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肠道微生物组与营养代谢、机体健康状态息息相关,相关领域的研究在过去十几年飞速发展。营养与肠道菌群的互作关系探索正在成为营养学的前沿领域,已经成为精准营养研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书系统梳理了营养素、食物、膳食模式等不同层面的营养因素对于肠道菌群的影响,以及肠道菌群对于营养与疾病关系的调节作用。此外,总结了基因组、代谢组与蛋白质组等多组学手段和机器学习等算法进展在研究营养与肠道菌群关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从统计方法和生物信息学的角度提供了肠道菌群分析的流程和实践指南。最后,展望了营养与肠道菌群研究的未来趋势,提出开展营养微生物组队列研究的重要性,强调了非细菌的肠道菌群与营养互作研究的价值。本书为读者总结了最新的领域研究进展,构建了营养与肠道菌群互作关系研究的知识体
《贝勒和斯科特诊断微生物学》译自2022年出版的Bailey Scott s Diagnostic Microbiology(第15版)。1962年首版出版以来,本书始终畅销不衰,是国际临床微生物领域的权威、经典著作。版(第15版)由著名微生物专家Patricia M. Tille教授主编,检验医学、微生物学、感染病学、公共卫生学等相关领域多位专家共同编写,是一本为临床微生物专业人员和从事感染性疾病诊治和防控的医务人员、科研人员准备的内容丰富、可靠实用且紧跟学科发展的高级工具书。 全书共分为八个部分。、二部分介绍诊断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微生物学原则。第三至六部分以病原微生物分类为主线,详细介绍各种细菌、寄生虫、真菌和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致病机制与疾病谱、主要实验室检查与鉴定方法、治疗与预防,同步更新了微生物的分子诊断、免疫诊断等新技术进展,并对部分微生物的属
微生物组学(microbiomics)是继基因组学之后,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之一。特别是近20年来,国际上有关微生物组学的研究进展极其迅速,不仅积累了上百万的微生物群落样本,而且在人体健康、环境保护、工业生产等方面发掘了大量的微生物资源,发现了大批的微生物变化规律。当今人工智能(AI)技术一日千里,将其运用于微生物组的大数据挖掘,可极大地促进微生物资源的理性转化与应用。本书较为全面系统性地梳理了AI赋能微生物组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流程,以及21世纪前20年来相关数据挖掘方法和典型应用案例,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和应用潜力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可供微生物组研究相关的科研工作者,以及对组学数据挖掘感兴趣的师生参考。
《微生物学临床一线难题释疑2》是对临床微生物学和感染性疾病学的临床一线难题进行解答,在第一册的基础上又补充了66个问题,共分为六个部分:医学和微生物学基础、疾病、临床微生物学、诊断技术和耐药性检测、处置/治疗和临床沟通、微生物学管理六大部分。每部分提出专业问题若干,后给予问题的答案或思考,既有文献参考,也有业界规范,更有作者自己的思考、建议和经验。本书特别强调证据,无论是文献证据,还是实践证据,都符合国际主流观念,即循证医学观念,无形中增加了专业价值。
本书引进自 Springer 出版社,由多位国际知名微生物学专家联合编写,全面总结了耐药性细菌与抗生素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为 21 世纪全球关注的重点,多重耐药性已成为当前最紧迫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全书共 12 章,概要介绍了抗生素的发现、作用模式和耐药性细菌的产生,耐药性细菌的遗传与变异及其对农业、畜牧业和环境的影响;讨论了细菌耐药机制和耐药性的改变与消除策略;探讨并展望了减缓和控制耐药性细菌出现的一些创新性方法,如纳米疗法、噬菌体疗法和 CRISPR 基因编辑。本书内容简洁实用,阐释系统明了,并配有简明图表,既可供广大感染科医师及相关医务人员借鉴参考,亦可作为微生物学及临床药学相关教学及研究人员的参考读物。
本书精选自国际临床检验领域经典著作Tietz Textbook of Clinical Chemistry and Molecular Diagnostics, 6th Edition,系统介绍了临床微生物学的检测技术、实验室诊断方法及临床应用,体现国际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 本书共10章,涵盖微生物学的基本主题,包括细菌学、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枝杆菌学、真菌学、寄生虫学、病毒学、分子微生物学及质谱在感染性疾病和病原体鉴定中的应用等。特色在于:以临床综合征和各器官或系统感染而非致病菌为切入点,阐述感染情况下定植菌群特点、感染类型、病原学与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包括各种检测手段)及标本采集和运输强化整合和以患者为中心,反映了个性化医疗的重心从实验室向患者和一线医师转变。此外,本书还提供了两个独特而实用的资源 Bobbi Pritt寄生虫图集及Bobbi Pritt寄生虫学难题,收录了300余张珍贵的寄生虫图片及
本书对结核病及相关病原菌实验室检测相关知识做了详细介绍,共13 章、250幅图,包括结核病及实验室安全防护,分枝杆菌特性及临床送检标本检测、培养、菌种鉴定、药敏试验、各种培养基成分和配制方法等实操性内容,附录部分还推荐介绍部分结核病相关资料查询网站、参考书籍,并对结核病实验室检测人员在日常检测工作中遇到的常见检测问题做了解答。 书中介绍的结核病实验室检测方法简便易行,对临床常用标本前处理、抗酸杆菌涂片方法及培养阳性后标本的处理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可显著提高结核分枝杆菌的阳性率,易被实验室人员掌握,让结核病患者尽早得到明确的病原学诊断,及早得到治疗,避免结核分枝杆菌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本书可供结核病实验室检测相关技术人员、结核病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日常查阅,也可供医学院校检验系专业师
酵母是与人类文明发展关系 密切的微生物。早在千年之前,人类就开始用它酿酒、发酵面团。在认识到它的“真面目”后,它被广泛用于食品工业,被细胞生物学家和遗传学家用于探究生命的奥秘,成为 重要的模式生物之一。酵母还被用于制造拯救生命的药物如胰岛素等,以及生产有助于拯救地球免受 变暖影响的生物燃料。当然,由于某些种类的酵母具有致病性,人类与致病酵母的斗争也贯穿了人类的历史。 作者认为,我们对酵母如何重视都不过分,因为对它的发现和利用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历史。本书引人入胜地融合了科学、历史和社会学,探索了人类与酵母之间丰富、奇异且 共生的关系,以生动的叙述,引导读者认识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微生物。
本书是基础医学中的一门主干学科,掌握和熟悉本学科“三基”,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将为学习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及药学等专业课,以及为开展医学和生物学科学研究奠定基础。近年来医学微生物学日新月异,其教学内容和教材亦需要不断地改革与创新。考试改革和试题创新也是进行知识更新和素质培养及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编写《医学微生物学应试指南》(第二版)的宗旨在于帮助医学生复习并巩固所学过的重要内容,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综合表达能力。 本书作为《医学微生物学》教科书的辅助教材,主要适用于高等医药院校长学制医学生、五年制本科生结业考试前和医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前的复习,另外,对于成人教育专科升本科的学员、大学专科生以及报考执业医师人员等,亦可作为复习和自测教材
经过200余年的研究和实践,人类发现并命名了原核生物的许多分类单元,其间又有许多分类单元经过整理、重新划分、合并和废弃,截至目前,已经发现的原核生物约有1200个属,8000余个种。 原核生物系统学涉及对原核生物的分离、描述、鉴定、分类、命名和菌种的保藏等内容,可以看作现代原核生物分类学,是原核生物学的重要基础学科。 鉴于现有的原核生物系统学著作篇幅大,且多为英文作品,如 “Berg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笔者在广泛听取业内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的实际需要,邀请原核生物各领域科研一线的专家撰写了这本概括性较强的作品。 作为原核生物学的一本重要的工具书,本书可供微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其他生命科学领域的师生查阅和参考。
干细胞研究是一门学问,一种技术,一个新兴的产业。目前的进展已预示着它巨大的医学生物学理论意义及实用前景,为此多次被科学家评为当代生物医学发展的,从事生物学、医学、尤其是生物工程学研究人员对干细胞应有深入的了解。 本书收集了外内容,从干细胞的概念、性质、鉴定等说起,逐一剖析每一种组织干细胞,包括神经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皮肤干细胞、肝脏干细胞、肌肉干细胞、生殖干细胞等的分离、鉴定、培养、扩增以及可能的应用。在本书的最后附有目前鉴定各种干细胞的标记以及中英文专业名词对译与释义。这无疑对初始涉及干细胞学习与研究者有莫大的帮助。因此本书适用于大学师生,有关科研人员,尤其可供用干细胞进行生物工程研究,器官移殖的临床工作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