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据桂林已故老中医罗哲初手抄本整理而成,对六淫病邪(风、寒、暑、湿、燥、热)及六经辨证等论述较为详尽,此为本书与其他版本不同之Z大特点。同时,书中还保存了大量有效方剂。全书内容丰富,理、法、方、药连贯紧凑,理论联系实际,实为学习中医必循的重要医著之一,适合中医药工作者、中医药院校广大师生及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王全年博士及其夫人李秀美,经过近些年的潜心探索和研究,提出了《模型中医学》新学科。从东方特有的医学、哲学、宗教、文化中包含着的演化论、发生学,全方位探讨生命的演化原因、演化动力、演化模型和演化规律。 本书解读生命演化本质的谜团,揭示中医潜在的理论演生主线,让古老的中医学,焕发出灿烂的科学光芒。
董氏奇穴针灸学是董氏先祖创立的特色的针灸体系,内容博大精深,包含针法甚广,诸如耳针、头皮针、手针、倒马针、放血疗法等,内容不但丰富异于传统,且治法简便而疗效显,是台湾本土所独有的针法。 《董氏奇穴针灸学(第2版)》穴位数目及部位、主治仍以《董氏正经奇穴学》内容为主,不做增减。原书每一穴位之解剖原系指作用而言,依旧照列,特加括号区别,在此之前则按肌肉、血管、神经补人实际之解剖。手术、应用方面根据实际仅做部分变动。说明及发挥原为《董氏奇穴针灸发挥》一书中心所在,系董师口授心传及个人临床心得之精华,此次特将初编遗漏之部分资料,并根据近十年间之领悟补人完整之内容。为便于迅速、准确地寻找穴位,穴位图片亦较《董氏奇穴针灸发挥》一书为详明清晰。
本书是《王幸福临床心悟丛书》的第四分册,是作者四十余年临床用药的心得体会,经验阐述,独家秘要。全书次分述详解了作者对60余种中药的非常规功效和用法。见解独特,非同一般,用量超众,举重若轻,临床效果,显著斐然。所述药物运用,全部来自于手临床实践,真实记录,原汁原味,并配有对每种药的独特认识,使用要点,利弊权衡和医案说明。本书延续了《杏林薪传》《医灯续传》《杏林求真》写作风格,文字简洁质朴,论述翔实,医案真实可信,理法方药兼备,易学易用。是广大中医师及中医爱好者研习中医的上佳读物。
这是一本让方舟子感到羞耻的书,也是一部让大众正确认识中医的大科普。 中医是道术并重的国学,低碳环保的国医,是中国原创的知识体系。中医与中华民族生死相依走过数千年,一些学术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代走向了世界,为人类的健康长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医辉煌的历史成就,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在近代西学东渐的时候,还与汉字、国学一起备受摧残。趴在地上看世界的人们,用狭隘的科学观看不见中医的科学性,崇尚硬技术以为中医没技术。方舟子以狭隘的科学主义为标准,提出“废医验药论”,把无知与偏见的闹剧演绎到高潮。 30位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科学工作者,挺身而出,大喝一声:“方舟子,你慢来!放下你的傲慢与偏见,收起你‘废医验药论’的瞎忽悠,坐下来仔细看看中医学术。” 古老医学逢
庄爱文、王文绒编*的《盛增秀验案说解》系 盛增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策划编写。 盛氏从事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50余年,学验俱丰,临 证擅治呼吸和消化系统疾病,诸如急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胃炎和溃疡病等,同时对疑难杂症亦有潜心研究 。本书本着 少而精 的原则,不求面面俱到,选录 了其中26个病种83则验案,每案记录原文,并加按语 予以分析,尤其是 说解 一项,精要地阐述了盛氏 治疗该病的心得和体会,旨在突出其学术特长和理法 方药运用上的经验。因此,本书具有良好的学术和应 用价值,适合于广大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及中医院 校学生阅读和参考,也是中医业务爱好者的良好读物 。
夫百病之生也,各有其因,因有所感,则显其症。症者病之标;因者病之本。故《内经》有曰: 知标本者,万举万当。未知标本,是谓妄行。 盖百病皆生于六气,诸症莫逃乎四因。伤寒症传变六经,必须熟认。瘟疫病感冒四气,务要先明。 内伤脾胃者,辨有余与不足。外感热病者,知夏热与春温。卒中风因有四端,治分三中。破伤风原有三种,治别三经。中暑有动静之异。受湿有内外之分。 火有七说,痰有十因,气有九论,郁有六名。疟犯暑风,更兼痰食。痢因湿热,及受积停。 呕吐者,胃气逆而不下。泄泻者,脾气伤而不平。霍乱,脾寒伤食所致。痞满,脾倦积湿而成。呃逆者,胃气之不顺。咳嗽者,肺气之不清。嗳气皆由于痰火。咽酸尽为乎食停。 中满臌胀者,脾虚不运。噎膈翻胃者,气食相凝。喘急有虚有实。痉症有阴有阳。五积六聚,总是气凝其痰
本书填补了当前国内低血压病著作的空白。编者结合自己52年的临床经验与研究成果,全面介绍了慢性低血压病的基本知识、危害、诊断、中医药治疗方法及食疗、药膳验方,慢性低血压病的针灸治疗、运动疗法、综合治疗方法及科研资料,认真收集、整理有关低血压病治疗的综合方法和相关资料,可以从各个层面满足临床医护人员与广大慢性低血压病患者及家属对低血压病知识的迫切需求。
本书由 中医复兴之父 ,继医圣张仲景之后的第二位医中圣人彭子益所著。该书以《易经》河图中气升降圆运动之理,破解《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温病学说的千古奥秘,批判地继承、发展了古中医学,从头绪纷繁的古医经中,理出了 生命宇宙整体观 、科学实用的中医系统科学。本次点校,以中国国家图书馆1947年版《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为底本。原书为5册,第1册收 原理上篇 、 古方上篇 、 温病本气篇 ;第2册收 儿病本气篇 、 时病本气篇 ;第3册收 古方中篇 、 古方下篇 、 脉法篇 、 舌胎篇 、 药性提纲篇 ;第4册收 《金匮》方解篇 、 《伤寒论》方解篇 ;第5册收 生命宇宙篇 。各篇均单独列有目录。今将5册合为一书,将各篇目录删去,统一编排全书目录,而各篇各章节内容仍遵循原书的顺序。
本书由 中医复兴之父 ,继医圣张仲景之后的第二位医中圣人彭子益所著。该书以《易经》河图中气升降圆运动之理,破解《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温病学说的千古奥秘,批判地继承、发展了古中医学,从头绪纷繁的古医经中,理出了 生命宇宙整体观 、科学实用的中医系统科学。本书以 物质势力圆运动归纳于一个细胞小体 的原则,系统分析晋、唐以前 古 中医学之理论特点及治疗原则。全书分生命宇宙、系统原理处方基础、伤寒读法、温病本气、时病本气、时方改错等篇。现存1940年成都四川国医学院铅印本。全书分 生命宇宙篇 、 中医原理篇 、 经方用法篇 、 温病篇 、 伤寒论原文读法篇 、 伤寒论方解篇 、 杂症治法篇 、 时方用法篇 八个部分。
《药性歌括四百味》为明代医家龚廷贤所撰,在医药界流传颇广,影响很大,是一本深受读者欢迎的中医阐释性读物。该书以四言韵语文体,介绍了四百余味常用中药的功效和应用。内容简要,押韵和谐,便于记诵,不失为初学者的良师益友。但因成书久远,有些文字比较深奥,错讹之处亦属难免。鉴于此,编者以原著为依托,在无损原著的前提下,结合编者日常所遇病例,采用讲故事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讲述了各种药物的性味归经、主治及配伍方法等,轻松达到传播与教授中医文化及中草药知识的目的。所举病例亦是通俗易懂,实用性强,适合中医药工作者、中医药院校广大师生及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本经逢原/100种珍本古医籍校注集成》,清代张璐(1617-1700)撰。刊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四卷。卷首无凡例、序例。载药786条,每条一药或数药,以《本经》药物为基础,兼收后世医家常用之品,包括《本经逢原/100种珍本古医籍校注集成》首载之上党人参等。分类仿《本草纲目》,计有水、火、土、金、石、卤石、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谷、菜、果、水果、味、香木、乔木、灌木、寓木、苞木、服器、虫、龙蛇、鱼、介、禽、兽、人等32部。每药内容分两部分:药名下引述《本经》原文或诸家本草载述,阐明性味、功效、主治,以及炮制、产地、性状鉴别等内容;继列 发明 一项,阐释药理、临床应用,以及学术见解、用药经验等。对前人所述不当者即予指正。强调辨证用药,如认为黄连、黄芩、黄柏功能降火去湿止泻
《图解新思维 中医学基础》以我国卫生健康委员会审定教材《中医学基础》为依据,主要介绍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思维方法、阴阳五行、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诊法、辨证、预防和治则等方面的内容。本书以 知识点归纳、相似点比照 为特色,供高等教育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中医护理,以及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医学心理等相关专业学生作为备考复习用书,也可作为医药行业考试与培训的参考用书。
足部颐养,分为导读和足部颐养两个部分。导读是对中华颐养文化的总结与提炼,为读者提供各种修身养性的方法;足部颐养则详细介绍足部按摩的各种方式、方法,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介绍通过观察足部来判断身体健康状况、足部保健常识以及足部按摩窍门等,下篇主要介绍通过足部养生疗法来治疗各种常见疾病,内容丰富、详实,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脾胃论》,金代李东垣撰,成书于 1249 年。卷上七论,为《脾胃论》的基本部分。每论均首列《内经》原文,而后说明本人观点,卷末复以 仲景引内经所说脾胃 重申之。卷中十二论,主要阐述了在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之后,对各种病证的证治原则及方法。卷下十五论,或对卷上、卷中的重点部分进一步发挥,或对其论述不足部分进行补充,其后又附 脾胃将理法 摄养 远欲 省言箴 四论,既是病时的饮食调理宜忌,也可作为平人日常调理方法。本书为李东垣在完成《内外伤辨惑论》后,恐世俗不悟而作,是补土学派的代表著作。
《中医的脚印》 丈量中医的长度和厚度,感受生命的广度和温度,这是本书作者试图追求和表达的意愿。 中医作为一种维护人类健康的理论和实践学问,2000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的想象力:经络与穴位的缠绵,气血与五脏的相守,我们无数次地发问:为什么会有经络?很神奇的穴位在哪里?中医的五脏有边界吗?艾灸燃烧的是什么? 气 究竟是个什么东西?相信中医者,轮回在《内经》的思辨里;质疑中医者挥舞着 科学 的大棒。在人类上演的两场医学大戏中(中医和西医),始终没有看到 王者归来 的结局。本书跳出传统的套路,努力地去挖掘这些中医核心元素背后的原始故事,以进化的视角、文化的隐喻和医学的目的揭示了我们今天的 人 是如何构建的,展现了一个充满温度和魅力的中医。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诸多命题和论点都反映了作者对待生命和
《药性歌括四百味》为明代医家龚廷贤所撰,在医药界流传颇广,影响很大,是一本深受读者欢迎的中医阐释性读物。该书以四言韵语文体,介绍了四百余味常用中药的功效和应用。内容简要,押韵和谐,便于记诵,不失为初学者的良师益友。但因成书久远,有些文字比较深奥,错讹之处亦属难免。鉴于此,编者以原著为依托,在无损原著的前提下,结合编者日常所遇病例,采用讲故事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讲述了各种药物的性味归经、主治及配伍方法等,轻松达到传播与教授中医文化及中草药知识的目的。所举病例亦是通俗易懂,实用性强,适合中医药工作者、中医药院校广大师生及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