方面研究的相关性及内在价值。 第三章从环境认知的视角,通过分析人对外部环境刺激的接收、处理与反应等作用原理及环境知觉特征,解析人对环境的感应机制,从生理、心理角度阐释人与
中国园林艺术源远流长。本书是一部研究中国园林美学的学术著作。第二版更以生态美学作为主要线索进行更新、充实、改写。全书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周密,资料丰富,并做到图文结合。其内包括:中国古典园林的当代价值与未来价值;中国古典园林美的历史行程;中国古典园林的真善美;园林美的物质生态和精神生态建构序列;园林美的精神性建构序列;园林品赏与审美文化心理等。本书可供广大园林艺术爱好者、园林旅游工作者和园林美学以及美学、艺术理论研究人员等学习参考。
本书结合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成果,系统介绍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如景观的结构、功能与变化,3S技术与尺度转换,景观规划与管理等,以及上述理论和方法在典型景观类型研究中的应用。书中案例材料翔实生动,内容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目前市场上的图书主要就地域传统民居分析其建筑空间特色和营造技艺。本书的出版可以丰富传统建筑文化普及和社会推广类图书产品,按照日常生活等线路对民居院落空间进行组织串联,通过章节设置和文字内容,为读者和观众营造在院落中步移景异、游院识筑的情境,并借助对比关联其他地域建筑特点,深入解析江苏传统民居建筑的空间特色和文化内涵。 1.兼顾外在美与内在美的解读:剖析徐州传统民居空间布局、礼法形制、部件结构、装饰技法等,展现其文化内涵、空间特色和修复修缮技艺等。 2.兼顾个体特色与地域特色的解读:通过徐州与江苏苏州、扬州等地及皖派、闽派、京派、晋派和川派等传统民居做法对比,展现江苏多元的传统民居建筑特色和文化之美。
欧洲城市广场既包含着古典理性的设计思想,同时又表达了古典美学的艺术创作。本书内容包括总论、罗马城市广场、佛罗伦萨城市广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巴黎城市广场、伦敦城市广场、莫斯科红场、彼得堡城市广场等。全书图文并茂,既有对欧洲城市广场设计理念的表述,又有数百幅精美的线描图及新绘用以展示与表达欧洲城市广场的多彩风姿。 本书可供广大建筑师、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学习参考,同时也是城市管理者、美术工作者、旅游爱好者及广大建筑院校师生的有益读物。
现代产品设计在外形上日趋同质化,产品材质的情感化表达在工业设计中越来越发探重要作用。本书采用可拓学方法,结合工业设计、感性工学等基本理论,研究材质感性设计的表征、推理方法,旨在解决材质感性设计在创意生成过程中的模糊性、不确定性、效率低下等问题,实现材质与感性意象推理过程智能化,自动评价优选生成创新材质设计方案。 本书建立了面向用户感性意象的产品材质设计可拓表征方法和推理规则,以汽车内饰为研究对象,建立多材质设计要素关于关键体感评价特征的统一标准。*终构建了材质感性设计可拓学专家系统,辅助设计过程。通过研究,为建立产品材质感性设计可拓创新方法理论体系奠定基础,为感性设计、材质设计和设计方法学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和案例。 本书适合工业设计、设计艺术学、可拓学等专业师生及行业从业者阅读
现代产品设计在外形上日趋同质化,产品材质的情感化表达在工业设计中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本书采用可拓学方法,结合工业设计、感性工学等基本理论,研究材质感性设计的表征、推理方法,旨在解决材质感性设计在创意生成过程中的模糊性、不确定性、效率低下等问题,实现材质与感性意象推理过程智能化,自动评价优选生成创新材质设计方案。 本书建立了面向用户感性意象的产品材质设计可拓表征方法和推理规则,以汽车内饰为研究对象,建立多材质设计要素关于关键体感评价特征的统一标准。 终构建了材质感性设计可拓学专家系统,辅助设计过程。通过研究,为建立产品材质感性设计可拓创新方法理论体系奠定基础,为感性设计、材质设计和设计方法学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和案例。 本书适合工业设计、设计艺术学、可拓学等专业师生及行业
特别需要提及的是“三校联合毕业设计营”项目成果展览,突破了传统图版展示的单一模式,顾及展厅空间环境,采用新型展示媒介,减少布展的人力投入,更经济有效地达到令人耳目一新的展览效果,根据预想的展览方案,我们联络了有关公司的实物赞助,三校同学分头积极组织展品,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同学尽地主之谊,积极协调展览的施工和制作、机器设备的安装调试、展览布置和展览开幕式的各项活动,付出了额外的智慧和辛苦,保证了终的展览效果。成果展览展出了来自三校的41名同学凝聚了3个月心血的21件毕业设计作品,分别以图板、文本、电子演示文件和DV短篇的形式精彩呈现,成为“三校联合毕业设计营”项目主要的交流形式,为此次联合教学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 项目分阶段利用学校和项目的网站、网络和平面媒体发布联合教学活动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