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是当前导致人类死亡最多的疾病。外科治疗和介入治疗是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方式。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使用各种植介入器械,包括血管支架、人工心脏瓣膜、心室辅助泵等。计算机建模仿真可用于定量评价植介入器械治疗后的效果,也可以用于手术规划,因此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本书主要介绍编织型支架、覆膜支架、人工心脏瓣膜、轴流式血泵等器械的计算机建模仿真方法以及在器械研发和手术规划中的应用。 本书共5章。第1章是基础知识简介,介绍与心脑血管植介入器械建模仿真相关的各种基础知识,包括心脑血管系统最常见的医学成像技术、计算机建模技术以及数值仿真方法。第2章是编织型支架建模仿真与应用,介绍常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编织型支架的有限元建模和仿真方法,并以此为基础研究血流导向装置在治疗颅内
经过近35年的发展,介入治疗已经成为冠心病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我国,经过30年几代人的努力,冠心病介入治疗已经普及到大部分地市级以上的医院,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甚至很多县级医院都已经开展了冠心病和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2010年我国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数量已经超过了40万例,大大提高了我国大部分地区冠心病急重症患者救治的成功率,病人的预后和生存质量(无心脏症状生存率)均得到显著改善,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系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腔静脉外科学》包括总论篇和各论篇两部分,全书共21章。 总论篇系统阐述了腔静脉的基础及临床理论,包括了腔静脉外科学发展史;腔静脉的解剖与手术关系;腔静脉影像学及新的进展;腔静脉的特点及常用药物治疗的策略;还包括了腔静脉介入治疗、手术的特点及麻醉原则。 各论篇详细讲述了腔静脉常见疾病的临床诊治方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本书的主要是对于当前文献资料描述极少的一些血管疾病,进行了翔实重点阐述,这是对血管外科领域的贡献。 本书可作为血管外科、介入科医师的参考书,也可做为青年医师、研究生、医学生的血管外科教程。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的《2016版中国脑血管病诊治指南与共识》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统一组织编写,参加撰写、讨论和审修的专家均为来自全国各大医院神经内科知名专家教授。本书包括*新制定的*个指南、3个共识和1个脑血管病分类,并介绍了指南制定方法及应用原则。本书是一部**的完整的系统性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和共识专用工具书,适用于广大医务工作者。 《2016版中国脑血管病诊治指南与共识》共有两个版本 全文版和手册版。全文版包括指南和共识的全文及参考文献。为方便临床医生随身携带和快速查阅,特设计了手册版,将全书参考文献及插图全部去除,其他内容保持不变。 本书为手册版。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性疾病,和免疫过程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并发症的发生中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弥散性、多灶性病变,是临床上许多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理基础。如何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热点,也与临床多种疾病的治疗密切相关。 本书分为基础和临床两篇,共十六章。基础篇包括:人类血管的解剖组织、循环的生理基础、中枢神经的血液供应、心脏的血液供应、肾脏的血液供应、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检查等七章;临床篇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性肾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周围血管病、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动脉粥样硬化性视网膜病变、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的康复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的护理等九章
脑卒中已经成为我国居民*位致残和致死的原因,在所有脑卒中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80%,其中30%的直接发病原因是颈动脉狭窄,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能够有效降低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卒中风险。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正在成为替代 CEA 的一种微创、安全和有效的颈动脉狭窄血流重建手段。我国大部分地市级医院已经和正在开展颈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颈动脉狭窄的病史、临床表现、*的评估狭窄病变和斑块的检查方法、如何选择合适的患者、围术期的管理等,重点介绍了CAS的技术,涵盖了器械的认识和选择,手术操作的步骤、注意事项以及并发症的防治等内容。
《心血管介入治疗并发症——病例与图谱》一书共分3部分,22章,介绍了经皮冠脉介入并发症、瓣膜和结构性心脏病介入并发症及外周血管介入并发症。围绕具体病例,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详细描述了心血管介入并发症的发生原因、诊断与处理,以及能否和怎样避免,并配有病例分析、经验教训的总结。书中包含450多幅清晰的临床介入手术相关图片(彩图另附在文后),并配有DVD视频光盘一张,真实再现了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应对和处理过程,对心血管介入医师具有极高的学习和参考价值。
21世纪初,国内外学者对心、脑、肾及周围血管等器官疾病的诊治潜趋共识。从血管性疾病的系统性、整体性考虑,提出了泛血管疾病(panvascular diseases)的概念。这对泛血管医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兴起与发展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旨在从系统生物学整体观,以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病变及受累靶器官的影响为主线来认识、理解、探讨他们之间的共性与个性,及其相互关联与转归,从而在疾病不同阶段针对不同个体、人群及它们所处内外因素等,找出不同层面系统中如何进行"重构与稳态"这一动态平衡过程的关键,同时制订个体化诊治方案,达到血管健康或稳定的亚健康,整体提高民众的身心健康水平。本书共分总、各论两篇,*篇从血管的"本构与重构"、"生态与稳态"、"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普通与特殊"和"共性与个性"的角度分述泛血管生物学、流行病病因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