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在世界范围内呈增长趋势,尤其以青少年和青年早期人群为主,已成为临床棘手的精神卫生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目前临床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以心理治疗为主,辩证行为治疗是目前循证证据*多的心理治疗方法,其结合了西方现代心理治疗与东方传统文化智慧,深受专业人士的认可。
社会功能受损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重要的特征症状,也是阻碍患者完全康复的一个重要原因。有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社交技能训练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交技能缺陷,提高其社会功能。本书提供了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交技能训练的原理、具体实施的逐步操作方法、建议和相应工具表格等。本书理论框架清晰、用语简洁、操作性强。正如原著作者所述:“我们实现了编写一本‘亲手实践’书籍的目的,无论是新手还是有经验的临床医生都可以使用这本手册来组织有效的技能训练团体。”
遗传代谢性疾病是神经系统的一大类疾病,通常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多样,且往往合并难以解释的全身并发症。多数患者有明显的家族史,但也有不少缺乏家族史的散发病例。同时,有些疾病家系遗传方式不典型、不明确,进一步加大了临床分析的难度。 基因检测是诊断神经遗传代谢病的重要手段。现有的基因检测技术包括一代、二代和三代测序。其中一代测序最为直接,可检测已知致病基因的点突变、重复突变和外显子重排等突变;但其检测基因有限,通量较低,通常对检测病例的临床诊断准确率及对目标基因的认识有较高的要求,容易发生漏诊。二代测序具有快速大规模筛查的能力,可检测出点突变、拷贝数变异及微小缺失 /插入突变,适用于诊断把握性较低、需要大规模筛查的患者,或者一代测序出现阴性结果、不能排除存在其他突变的患者;该方法可筛
本手册是一本简明通俗的精神健康服务手册。区别于一般的精神医学教材,本手册在编写上力求平白易懂,除了介绍有关精神健康问题评估与处理的核心内容之外,还列举了许多常见的精神健康临床问题,从问题出发,配以案例和图片,详细讲解了每种临床问题的评估与处理方法。此外,本手册还介绍了在不同场所(如社区、学校、妇科)提供精神健康服务的注意事项,以及读者所在地区使用本手册的具体方法,便于读者在日常工作中随时查阅。
书稿是一部深入探讨精神病患者特别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态的学术作品。作者通过对比精神病患者的叙述(特别选取了精神病学 的案例:丹尼尔·保罗·施瑞伯《一个神经疾病患者的回忆录》一书作为例证)与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著作,挑战了我们对精神病的传统理解。作者指出,尽管精神病患者可能相信一些非真实的事情,但他们并不总是将这些妄想误认为现实。萨斯以其独特的洞察力和同情心,为我们提供了对精神病患者内心世界的全新视角。
全书共5章,其中临床路径部分按照WHO国际诊断分类标准系统ICD-10,制订了双相情感障碍分段临床路径,包括双相情感障碍轻躁狂发作临床路径、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临床路径、疑难危重双相情感障碍临床路径、伴躯体疾病双相情感障碍临床路径。此外还重点解释了双相情感障碍规范化诊疗过程中重要检查治疗的必要性。 本书全面介绍了双相情感障碍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经验和成果,突出双相情感障碍的规范化诊疗与临床路径的实施,具有新颖性、实用性、可读性和条理性。
遗传代谢性疾病是神经系统的一大类疾病,通常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多样,且往往合并难以解释的全身并发症。多数患者有明显的家族史,但也有不少缺乏家族史的散发病例。同时,有些疾病家系遗传方式不典型、不明确,进一步加大了临床分析的难度。 基因检测是诊断神经遗传代谢病的重要手段。现有的基因检测技术包括一代、二代和三代测序。其中一代测序最为直接,可检测已知致病基因的点突变、重复突变和外显子重排等突变;但其检测基因有限,通量较低,通常对检测病例的临床诊断准确率及对目标基因的认识有较高的要求,容易发生漏诊。二代测序具有快速大规模筛查的能力,可检测出点突变、拷贝数变异及微小缺失 /插入突变,适用于诊断把握性较低、需要大规模筛查的患者,或者一代测序出现阴性结果、不能排除存在其他突变的患者;该方法可筛
本书系统阐述了精神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突出湘雅精神医学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内容涉及人性的自然形成与社会塑造、心理过程的正常变化及其相互关联、人格的正常变化、人格障碍与性心理障碍,精神障碍的症状学、诊断分类与标准,精神障碍检查与精神科诊断思维,心理测验、药物与其他躯体治疗,以及各种精神障碍的诊断与治疗。最后,分章阐述了公共精神卫生、精神医学与伦理法律问题,以及湘雅心理治疗等。
神经科学在自然探索、临床治疗、智能技术以至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书全面阐述了目前神经科学在大脑的演化来源、发育过程、神经元网络功能运作、脑疾病与衰老、神经药物和神经调控技术等方面的理解,结合神经科学发展的历史,深入分析和探讨了神经科学和一般的生物学研究中若干基本的哲学问题,特别是深入讨论了神经药物和神经调控技术将会对社会生活和伦理造成的种种影响,以及科学家和一般民众所应持有的态度。
戒毒复吸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需要从多个因素出发构建干预策略和措施。笔者根据复吸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对戒毒心理干预策略与措施的探索与实践,逐步构建了“动机-技能-脱敏-心理能量”(MSDE)干预模式,本书主要介绍其相关理论、方法与心理干预操作步骤。 本书包括6篇38章。第一篇为戒毒心理治疗基础篇,介绍了国内外成瘾及其心理治疗的基本理论、模式与方法。第二篇为戒毒动机篇,介绍了六阶段提高和强化患者戒断信心与动机的方法。第三篇为戒毒技能篇,介绍了如何让患者对认知行为疗法感兴趣,学会正确应对诱惑、借口、危险情景、压力与情绪,以及有效沟通和解决问题。第四篇为脱敏篇,介绍了如何采用相关理论、模式及心理疗法,让患者淡化吸毒记忆和脱敏。第五篇为心理能量篇,介绍如何帮助患者释放负能量,促进心理成长,提
本书汇集了以行为治疗、行为分析、认知疗法、接纳和正念为基础的治疗精髓,强调了改变的核心过程。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认知行为治疗的本质;第二部分重点介绍认知行为治疗相关的行为原则、认知、情感、神经科学和进化科学;第三部分论述了构成认知行为治疗核心临床胜任力的方法,指明了认知行为治疗领域未来发展方向。
医学院校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宗旨在于为医院、社区、学校以及企事业培养能够掌握扎实心理学理论、方法、技能,同时掌握一定的医学理论与技能的专兼职心理学工作者。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别于其他院校的同类专业,其重要特色是将医学和心理咨询与治疗进行有机结合,达到心身共治的目的,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本套教材力争达到上述目标,同时制作融合教材,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及对实践技能培养 。
为顺应教育*教学改革潮流和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适应目前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现状,提高医学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科学出版社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独创案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编写形式,组织编写了国内首套引领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的案例版教材。案例教学在医学教育中,是培养髙素质、创新型、实用型医学人才的有效途径。 案例版教材版权所有,其内容和引用案例的编写模式受法律保护,一切抄袭、模仿和盗版等侵权行为及不正当竞争行为,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本书围绕重要精神卫生疾病??孤独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的实验室检测研究,从临床视角,综合近年来这三种疾病在国内外遗传学、神经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领域的相关生物标志物,探讨这些生物标志物在疾病诊断、风险评估、治疗监测、疗效评价、发作预防中的应用。
本书从“大医学”的视角解读双相情感障碍,提出了双相情感障碍实质上是生物及心理“节律障碍”的理念,与睡眠、血压、内分泌等生物节律障碍有同源性。基于这一理念,提出了双相情感障碍的“三联”优化治疗方案,并展示了在30多家临床单位的现场测试中获得的相关证据。基于“大医学”观点,本共识还提出了双相情感障碍与其他任何慢性非感染性疾病一样,存在着“前驱期症状”,即非典型症状,并在现场测试资料中证实了这一观点。此外,根据临床的*手资料,本共识还对各种类型的双相情感障碍的具体用药提出了建议。《BR》 本书通过上述工作为从“大医学”视角来认识双相情感障碍这一常见专科疾病提供了思路;同时,以专科疾病“双相情感障碍”为基础,为从“大医学”角度重新认识慢性非感染性疾病提供了新的视角。
“中德精神分析性治疗连续培训项目”已经连续举办20余年,本书由该项目德方教授执笔,他们均为接受过严格培训的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的会员和私人开业的精神分析师,既有长期在该培训项目任教的经验,又有丰富的临床经历。该书不但反映了当前精神分析性治疗理论和技术的近期新进展,同时也考虑到中国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在学习精神分析性治疗时特点和困难。本书的出版,对于精神分析性治疗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培训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将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相关心理卫生工作者,如精神科医生,精神科护士,精神卫生领域的社会工作者,以及对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感兴趣的各科医生,也是一本非常好的参考书。本书为英文撰写,由上海精神卫生中心肖泽萍院长主持翻译为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