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以下简称 地坛医院 )是一 家以感染性疾病诊治为特色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其学科建设逐步完 善和发展,内分泌科和肾脏内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成长并发展 起来的。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人类命运共 同体面临感染性疾病带来的风险前所未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影响了 整个世界,必将带来世界范围内关于感染性疾病预防治疗体系的变革。 感染性疾病可引起内分泌代谢紊乱,导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肾上腺等内分泌腺体出现功能改变,而内分泌代谢紊乱又可伴随或促 发某些感染性疾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COVID-19)疫情全球 大流行期间,研究发现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可以直接或 间接引起内分泌系统异常,包括下丘脑功能障碍、垂体前叶功能不全、 肾上腺或睾丸功能衰退、胰
本书由国内多家医学院校的专家、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参阅国内外大量文献,历时3年联袂打造而成。全书共分11章,首先介绍了真菌和真菌病的命名和分类、真菌的超微结构、真菌培养基的制备、真菌染色、抗真菌药物、真菌病的流行病学等基础知识。然后,作为诊疗手册重点,不仅介绍了常见的浅部真菌感染,包括皮肤癣菌病、念珠菌病及特殊部位如眼、耳、鼻、喉部位的真菌病,还特别介绍了与免疫抑制息息相关的深部真菌病、罕见的真菌病、诺卡菌及特定人群的真菌病,包括烧伤患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器官移植患者、院内获得性真菌感染等。
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统称为感染性疾病,其中传染较 强、可引起宿主间相互传播的疾病称为传染病。感染性疾病是人类 最常见的一大类疾病,病原种类多,包括细菌、病毒、真菌,还有 其他的病原微生物,如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等。其中人类免 疫 缺 陷 病 毒(human immunodeffciency virus,HIV) 自 20 世 纪后期至 21 世纪传播以来,形成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fciency syndrome,AIDS),简称艾滋病,已成为人 类历史上最具破坏力的疾病之一,HIV 导致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缺 失,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其感染类型和病理基础 错综复杂,使诊断更为困难。因此,提高对影像征象的识别,以及对 每种疾病影像特点的掌握和灵活应用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样对 诊断疾病将更有把握。近年来,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本书以219例艾滋病机会 染患者918幅X线、CT、MRI、B超等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资料为主要内容,辅以艾滋病机会 染的概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系统介绍。本书内容丰富、题材新颖、资料全面,重点突出,实用性强,对预防医学及相关管理工作者等均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作者及其团队长期工作在艾滋病及其相关疾病防治第一线,积累了较多诊疗经验, 性强,可供 感染病科、性病艾滋病科临床医护人员和相关专业的医学院校师生阅读参考,也可作为艾滋病防治专项培训教材使用。
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原虫,呈 分布。100多年来,弓形虫的泛宿主性、独特的生物学特征以及寄生虫-宿主之间相互作用之谜,一直吸引着医学、动物医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家的强烈兴趣,引起极大关注。弓形虫感染人和其他温血动物可导致弓形虫病。在免疫力低下的个体如艾滋病、恶性肿瘤、器官移植以及长期免疫抑制剂使用患者,弓形虫病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孕妇感染可致不良妊娠结局和小儿先天性弓形虫病,严重影响优生优育。近年的实验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强烈提示,慢性和隐性弓形虫感染并非“无临床症状”,而是与某些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等密切有关。家畜弓形虫病 是导致畜牧业生产巨大经济损失的原因之一。本书共分十七章,内容包括总论、弓形虫的生活史与形态、基因结构与基因分型、
感染性疾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明确的病原,并有传 染性、流行性和病后的免疫性等特点。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梅毒、 结核等都是感染学科的研究范围。感染性疾病可以引起全身各器官各 系统的疾病,其病原直接或间接地侵犯 / 影响机体,药物不良反应等可 引起不同类型的眼部病变。如在艾滋病的病程中,有 45% ~ 75% 的 患者会合并眼部病变,引起视力下降、视野缺损,严重者可丧失视力; 5% ~ 8% 的梅毒患者会产生眼部症状,梅毒可侵犯眼球的前后节引起 角膜、巩膜、虹膜、脉络膜、视网膜及视神经等多部位的疾病,且常 双眼受累,对患者视力损害严重。此外,眼部病变也可以是感染性疾 病的首发症状,如大约 2% 的艾滋病患者首发症状表现在眼部。 感染相关眼病复杂多变,易漏诊、误诊。如艾滋病相关眼病包括 血管性病变、感染、肿瘤、免疫
感染性疾病相关的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内分泌及肾脏功能损害是临床常见的现象,在这本感染性内分泌及肾脏疾病病例解析中,我们从地坛医院收治的海量病例中挑选了感染相关的内分泌及肾脏疾病,和医学同道分享交流。HBV
随着国内外卫生条件的进步,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逐渐降低,更 多表现为轻型或不典型病例,同时一些少见和特殊感染病例时有冒头, 给临床诊断带来了挑战。尤其在一些非传染病专科医院,医生相关经 验较少,更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是医院由专 科医院向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转型之际成立的科室,科室骨干均在国 内著名三甲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工作多年。科室除了开展神经科 常见病、多发病及神经危重症的诊疗外,同时还擅长传染性疾病合并 神经系统疾病的救治,且部分病种实现了专病门诊及专属病床,以服 务全国各地的患者。 2021 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成为国家传染病医学中 心主体医院,为了实现国家层面的功能定位,我院神经内科和神经外 科共同成立了神经中心,目前神经
《实用传染病学(第4版)》共分为26审,系统、全面、深入地介绍了感染病的基础研究、新出现的新发/再发感染病、感染病的防治及各类病原体所致感染等基础和临床进展。现将《实用传染病学(第4版)》内容分述如下
《希氏内科学精要》以其简洁、易读的写作风格和系统、全面的内容著称,历经9版,深受学生、住院医师和教师的喜爱。修订后的 0版延续这一 传统,重点介绍了对任何初入或已在内科领域工作的读者都至关重要的经过高度概括的内科学核心知识。本书坚持以临床为重点、以基础医学为坚实基础的原则。每一系统均首先回顾 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知识,随后各章全面介绍所涵盖器官系统疾病。对每一种疾病从定义、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精练的描述,同时反映出内科学领域新近医学研究成果、循证实践指南; 处处体现出有意识的人文情怀,是医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 结合。 中英双语版将《希氏内科学精要》原文引进并准确翻译,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呈现,便于读者进行双语对照阅读和学习,使之在学习理解 标准医
数学模型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指导公共卫生政策决策和探索传染病预防控制的相关问题。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数学建模这个令人期待和不断发展的领域,基于多个不同的传染病案例,逐步引导读者了解不同类型的模型和方法,以及建立这些模型所需要的数据。此外,本书还涵盖了模型的应用以及一些在传染病传播和控制方面的重要见解。 分步式介绍传染病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易于遵循操作。 在没有接受较高层级数学技能训练的情况下,大多数读者也都可以阅读并理解本书内容。 讨论了包括麻疹、风疹、腮腺炎、流感、HIV、淋病、HSV-2、结核病和水痘等各种传染病的建模问题。 基于真实数据和现实社会问题的工作示例和习题,读者可获得针对建模的实践经验。 附有关键术语、符号、方程式的总结,便于使用。
为进一步促进中非疟疾防控合作与交流,促进非洲疟疾防控标准化、规范化,推进中非疟疾防控合作可持续发展,寄生虫病所组织相关专家编写本书,以世界卫生组织技术指南和要求为基础,注重非洲 疟疾控制和消除项目实施需求,以中国疟防控实践、经验、技术和产品为特点,旨在通过阐述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的抗疟方法,积极向世界推广中国抗疟成功经验,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 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1.中国积累的疟疾防控经验对非洲疟疾防控实践有重要意义。培养中国公共卫生援外人才,加强中国疟疾防控队伍能力建设,有助于提高中国公共卫生援外力量。 2.本书 、第二章概述了 尤其是非洲的疟疾流行情况,第三章总结了中国的疟疾防控消除经验,第四至第六章探索了中国疟疾防控经验在非洲的转化应用。\\\"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病为史,可以明当下。这本以疾病为主线的世界史,描述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今持续数千年的瘟疫、流行病与大流行病对人类和 社会的影响。 本书聚焦历 臭名昭著的大瘟疫和地区疾病,包括霍乱、流感、腺鼠疫、麻风病、麻疹、天花、疟疾、艾滋病、中东呼吸综合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寨卡病毒病、埃博拉病毒病、新型冠状病毒病等,同时涵盖了历 不为人知 但同样重要和致命的瘟疫,如军团病、鹦鹉热、脊髓灰质炎、汗热病、舞蹈瘟疫等。 全书按编年顺序写作,文笔纪实,不仅记述了瘟疫的流行病学调查、来源和传播媒介、发病率、死亡率、政府反应政策和相关解释、社会反应,还论述了瘟疫造成的心理问题,这些瘟疫对区域和国际造成的政治、法律和科学影响。世界各地关于瘟疫的流言、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