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眩晕诊疗手册(第2版)》在第1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更新,共分十九章,分别就眩晕诊断的临床分类、诊治原则、前庭功能的综合评价、前庭功能报告的阅读等临床基础进行阐述;同时从临床实际出发,简要阐述了眩晕疾病的诊治,包括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治,梅尼埃病的诊治,眩晕疾病的外科诊治,以及急性前庭病、前庭型偏头痛、儿童眩晕、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所致眩晕、双侧前庭病、声音及压力敏感性眩晕、运动病、颈性眩晕、中枢性眩晕、精神性眩晕的诊治,前庭康复的临床方法等。
本书由两个板块组成,化验报告单主要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液生化、凝血四项、风湿免疫、甲功五项、女性激素六项、传染病、肿瘤系列共14项检查,影像报告单包括心电图,脑CT,胸部X线片,甲状腺、乳腺、妇科、前列腺B超等8项。本书针对常见疾病报告单中的各项目进行解释,重点为临床意义的描述,具有快捷、直观的特点,全面覆盖人体的各个系统常规检查项目,并针对异常指标给出进一步检查科室 。特别适合患者及家属在查看检验结果时参考使用。
本标准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阶段,是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依据。本科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连续体中的 阶段,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精神与素养的医学毕业生。本科医学教育为学生接受毕业后教育和在各类卫生保健机构执业奠定必要的基础。医学本科毕业生胜任临床工作的专业能力需要在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职业发展和持续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与提高。 本标准反映医学教育的 趋势、 现状和社会期待,是制订教育计划和规范教学管理的依据。各医学院校应在标准的指导下,确立自身的办学定位,制订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建立教育评价体系和质量保障机制。
《诊断学基础》是阐述疾病诊断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在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初学者掌握起来较为困难。 李广元主编的《诊断学基础学习指导与习题集( 供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护理等专业用第3版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配套教材)》在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掌握诊断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侧重训练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继续升学深造和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需要,在试题内容和题型上进行了有机的衔接,强化了这两方面的练习。并为各学校建立题库,以及逐步过渡到无纸化考试奠定基础。
诊断与实验病毒学是生物技术科学中最有代表性的领域之一,是病毒学科中一个新的分支。为适应新世纪生物技术发展的需要,本书以病毒感染的诊断为主线,围绕着病毒成分的研究与检测,从理论和实验上介绍了现代病毒学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包括细胞培养技术、免疫标记技术、基因克隆与检测技术以及病毒学诊断的特殊技术等,反映了20世纪末病毒学技术与生物技术研究的新进展。 本书可供从事病毒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检验学以及相关专业的实验室工作者参考,同时亦可作为生命科学与医药院校的研究生选修课教材。
《诊断学实验》内容包括:问诊方法,如技巧及内容、常见症状、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心电图学、实验室检查、常见临床诊疗技能等内容;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大纲,指导医学生采集病史,全面系统地掌握患者的症状,并通过视诊、触诊、叩诊和听诊,对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体格检查,以便对患者做出初步诊断或提出进一步的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