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组学(microbiomics)是继基因组学之后,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之一。特别是近20年来,国际上有关微生物组学的研究进展极其迅速,不仅积累了上百万的微生物群落样本,而且在人体健康、环境保护、工业生产等方面发掘了大量的微生物资源,发现了大批的微生物变化规律。当今人工智能(AI)技术一日千里,将其运用于微生物组的大数据挖掘,可极大地促进微生物资源的理性转化与应用。本书较为全面系统性地梳理了AI赋能微生物组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流程,以及21世纪前20年来相关数据挖掘方法和典型应用案例,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和应用潜力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可供微生物组研究相关的科研工作者,以及对组学数据挖掘感兴趣的师生参考。
全书分为4篇,共14章,包括微生物学概论、微生物学与药学的关系、免疫学基础及实验技能内容。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类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同时强化了微生物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如与微生物有关的药物制剂、药品生产中微生物的控制及药物的微生物学检验等;在免疫学基础中,突出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知识、技能与药学专业的联系。本书根据药学类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编写,增加了实验内容,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实用性强。为了便于教学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书中配有大量图表,并备有PowerPoint课件。
医学笔记系列丛书是魏保生医学复习考试独创方法--"两点三步法"的集中体现。本着"青春不能没有梦想,生活不能没有乐趣;学习不能没有方法,考试不能没有智慧"的宗旨,从枯燥中寻找趣味,在琐碎中提炼精华,到考
本书由高亮、孙继发、梁其安编著。编著者从发酵历史溯源入手,系统阐述了微生物酵素制备、酵素助力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和缺素症、酵素和腐殖酸的强强联合、酵素在农作物和食用菌上的应用、酵素农业和酵素农产品GAP生产管理技术等9个方面的内容。该书文字精炼,通俗易懂,具有 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本书可供从事微生物酵素、微生物肥料、有机肥料、农业新技术研究开发与生产推广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作为农业院校师生和农业科研单位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记述的蛙蛇是泛指性和有尾类动物以及蛇、晰蜴鳄类。 全书共收录蛙、有尾类等两栖类动物14科34属50种,蛇、鳄、蜥蜴等爬行类动物14科38属52种,其中多为国内和国际贸易中常见的种类。以简明的文字和生动的图片,记述各物种的名称、分类地位、保护级别、分布、形态特征和习性等,通过对本书的查阅,可以较快地识别有关物种。该书将为各级野生动物主管部门、濒危物种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提供很好的参考,本书也可以用于科研、教学以及培训、宣传和科普等方面。
《现代病原生物学研究技术》的另一个特点是,编写《现代病原生物学研究技术》的作者都是工作在线的学者,他们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有不少失败教训。有鉴于此,《现代病原生物学研究技术》在相关操作步骤上列出了“经验点滴”,以[注意]表示,同时在节尾或单种技术的后面列出了“技术应用要点”,供读者参考,企望使读者少走弯路。 《现代病原生物学研究技术》的编写先后得到中山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等单位多方面的支持,《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副主编徐杰教授、《热带医学杂志》编辑部主任徐劲副教授、杨萍副主任,以及刘晓红编辑、孙晓颖编辑等提供了大力帮助,《现代病原生物学研究技术》的秘书袁竹青博士和黄艳博士更是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一些曾经参加编写,后因出国、调离或章节的删除而没列出姓名的专家,我们是抱着感激和
本书着重描述了肠道菌群与营养之间引人入胜的相互关联。内容涵盖了菌群研究领域重要的科学发现,及其与医学营养的相互联系。本书的目的是总结近年来肠道菌群研究领域 新 重要的研究成果,并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呈献给读者。前部分章节着重介绍了肠道菌群研究领域的重要观念:如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在机体免疫中的作用;肠道菌群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变化规律;肠道菌群与机体健康状态和疾病的联系等。后部分章节重点介绍了肠道菌群与营养科学在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如何调控疾病状态下的肠道菌群(如益生菌);提供了有实用价值、有循证依据的饮食 策略;肠道菌群研究如何应用于食品科学(如功能食品的开发)等。
持留菌是细菌在生长过程中随机形成的规模小、呈休眠状态且高度耐受抗生素的菌体亚群。已有实验证明,细菌持留性与临床上细菌慢性感染及耐药性的产生相关。由于细菌持留性的分子机制复杂多变,给人类健康带来诸多挑战。作者从细菌持留性的基本概念、分子机制研究及相关实验操作等方面进行了系统介绍,重点讨论了开展细菌持留性科学研究的相关方法,以及不同分子机制实验研究的具体操作规程。本教材阐释系统、图表简洁,兼具理论指导性和实际操作性,可作为国内高等院校开展相关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指导用书,也可供从事细菌持留性相关研究的科研人员借鉴参考。
本书共分十章,内容包括绪论、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病毒、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的生长及控制,微生物的代谢与调节、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免疫基础知识和微生物的生态。此次修订,在第三版的基础上补充了数字化图片资源及课件,丰富了自测习题的内容与形式,有助于读者的学习和理解;同时增加了思政事例,在知识及技能学习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应用微生物技术》(第四版) 适合高职高专制药技术类、生物技术类师生使用,也可用作相关领域生产与科研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是“十三五”职业教育 规划教材、“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江苏省 培育教材。根据高职高专特点,校企多元合作,采用项目化形式编写,注重发挥教材铸魂育人作用,凸显了 性、职业性、适用性。全书分为四大模块,模块一认识微生物,介绍了微生物的特点、研究对象、微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以及微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模块二微生物基础知识,介绍了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病毒等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和应用;模块三微生物技能操作,介绍了微生物的营养及生长测定技术、微生物的分布与控制技术、药品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控制技术、微生物菌种保藏技术、免疫学技术、环境微生物检测技术;模块四拓展项目,介绍了药物微生物限度检查、药物的体外 性检测、食品卫生微生物检查、发酵型乳酸饮料的制作和微生物技术助力碳中和。为了拓宽学生
全书包括微生物实验的基本技术,细菌学、真菌学及病毒学实验,临床标本的综合性实验及实验设计和微生物非培养法鉴定技术等6部分内容,分为44项共131个实验。内容涉及微生物学的实验原理和基础技术,各种微生物的系统检验,各种临床标本的检测方法,技术方法详实,图文并茂。其中非培养法鉴定技术是针对难培养或不能培养微生物的感染难以进行病原学检测的瓶颈而设计的。并针对目前仍以微生物的分离培养作为病原学诊断的“金标准''提出要以非培养法鉴定技术替代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建立新的病原学诊断“金标准”。同时针对 倡导大学生创新能力和临床技能培养的教育理念,本书着重强化了临床标本的综合性实验及实验设计部分,以锻炼大学生在综合性实验中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要完成本教材全部实验内容约需100学时,各校可根据各自特点和专业
多重耐药微生物的不断出现和播散,已成为全球关注的主要健康问题,且成为重要的医疗经济和精神负担。我国是多重耐药微生物的重灾区,加强多重耐药微生物的监测和防治策略研究,是摆在卫生管理部门和医务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本书系统介绍了多重耐药微生物产生的原因、的流行趋势,以及外多重耐药微生物诊治的典型病例和经验,全面阐述了耐药机制、标准的检测和监测方法及检测技术,提出了预防和治疗策略。本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多重耐药微生物的监测、防治进展,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实用性。希望本书能够真正为医务工作者认识多重耐药微生物,并系统监测和规范防治起到指导作用。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主要由环境微生物学基础实验、环境微生物学应用技术和环境微生物学综合实验三部分组成。内容包括:微生物染色以及形态和结构观察等基础实验;微生物分离与纯化、微生物接种与菌种保藏、水中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检测等应用技术实验;光合细菌的筛选及有机物降解、硝化-反硝化细菌的筛选及其性能测定、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纤维素降解实验、难降解有机污染物降解菌的筛选及其性能测定、降解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及比对实验、Ames致突变试验等结合实际应用设计的综合创新实验。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生态工程、园艺、植保、农学等专业的本科生作为教材使用,还可供广大环境科学研究人员、环境治理工程技术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内容全面涵盖微生物病毒学的各个层面,包括微生物病毒的分类与命名、形态结构与复制、生态作用,特殊微生物病毒研究,以及其广泛的应用领域。本书强调科研历史与 进展相结合,突出微生物病毒学领域的前沿研究,重点介绍噬菌体、古菌病毒和真核微生物病毒。本书注重理论基础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探讨微生物病毒在食品安全、动物疾病治疗、临床感染性疾病治疗、环境、生物检测、分子生物学等多个领域中的应用。通过这些特色和创新点,本书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深入、实用的微生物病毒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使其能够在学习和实践中取得优异成绩。 此外,本书也可为微生物学、兽医学、临床医学、农业种植、畜牧养殖、水产养殖,以及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从业者提供深度的专业知识,作为教学或科研的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