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康复治疗专业及其学科的发展,以及新一轮康复学科规划教材建设的需要,拟启动全国高等学校第三轮本科康复治疗专业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十三五 规划教材编写修订。本轮共19种主教材,新增《老年康复学》和《儿童康复学》两种教材。
本书针对肩关节复合体,详细介绍了人体肩部的功能解剖,包含肩关节病理的鉴别诊断,以及肩关节与骨盆、骶髂关节、臀肌的关系,肩关节和颈椎病变的关系。此外还包含针对肩关节复合体的特殊测试、肌肉能量技术及其他治疗方法,以及肩关节复合体的康复和运动方案。书中包含大量案例研究,以案例为依据解释上述内容,生动形象,易于理解。本书包含350余副彩色图片,详述展示了肩关节复合体所涉及的肌肉、骨骼解剖结构和功能,以及体格检查、治疗手法和运动训练。
本书作为神经损伤患者的实用性治疗指南,已在世界范围内的专业人员中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全面更新的第二版,包含了早期和后期神经康复的重要实用进展,也体现了对患者及相关工作人员所面临问题的理解。书中全面论述中风偏瘫和神经损伤的康复治疗,包含了早期和后期神经康复的中药实用进展,详细阐述了改善中风后功能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治疗性活动,并使用了750幅照片帮助说明治疗期间患者的动作,新增加一章,阐述了David Butler的松动全身神经结构的观念,有无法估量的价值。
肌筋膜疼痛和机能障碍 触发点手册分为两册,册主要讲解上肢包括上半部分躯干的肌筋膜疼痛和功能障碍,第二册主要讲解下肢包括下半部分躯干的肌筋膜疼痛和功能障碍。原作者出版册后读者反映良好,发行量突破5万册,在此基础上又编写了第二册。第二册主要讲解从躯干下半部分、臀部、大腿和膝部、直至小腿、脚踝和脚部的肌肉疼痛问题,还有慢性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处理。本次的译作是针对第二册进行的。 该书是一本关于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诊断与治疗的工具书,旨在帮助骨科及康复科临床医师认识治疗骨骼肌疼痛触发点(或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技术。本书全面回顾了躯体下半部分和下肢肌筋膜触发点相关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介绍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点的分布,有助于读者了解和熟悉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和临床诊疗技术。
本书应用大量的解剖图、手法实操图和详细的文字,讲解有关髋关节功能障碍相关的内容,尽力让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解剖学、生物力学、髋关节挛缩的详细评估方法、关节挛缩引起的疼痛和异常步态等多方面的内容。重点分为以下六个部分:骨盆、髋关节的功能解剖;髋关节生物力学;髋关节周围组织挛缩导致的疼痛的评估;髋关节挛缩的评估与治疗;异常步态(跛行)的评估和治疗;髋关节常见疾病的评估和治疗。能够很好地帮助读者解决髋关节功能障碍相关的问题。
本书由的盆底问题和培训研究专家编写。作者们在预防和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方面均拥有超过25年的经验,专业范围涵盖了盆底物理治疗的大多数领域,患者包括儿童、女性、男性及特殊人群(如孕妇、产后女性、运动员、老年人及有特殊健康问题的患者)。本书首先讲解以盆底康复为中心的背景知识,包括功能解剖、神经解剖、肌力评测、运动科学,后面分章节详细讲解了特定群体的盆底功能障碍物理治疗,包括女性、男性、儿童、运动员、老年人、孕妇以及神经性痴呆患者、外科疾病患者等,对其他相关图书未涉及的儿童遗尿、便秘、排尿困难,男性性功能障碍、尿后滴沥等盆底功能障碍引起的问题进行重点阐述。 全书内容基于大量的RCT研究,相应的评估、治疗、物理治疗效果验证都基于大量的临床实践,具有很强的参考性和普适性,对于解决
本书的第一部分主要简要介绍了肌筋膜触发点的分类、病理生理,以及触发点的诊断、治疗和相应的技术指导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图文结合、简明扼要,便于读者对肌筋膜触发点的理论和操作基础进行学习掌握。作为本书重点的第二部分,利用7个章节,将身体分为7大疼痛区域,分别从各疼痛分布区域的肌肉入手,图文并茂地进行详细介绍,这一部分内容包括肌肉的基础解剖部分(肌肉的起止点、功能与神经支配)、触发点放射痛分布与定位,以及触发点治疗的具体应用(病史、检查操作、鉴别诊断、内脏关联情况和治疗操作等);其中每块肌肉的触发点也都能在最后一章的解剖图例中找到其解剖定位。
本书强调 易于理解 和 详细说明 ,内容可以简单归纳为3 点:功能性解剖、屈曲受限、伸展受限。本书介绍的针对膝关节挛缩的手法治疗包括软组织(如皮肤、皮下组织、肌肉、韧带、关节囊等)的评估,肿胀、水肿的干预,疼痛的评估,活动度的评估,改善肌肉萎缩及增强肌力的方法;本书还展示了关节活动受限的病理状态,同时也记录了关节活动受限的物理治疗方法。治疗挛缩只用普通方法是不行的,尽管这些方法也有助于挛缩的改善。此外,虽然本书的内容主要针对治疗,但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将其应用在预防上可以减少挛缩的发生。
ABC伤口愈合是一本用于评估、诊断和管理所有常见类型的急性和慢性伤口的实用而简洁的指南。本书内容简明而全面,涵盖常见伤口,包括创伤性伤口、手术伤口、糖尿病足溃疡、压力损伤以及静脉和动脉腿部溃疡等伤口愈合护理的所有基本方面,包括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评估、治疗、长期管理和预防。修订后的第2版新增关于淋巴水肿、营养、皮肤护理、大小便自控和瘢痕的章节。更新和扩展的章节介绍了更多的设备和疗法,并讨论了影响伤口愈合的其他因素,同时更新了部分临床照片。
根据康复治疗专业及其学科的发展,以及新一轮康复学科规划教材建设的需要,启动全国高等学校第三轮本科康复治疗专业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十三五 规划教材编写修订。全国高等学校第三轮本科康复治疗专业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十三五 规划教材拟对上一版教材进行适当修订。
《奈特骨科临床检查(第3版)》是一本简洁实用的骨科临床检查指导手册,可以帮助医师通过体格检查等方法发现*特征性的临床指证,以帮助诊断。本书以手绘图、照片图、影像图和各种表格为主,配以简要文字,系统介绍了临床外科各种常规、专项诊断试验的检查方法、操作步骤、操作技巧、注意事项和临床意义等,适合骨科临床医师参考阅读。本书共分11章,包括颞下颌关节、颈椎、胸腰椎、骶髂区、髋和骨盆、膝关节、足踝、肩关节、肘关节和前臂、手腕和手等区域。
本书总结了肩关节功能障碍(尤其是肩关节挛缩)的评估方法和治疗策略。准确辨别软组织挛缩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是非常困难的,为了帮助物理治疗师准确辨别引起挛缩的因素(肌肉、韧带、关节囊)并进行治疗,本书对肩关节挛缩的评估和运动治疗方法做了详细的讲解。从基本的解剖、功能测试、手法治疗、案例分析几个方面入手,解决备受关注的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不仅针对肩关节复合体、肩关节挛缩,详细介绍人体肩部的功能解剖、挛缩的基本评估,还包含肩关节肌肉、韧带挛缩造成的肩关节功能不全评估、测试、手法治疗,肩甲功能有关的解剖、功能不全及处理方法。对于运动康复从业人员,本书无疑是一本参考书。
篇,主要是本领域的几位现代先驱撰写的专业基本原理,为日后的专业工作奠定了基础。 第二篇,主要指导读者使用适当的工具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和治疗前后监测。 第三篇,各位专家审视了 何人、何时、何地 的基本问题,就如何制订康复方案、如何扩展 PR 在不同医疗领域中的应用(如居家康复和远程康复)等问题发表了出色评论,将运动训练作为 PR Z重要组成部分的坚实依据。 第四篇,进一步阐述并探讨了新的研究方法,为有兴趣探索新研究领域的康复医疗人员奠定了良好的科学基础。 第五篇,提供了在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中有关 PR 价值的确凿信息,颇具新意。这些内容极为重要,因为我们制订康复方案的大部分可靠证据都来自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治疗经验。
本书共17章,较第一版增加了许多新知识。总论部分概述了目前运动损伤的临床治疗、康复热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全面介绍了运动损伤的诊断、治疗、康复、评估的基本理论和原则以及国内、外最新康复技术,并重点介绍了近年新兴的音乐治疗、竞技运动康复和外骨骼机器人等知识。各论部分结合大量的图像资料,详尽地介绍了运动系统、特殊部位、女性运动损伤的诊断、治疗、康复,运动损伤相关的内科问题,舞蹈、音乐演奏等艺术类运动损伤的现代康复原则、具体康复计划及其实施、操作方法。各位资深专家还对目前临床康复有争议的理论、实践问题,提出客观的评价。本书针对当前国内运动损伤临床误诊、误治、并发症等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强调康复临床重视、加强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提高治疗效果的根本途径,同时以病例分析的形式,提出掌
本书全面、系统阐述了水媒介的特性、水中生理学与生物力学、水中康复程序的组织、水中运动治疗相关方法、不同部位的治疗方法展示(上肢、下肢和脊柱方面的水中运动治疗)、基于病理学的水疗程序(包括骨科、神经科、心肺、代谢和肿瘤等方面)。全书配有超过450幅精美感示范教学图片,超过100个教学视频可以供读者学习,而且介绍了超过120种水中运动的方法,内容直观、实用。
《常见骨科术后康复手册》内容包括五个章节:常见骨科病例分类及手术方式及康复治疗(又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脊柱术后康复、关节置换术后康复、四肢创伤后康复及运动损伤后康复,共21个常见骨科手术病例)、术后管理及功能评价、骨科术后康复护理、康复辅具及骨科术后康复居家环境改造。鉴于康复医学的实操性强等特点,又结合骨科术后患者以老人居多,本书原创图片300余幅,图文并茂。顺应 健康中国 及老年化时代需求,具有广泛市场需求及专业需求。图书适用于康复医学科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骨科医师、全科医学科医师、康复医学爱好者及骨科手术后患者等。
本书共介绍了9 种作业治疗模式的实践应用及发展简史,旨在让读者了解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作业治疗领域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的进步。作为一本实践指南,第一章和第二章讲述了模式的实践背景,第三章主要研究个体作业表现与适应,其中包括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作业表现模式和作业适应模式。第四章介绍了3 种模式,即人- 环境- 作业- 表现模式、人- 环境- 作业模式和人类行为生态学模式。第五章介绍了加拿大作业表现模式和加拿大作业表现与参与模式,第六章介绍了人类作业模式,第七章介绍了河川模式。最后,第八章讨论了作业治疗的发展趋势。其中,第三章至第七章主要概述了作业治疗模式的选择,通过各种模式的示意图形象地对每种模式的目的和结构进行了讲解。为了便于实践,在各模式的最后提供了一个记忆辅助专栏来指导从业者在临床中如何应用该模
本书引进自 Springer 出版社,由资深脑性瘫痪康复治疗专家 Psiche Giannoni 和Liliana Zerbino 精心编撰,由国内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一线临床专家共同翻译打造。书中所述全面涵盖了脑性瘫痪康复治疗的各个方面,不仅系统介绍了脑性瘫痪患儿的系统评定,还对单 / 双侧痉挛、不自主运动及共济失调等各型脑性瘫痪进行详实的康复治疗计划建议。本书不仅分类总结了此类患者的感知觉障碍、吞咽障碍、视力障碍等问题,并针对脑性瘫痪患者的软组织康复、上下肢功能障碍提供了康复治疗方案,还对患者功能障碍的辅助沟通和新的康复治疗技术进行了推荐。本书内容翔实全面,图文并茂,可操作性强,可作为从事脑性瘫痪治疗专业人员的实用执业参考。
运动损伤是指从事体育运动所致的各种损伤,既有运动系统的,也有胸腹腔脏器和眼、耳、口、鼻等器官的损伤,但最常见的还是肌肉、骨骼的损伤。运动损伤最明显的特点是与运动项目密切相关,大家耳熟能详的跑步膝、网球肘、足球踝、游泳肩等伤病就是典型例子。有运动就难免有损伤,以前运动损伤的防治对象主要是运动员,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参加体育运动的人越来越多,运动损伤的发生也越来越多见。这些损伤有的是急性发生,比如运动中的摔倒、碰撞、坠落造成的损伤;有些是慢性劳损,比如每天重复的跳跃、挥拍,扣球造成的膝痛、肩痛,它们严重地影响了人体的运动能力。为保障广大群众的健康,保障运动员在赛场上奋勇拼搏,加强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康复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书以项目为依托,由多位临床、科研一线专家主持编写而成,综合了多年的临床经验、精神运动学习培训及项目实践的集体创新成果,汇集了运用精神运动诊疗技术开展阿尔兹海默病中国化诊疗的探索智慧。 全书分为六章,包括章 绪论 、第二章 认知障碍性疾病 、第三章 神经细胞的可塑性 、第四章 精神运动康复诊疗技术 、第五章 应用手册、动画 、第六章 附件 。从该技术的总体引介,神经细胞可塑性的核心原理,到本项目多中心临床研究和社会学调查总结出来的实践案例和具体方法,突出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推动完善实施流程,健全服务标准,拓展服务内容,终建立起中国化精神运动康复诊疗服务体系,创造性地推进老年卫生健康服务新实践,做到早发现、早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